第550章 承辉帝秀操作
第550章 承辉帝秀操作承辉帝在做出关于李元的决断之后,迎来了一波猛烈的反对。
反对的核心思想还是那一套,嫡庶有别,长幼有序。
承辉帝的反击很直接,在邸报上亲自做出了答复,“朕非嫡出,亦非长子。本朝开国以来,即位者皆非嫡长子。且朕并未立太子,诸君不必再言此事,有再言者以霍乱超纲之逆贼论处。”
该回复如同停止器,朝廷里的纷纷扰扰被按下了开关。
可以说,一场风波在承辉帝的果决之下,没有造成太大的反应就平息了。
也不是没有头铁的,确实有五个大臣继续上奏言二殿下李元之事,承辉帝根本不客气,直接拿问,审讯后流放南洋,让他们去与李元作伴。
此事无疑给群臣造成了巨大的震撼,总算看清楚了,在皇位的继承人上头作投机文章之辈,皇帝绝对不能忍。
余波未散之际,新的风波又起。
内阁会议上,首辅张庭恩再提摊丁入亩之事,决定在哪里跌倒的,就在哪爬起来。这次应该重新选干将出马,并就河南一省官员进行大范围轮换。阁臣李清站出来反对,不是反对这个事情,而是认为时机不成熟,上一次的失败,就是因为操之过急所致。
林如海站出来反驳李清,理由是凡变法者,无有不难者。不能因为畏难就什么都不做,如果朝廷明知道国家出了问题而不想法子改变,那还要臣子们做什么?你怕难,我也怕难,大家什么都不做,眼睁睁看。有点天灾,百姓必定揭竿而起。
李清还是那套,时机不成熟,不能忘记了王安石变法的教训。
林如海见他拿王安石来做借口,立刻反驳他,王安石变法与本朝变法不能混为一谈,圣明的陛下主持的变法,就是建立在吸取了前朝基础上进行的,是改良过的,并且是有序的。而不是王安石变法那种激进的变法。
两人争吵不休,承辉帝听不下去,示意暂停再议。
这个事情在会议后,引起了群臣的议论,此前因为李元的事情被压制的群臣,找到了一个发泄的渠道,开始纷纷上书,或反对,或支持。
就在群臣你来我往,好不热闹之际,御史方颂上奏朝廷,鉴于税收管理混乱,朝廷应该专设征税部门,总领天下税收。
此举的好处,方颂也提到了,专人专职,地方官府和士绅的影响降低到最小。以去年苏州秋税为例子,该部门应该专设武装,打击抗税。
如果说张庭恩重启摊丁入亩,只是往水坑里扔石头,方颂这份奏折就是往水坑里丢炸弹。
皇帝拿到奏折,紧急召开内阁会议讨论此事的可行性,因为事先没有私下商议,张庭恩照例先看看反应,李清,郭衍,潘季驯坚决反对,林如海没表态,却重提摊丁入亩,张庭恩随即也表示,还是重启摊丁入亩更为稳妥。
承辉帝依旧没态度,不说支持哪一方,而是宣布再议。
这份奏折公布之后,朝臣们哪里还有心思管什么摊丁入亩和二殿下李元,发疯似得上奏折,坚决反对专设武装收税部门。
想到有这么一个部门,手里还有武装,不论是官还是绅,谁心里不麻?
一旦这个强力部门成立了,动不动就武装收税,这谁顶的住?
还有一点,把收税的权利拿走了,地方官还怎么做手脚从中渔利?下面的官员没钱,拿什么来孝敬?
反对,坚决反对!
总而言之,这份奏折一上,所有官员都慌了。
李清看出来了,皇帝是在将军抽车,你不是反对摊丁入亩么?那好啊,直接把税收独立出来成立一个带刀收税的部门。
这事情动静太大了,臣子们上的奏折,垒起来能砌一堵墙了。
承辉帝也不着急,就这么酝酿了一段时间,就这么拖着不表态。
这些消息随着关于李元的圣旨一起到的广州,贾琏先知道了圣旨的内容后,对于李元的未来只能表示抱歉了。当然也未必是坏事。
随后得知了京城里最近的发生的事情,得知方颂这个狗东西为了坐稳总宪,豁出去性命的时候,对他的佩服又增加了一分。
这是个狠人啊!有点周兴来俊臣的意思了。
就差掀起大案,在皇宫门口设一个铜簋了。
看到最近发生的事情,给贾琏乐坏了。对这群官绅,你不能不用,也不能放任自流,必须时不时的给他们上点强度。
贾琏立刻上书,派人走海路快船送往京城,表示:支持陛下的一切决定,摊丁入亩也好,设立武装税务部门也罢,两广率先响应。
随着贾琏的奏折送达京城,下一次内阁会议上,承辉帝丢出这份奏折后,李清等人依旧反对专设税务部门,但是对摊丁入亩的重启,李清沉默了,郭衍则表示可以继续试行,潘季驯附和。这事情就这么通过了。
随即,内阁出台了一份文件,重启摊丁入亩,是否要设立专司收税的部门,暂时搁置,以后根据实际情况再做决定。
随后,吏部根据过去的表现,将河南一个省的官员,上至巡抚,下至知县、县尉,全部都换了一遍。河南驻军,将以上的全换。
做完这些准备工作后,新上任的官员与当地士绅关系不深,为了个人的前途,也不愿意冒险,摊丁入亩第一步,清田启动!
为了确保推行顺利,张庭恩奏请调通州大营一万人马,以清缴匪患为借口,进驻洛阳、开封。
远在广州的贾琏,得知这一切之后,仿佛看见了河南士绅在瑟瑟发抖,恨的牙根痒痒。
但是怎么说呢,面对国家机器的基石军队,地方上的士绅,哪怕那是地头蛇而是地头龙,也要乖乖的捏着鼻子忍耐。
说实话,贾琏非常感慨,早该这么干了。
更有趣的事情还在后面,往年闹的最凶的江南省,这次稳如老狗,谁来都不好使,绝对当出头鸟。
嗯,今年是乡试年,这个时间就很微妙。让很多人想起本朝太祖年间发生的一段往事。
什么往事呢?太祖五年的时候,运河税卡收税的比例提高了五个点,金陵、苏州、松江等多地,商人罢市表示抗议,当时官绅表示支持。
太祖是怎么做的呢?也没派兵,直接停了当年江南省的乡试,并且表示,继续罢市没问题,来年会试,江南举人不得参加。
这一闷棍,直接给江南上下干跪下了,罢市,罢个屁。
这算是打在七寸上了,后来皇帝没有再用过这一招,原因自然是阻力太大。毕竟江南读书人是真多,能中进士无一不是卷王。这帮人到了官场,多数发展都很不错,朝廷里头的高官,籍贯江南的占比不小。林如海的祖籍,就是苏州。
得知朝廷依旧选择了河南作为试点,贾琏很是遗憾之余,不免感慨。
无论是皇帝也好,张庭恩也罢,其实都在保护贾琏,不让他卷入其中。
贾琏的事情也很多,除了随时关注之外,心思更多的还是放在南洋事务上。
荷兰人在最后通牒面前,不得不选择了在雅加达谈判。尽管如此,还是能拖就拖,一开始的态度,时间太紧了,就算想全都撤走,三月底之前也来不及。对此,一开始李元的态度还算温和,但底线坚定,绝对不能拖到三月底。
随着圣旨抵达雅加达,看到增设南洋大臣衙门,并任命他为第一任时,李元的态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再上谈判桌,面对荷兰使者的顾左右而言他,李元直接抱走,拍案而起:“那就不要谈了,准备打!”
打死荷兰人都想不到,因为一份圣旨,李元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一个将南洋作为跳板的李元与一个将南洋作为根基的李元,那能一样么?
经过一夜深思的李元,做好了永远留在南洋的心理准备。
荷兰使者惊恐万分,发现雅加达港口内的舰队,真的在做战争准备时,更是惊慌失措。
相比之下,同时期抵达京城的奥斯曼帝国使团,却受到了高规格的欢迎。
原因嘛,很简单,贾琏密奏皇帝,从奥斯曼帝国的地缘讲起,四周皆敌的奥斯曼帝国,可以说是帝国在欧陆地缘政治中最佳的盟友。
易卜拉欣先见了李清,进行了友好对话之后,得知伟大的帝国皇帝陛下,愿意接见他们,更是激动的手舞足蹈。
李清骨子里看不起这些蛮夷,但皇帝交代的差事,他倒是很认真的照办了。此前与张庭恩的较量中,对方先下一城,李清处于被动的态势。这种情况下,想要有所作为,皇帝的支持变得更为重要。
李清对易卜拉欣表示,奥斯曼帝国是个庞大的历史久远的帝国,两国之间地位上是平等的,不存在高下之分。在这个基础上,大周帝国愿意就双方全方位的合作,展开友好的会谈。
易卜拉欣的到来,给了英法两国公使巨大的影响,他们都很关注两国会谈的结果。这其中法国最为关心,因为地中海国家,对面就是奥斯曼帝国的领土。在北美殖民受挫之后的法国,目光注定要转向北非。
英国这根搅屎棍也很关心,目前北美战局前景灰暗,印度殖民征服来到了一个关键时刻,对于俄罗斯的西进,英国暂时没精力去牵扯。更希望奥斯曼帝国能挡住俄罗斯的扩张的野心,最好双方打的筋疲力尽,英国好浑水摸鱼。
此前经历了五次俄土战争,两国之间死仇的关系已经很难改变了。英国人担心两国之间在短期内分出了胜负,这样英国可能不得不提前下场,帮助失败的一方。历史上就是这样,英法联手,在克里米亚给俄罗斯上了一课。
欧洲这些国家,在地缘政治的博弈中,合约跟废纸没啥区别。
易卜拉欣这一路上大开眼界,见识到了东方大帝国的庞大与富庶,至于强大自不用说,否则英法也不会主动友好。
对于东大的一切,易卜拉欣都非常的眼馋,其中最眼馋的就是军事装备了。说到奥斯曼帝国,那一直都是军事采购的大户。
易卜拉欣在与李清的会谈中,迫不及待的提出了军备采购的要求。对此,李清没有立刻答应,而是表示记录在案,向首辅请示,等首辅批准了,再向皇帝转达奥斯曼帝国的要求。军备采购之外,奥斯曼帝国的其他商贸要求则顺利的多了。
不过有一点,采购归采购,因为海军太弱,奥斯曼帝国的商船是很难来到东大,所以希望东大这边派商船送货过去。
这个要求,李清表示问题不大!
两边的会谈持续了三天,诸多条约得到了双方的认可后,就剩下军备采购的事情了。
张庭恩个人是不主张对外出售军备的,但是他也没有设置障碍,而是去见了皇帝,当面表达了自己的建议。毕竟现在朝廷军队的装备还没完成换装,不是造不出来,而是不想那么多的钱。至少承辉帝是这个想法,有三大营加神机营,在皇帝看来差不多够了。
各地驻军的装备差一点就差一点吧,周围没有强敌的情况下,全面换装没有迫切性。
这么说吧,即便是京畿驻军之中,也只有神机营换装了火帽枪,其他各部还是燧发枪。还有就是南洋新军,装备了火帽枪。
至于后装步枪,承辉帝根本没心情去换,只有贾琏的扈从换了,数量不超过一千支。在贾琏看来,这就是技术积累了,留着备用吧。
承辉帝对于是否要出售军备,也颇为迟疑,最终回复:“问问贾不器!他说卖就卖。”
有了飞剪船之后,从广州到京城之间的通信时间大大缩短了,快半个月,慢二十天。
尽管如此,贾琏接到京城来信时,那也是三月底了。南洋方面最后期限到了,李元那边谈判结果出来了。
双方达成协议如下,首先是允许荷兰人在六月底之前,成建制武装撤出爪哇,其次,荷兰人在爪哇的庄园主生意人都可以继续留下,但要照章缴税。最后,两国之间的关系最终如何,应由荷兰国内派出使者前往京城,进行友好谈判来决定。
谈判是李元主持的,所以这个结果,贾琏看到后也无话可说,表示认可,并签字,转送京师。
李元的信里还有一个消息,那就是西班牙方面派人送来赎金,李元希望,用这笔钱从国内采购大量物资以及移民费。
这个要求,贾琏含蓄的拒绝了,理由也很简单,朝廷了大价钱打造的舰队和军队,钱流水一样的出去了,至今没有回来一文钱。所以,这笔赎金非但不能截留,还要转送京城,最好还要大肆宣传,搞的人尽皆知。实际上贾琏已经借助报纸,在京城、松江、广州三地,散布婆罗洲发现大金矿的消息。并暗示李元,这么做的好处是可能很多人自费下南洋,希望能发财。李元要做的事情,就是尽量的保护好这些人的安全。
给李元回了信,次日贾琏在一个按照奥斯曼风格装修的房间内,靠着软垫子,手持一杯酒,宝钗、三姐、袭人、晴雯、司琪、鸳鸯、莺儿都在,一起观看奥斯曼舞姬的精彩表演。
要说这个舞呢,在东方有一个“肚皮舞”的翻译,也不知道对不对。
两个舞姬,一个敲鼓,另一个脸戴面纱,两截裙装,腰间裸露,下穿薄长,轮廓隐约可见。
“呸。不要脸!”莺儿看一眼就扭头低声骂,我们都关着灯才露。其他人看了也都面色微微发烫,眼神躲闪。
好在这俩舞姬也听不懂她们说的话,随着鼓点的开始,一个舞姬开始进入状态。
手腕上和脚腕上带着银铃,随着鼓点的节奏,发出清脆的声音。
雪腰如蛇,胯髋摇摆,臀生波澜。
贾琏抗性较高,比这更过分的多的多的都没少看,东京热不热?贾大人说了都不算。
不过其他人就不行了,才看了没一会,鸳鸯先跑了,她还是黄身,看了浑身有虫爬一般,赶紧撤退,回到屋子里,依旧浑身发热。
晴雯是第二个走的,她性子如此,见不得这个,见鸳鸯走了,稍顷也悄悄去了。司琪多坚持了一会,也跟着走了。袭人倒是没走,一直坚持着看,三姐更是起身,跟在舞姬后面模仿,贾琏看的兴起还给三姐鼓掌,这妮子更来劲了。
宝钗也有点坐立不安的意思,但她能沉住气,没有走人,依旧继续看。她是这么想的,我若是走了,袭人和莺儿也要走,到时候这两个洋婆子,贾老爷还能忍得住把她们就地正法么?
关键时刻,丫鬟来报,门口有信,京城来的。
贾琏兴头被打断了,起身回屋,擦汗更衣,这才出来见信使。
信使乃张庭恩所派,问的是关于军售,以及是否要派商船前往奥斯曼帝国的事情。
想到历史上,与东大同为毛瑟大客户的奥斯曼土耳其,以及阿拉伯半岛沙漠下的石油,贾琏觉得这事情真不能怠慢,必须好好想想,如何弄一块随便用洛阳铲挖几下,就往外冒石油的宝地。割让不合适,私人领地是个不错的选择。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