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3章 暗度陈仓
第553章 暗度陈仓李元设宴款待贾琏,出席者络绎不绝,国内外的商人汇聚。
李元请贾琏给大家讲话,贾琏没有推辞,起身面对众人。
“自古以来,南洋皆华夏臣子,期间二百余年失散,今南洋再回华夏,可喜可贺。我华夏自古爱好和平,外邦来了,愿意守规矩好好做生意,那就做生意,不能守规矩的,南洋舰队会教他们什么是规矩。南洋很大,能容下各国来这里做生意,一定记住,要守规矩。”
非常简短的讲话,说完贾琏便落座,不再站起,把舞台中央让给李元。
尽管头衔加了个南洋大臣,而非南洋王。李元却已经做好了分封南洋的思想准备,他已经派人送信回京,请示将家眷送到马尼拉。
这是李元最后一次试探,如果皇帝真的给他的家眷送来了,李元真的就死心了。
成员宴会中心的李元看着感觉很好,散席时酩酊大醉,心情如何,冷暖自知吧。
此番贾琏来此,自然是有要紧事情商议,南洋舰队的维持是一笔不菲的开销,此前靠劫掠的方式,维持不了多久。
南洋盛产香料,无论是运往国内还是运往欧美,利润都非常的高。
马尼拉和雅加达吸引着内外商人,加上作为一个国内货物的中转站和集散地,尽快完善政府机构,其中税务机构最为要紧。
收上来的税该怎么分润,需要和李元好好商议。
次日李元酒醒了,得知贾琏在外等候,立刻示意梳洗更衣。
两人对坐时,贾琏说起税收的事情,李元犹豫道:“比照交趾如何?”
安南是个啥情况呢?作为王子腾的封地,朝廷许他三年内税收自理。三年之后,税收一半上缴,自留一半。
贾琏对安南的情况一贯的不表态,这次对李元却说了真话:“交趾的做法,不可长久。二殿下还是要看长远一些。”
李元听了狠狠的一愣道:“如何不能长久?”
贾琏叹息道:“王家人太过贪婪了,借着朝廷的力量打下的封地,却不肯反哺朝廷,扭扭捏捏的格局太小了。陛下鼓励对外扩张,这才容忍王家人的做法。试问王家人自己收税,而不是朝廷来收,收上来多少自己说了算,换成你是内阁大臣,能接受这种做法么?短时间内或许不顾上,时间长了呢?安南与广西接壤,大军随时可以开过去。没有相应的实力做支撑,却要享受不对等的待遇,祸根已经埋下了。”
李元顿时恍然大悟,同时也对贾琏生出一丝感激之心,说的难听一点,眼下南洋的军队,无论是海军陆军,真正的掌舵人是贾琏。只要贾琏愿意,一句话的事情,就可以把李元圈起来,到时候李元就只能拿个定额,根本无法插手南洋政务,更别说税收了。
“请先生教我!”李元起身正色行礼请教,贾琏心里很是满意,这是个聪明人,跟他说话不累。
“殿下可以向陛下上奏一封,以南洋大臣之名,请求朝廷派遣官员,负责税收。然后再提要求,三年之内自留,三年之后取一半。看似与交趾相仿,实则每年税收多少,朝廷知道的清清楚楚。殿下如果缺钱,可以将缴获的西班牙武装商船利用起来,南洋盛产稻米,殿下可专做此买卖。看似利润不高,却胜在稳妥,返航是可以带回一干紧俏货,转手给欧美商人,一本万利的买卖。”
李元顺价听懂了贾琏的意思,让朝廷派人来掌管税收,可谓表明心际。明明可以运香料和其他特产回去,却专门做稻米的买卖,可谓心系国内民生。至于返航时装运的货物,南洋大臣的船队,跟普通商人能比么?到时候,茶叶丝绸瓷器这些紧俏货,李元可以找朝廷拿一个很低的价格出口。
只要把这条航线做起来,李元个人的财富必定是源源不断。到时候,手握行政权,有钱就可以做很多事情了。
养一支听命于自己的军队,完全不是问题。甚至可能因为这个选择,打动了父皇,还能回京去争一争呢。
“多谢先生教诲,孤感激不尽。”李元再三拜谢,贾琏侧身只受了个半礼。
继续谈未来三年内税收自留如何分润,那就容易多了。贾琏建议李元主动上奏,未来三年,愿意拿出南洋税收的三成,补贴南洋舰队,减轻朝廷的财政压力。贾琏还明确的表示,南洋新军总归是要撤回国内的,不可能长久的留在南洋。李元上奏时,应提到马六甲海峡的重要性,要求朝廷派兵长期驻守,确保该黄金水道为朝廷所实控。
话说到这个份上,李元心里基本有谱了,知道今后该怎么做。
贾琏把能说的都说了,如果李元还是听不懂,那真是没法子了。东南亚那么多岛屿,全部都纳入统治范围,就算不去争皇位,也不差多少了。
关键在这里,李元说了算,这个日子可太舒心了。如果再有点雄心壮志,还能借南洋为跳板,向外继续寻找新的岛屿进行扩张。
与李元达成一致后,贾琏召见了一些西班牙与荷兰的商人,了解欧美的最新消息。
这些商人能够得到私下面见贾琏的机会,自然努力的表现,知无不言。
事情果然如李元所说的那样。
英国国内对于北美独立战场的旷日持久,出现了强烈的反弹,加上印度方面的进度不如预期,内阁做出了与北美叛军谈判的决定。
与此同时,荷兰无力对抗英国,选择了下跪,成为葡萄牙之后,又一个英国的小弟。而法国的情况也很糟糕,政府债台高筑,民生艰难。
奥匈与普鲁士争夺德意志正统,矛盾严重,形成对峙。沙俄与土耳其这对冤家,正在酝酿下一次战争。
相比之下,英国的情况还算是比较好的。
眼下可以说是东大最佳的扩张期,错过太可惜了。
借着巡视舰队的名义,贾琏前往港口驻地,见到了南洋舰队副统制吉姆。
“本督已经将你的功劳上报朝廷,并为你请爵位,不出意外,你将作为第一个外籍人员,获得帝国的爵位。届时往京城接受册封,想好了是否继续保留英国国籍。必须提前告诉你,我大周不接受首鼠两端之辈。”
吉姆正色肃立道:“总督阁下,我愿意放弃大英国籍。”
这表现真是毫不留恋,毕竟他在英国的时候,根本看不到任何前途。
而且法国大革-命以前,欧洲人的国家观念并不强烈,归属感和认同感也比较淡。相比之下,大周帝国作为一个有主体民族的国家,向心力强多了。对于吉姆而言,吸引力实在是无法抗拒,取舍自然很明确了。
“很好,眼下有个事想征求你的意见。”贾琏不动声色的说话,吉姆表情严肃:“总督阁下请问。”
贾琏摊开地图,指着澳大利亚道:“这里,英国人发现了它,我希望上面插的是大周帝国的青龙旗帜。”
吉姆看了一眼地图后,冷笑道:“阁下,卑职愿意率舰队前往,让他们向青龙旗帜臣服,接受南洋大臣的统治。”
“有问题么?会不会激起英国政府的抗议?”贾琏看似在担心,实则还是在试探吉姆。
“抗议又如何,抗议有用,英国就不会让出南洋,连马六甲海峡都撤出去了。请大人放心,眼下英国人还没有正式成立殖民地,马六甲海峡还在我们手中,舰队抵达后,他们知道什么是正确的选择。”
吉姆立正保证!为了爵位也是拼了。
贾敏满意的点头:“办成这件事情,册封爵位之后,允许你去英国探亲,把家眷全部接过来也可以。为帝国效劳的人,不会被亏待的。大周帝国不看出身,看个人的努力和奋斗成绩。”出生顶级家庭的贾琏,睁着眼睛说鬼话。
实在是现在的海军力量,真的太需要这些英国人。贾琏是实用主义者,只要你有用,酬劳一定足够丰厚。
至于吉姆,贾琏会将他打造成一个标杆似的人物。
南阳这个地方,看似李元才是南洋大臣,实际上的掌控者是贾琏,理由很简单,军队掌握在贾琏的手里。
比如吉姆在大周呆长后,知道了很多内幕,他就是只认贾琏,什么亲王在他看来,没有太大的吸引力。
之所以让吉姆去夺下澳大利亚,原因也很简单,先发现金矿,然后吸引大量移民过去,接着再发现煤矿和金矿。澳大利亚这地方太适合东大了,互补性太强了。没机会就算了,有机会必须拿下。
当然了,因为地理环境以及人口等因素,澳大利亚是无法成为大国的,必须要抱大腿才有安全感。
现在贾琏就是给他们送安全感了,至于愿意不愿意,那还重要么?战舰的大炮就是答案。至于英国的抗议,贾琏理由也很充分,自古以来嘛。
你连南洋都退出去了,多一个澳大利亚又如何呢?至于发现金矿,那都是以后的事情了。
到时候,英国人敢不敢把军舰开过来,能不能开过来都是一回事。
更何况,大周在贸易上卡住了英国的咽喉。
一盘散沙的欧洲,想要联合起来可太难了,只要科技上不落后,军事装备上不能形成代差,不足为惧。
后续欧洲人之间爆发的战争,贾琏还惦记着派考察团过去观摩呢。
总之,既然打开了视野,那就要让大周上下看清楚,当今世界是个啥情况,对外必须收起仁义道德那一套。
装进碗里的好处,才是自己的。
领了任务的吉姆,果断的调集舰队,准备出征。贾琏则留在马尼拉等消息,顺便给自己放个假,休息一段时间。
李元的奏折用飞剪船送往京师,到达时已经是一个半月之后的事情了。
这个时候的京城里,内阁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摊丁入亩之上。从进程看还算顺利,换掉一大批官员之后,继任的官员为了自身的前途,到任后采取严厉的措施,但凡士绅不配合,就叫嚣着谋逆之嫌,要调兵来镇压。
为了各自的乌纱帽,官员们发力之下,每日衙门里办事不利的衙役,板子打的飞起。
个别官员在胥吏的不配合之下,直接裁撤胥吏,并请调官兵进驻,协助清田。
整体看,河南清田的行动推进的不算快,但一直在往前推进,随着查出来的隐田数量的增加,数据上报之后,河南巡抚不敢怠慢,紧急发往京师,请示该如何处置。承辉帝看见奏折后震怒,让内阁先拿出一个处置的章程来。
与此同时,李元的奏折抵达京师,正在为清田感到恼火的承辉帝,看完奏折龙颜大悦,赞许道:“总归是自己人为朕着想,不像外人,总想从朝廷多要点好处。”
内阁会议上,承辉帝没着急让内阁拿出处置清田的章程,而是先传阅了李元的奏折,然后才对众臣道:“诸卿都看见了,李元身为南洋大臣,远在万里之外,犹自请朝廷派员,接管税务。他完全可以比照交趾,却没有这么做,而是交出了财权。再看看国内这些士绅,他们是怎么做的?能不少交税就少交,能不交就不交,千方百计想方设法挖朝廷的墙角,简直可恶,是可忍孰不可忍!内阁必须拿出一个令朕满意的处置结果。”
看完奏折的李清发出了疑问:“陛下,微臣有一问,南洋各地是设省,行羁縻,或改土归流,编户齐民,还是作为藩属来处置。各中区别极大。陛下还是先定一个调子为善。”
这句话里面其实暴露出一个极为敏感的话题,那就是朝廷没有专设收税的机构。如果在内地,税收是由各级官府负责征收,那么在南洋呢?
按照承辉帝设南洋大臣的初衷,有没有把李元留在南洋,将南洋作为李元的藩属呢?又有没有比照安南,各级官府人员由王子腾自决。
这里面差异太大了。实际上现在的东平王、西宁王、漠北王以及安南总督王子腾,采取的都是所谓的羁縻。所以才下放所有权利。
轮到李元头上,他主张财政权利上缴,那就是必须搞改土归流编户齐民那套了。
如此一来,上缴的不仅仅是财政权利了,还有行政权利。
承辉帝也被问住了,对啊,朝廷没有专设的税务机构,市舶司这属于对外贸易的,等于是关税,一头收国内商人的商业税,一头收海外商人的出口税。所有商品在出口之前,市舶司要加税进去,才能出口。
很明显,在南洋这套是不行的。
如果搞编户齐民改土归流,朝廷就要收走行政权,那不是对李元搞区别对待么?不是亏待他了么?
承辉帝还真就没想到这里,愣住了好一阵才看着张庭恩:“张相可有对策?”
张庭恩则敏锐的察觉到,这份奏折里面还有让朝廷接管槟城和李家坡的内容,作为黄金水道,肯定要驻军的。当地肯定是要编户齐民改土归流,设立各级官府,纳入正常的统治范围。而爪哇和婆罗洲两地,则形同李元的封地,至少行政权是要给自决的。
张庭恩不相信这份奏折是李元自己想出来的,那么答案就有了。
“陛下,微臣以为,南洋乃海外之地,不能事事照搬朝廷体制,可以灵活一点。”张庭恩不动声色的提出意见,承辉帝点头认可:“确实!”
“既然要灵活一点,那便可以在南洋大臣下面专设一个独立机构,专司征收南洋各地的税收。至于婆罗洲与爪哇的各级官员,可以交给南洋大臣自决。甚至槟城与李家坡,也可照此。驻军方面,由当地税收解决费用,不足之处,朝廷再议。驻军管辖,交两广总督即可。”
张庭恩的建议确实很灵活,并且明确了一点,李元没有掌握朝廷军队权利的资格。
“陛下,微臣反对,即便是南洋,也不能专设收税的部门。”李清听出来了,张庭恩在绕圈子,国内不能有专司收税的机构,那就先在南洋搞。南洋搞成了,以后再增加新的领土,不耽误封地的同时,也不耽误税收。只要这边抓紧一点,税收的数字好看一点,到时候对比一下国内,那皇帝不得发飙啊?事情是很明显的,在国内收税能跟在南洋收税一样么?
同样是地头蛇,南洋的地头蛇不交税,军队是真的会镇压的。在内地,士绅们偷税漏税,军队是不会镇压的,甚至官绅勾结,转嫁给百姓。
数字上,肯定比不过南洋,到时候皇帝会怎么想?
原来专设一个收税的机构,效果如此的显著。
到时候,不得直接照搬回国内啊?一个摊丁入亩都如此艰难,加上这个还了得!
对于李清的反对,其他阁臣反应不一,林如海选择了沉默,郭衍欲言又止,也干脆的闭嘴。潘季驯则反问:“李相,既然反对张相的主张,那请拿出一个合适的应对之策。总不能比照交趾吧?还是说比照东西二王?他们,可都是有私兵的。”
李清顿时就麻了,这真是进退两难。皇帝是真的愿意看见这些人手握重兵么?
这不是明摆的财政困难所以才逼不得已么?
这是贾琏的暗度陈仓之计,师徒二人沆瀣一气,把李某架在火上烤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