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耽美堂

手机版

耽美堂 > 其他小说 > 红楼:我是贾琏 > 第751章 真老不死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751章 真老不死

    第751章 真老不死
    老不死的贾璉又拉上一帮老东西,一起编写教材。
    並且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要求编入了一些白话文的內容。
    关於白话文的內容,贾璉和一帮老学究们,进行了激烈的辩论。
    核心议题就是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孔夫子说,有教无类。
    人的智商高低不同,天才的世界和普通人的世界完全是两个概念。
    所以,教育是侧重於培养天才呢?还是侧重於普通人呢?
    就这个话题,贾链进行了一番阐述,认为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將绝大多数普通人囊括进来,让他们掌握知识,或是谋生的一技之长。
    从这个立意出发,在教材的文章安排上,就该儘量的编入白话文。
    贾璉还说,文章写出来,就该让更多的人看的到,看的懂。否则你再多的道理,別人看不懂,看不明白,那不是白忙活了么?
    唐朝的白居易写诗,写完了读给路边的老嫗听,她能听懂才往外发。
    文言文好不好,好,言简意賅,微言大义。但要与当时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古人写书用的竹简,所以才有刀笔吏一说。在那种条件下,写文章可不得就要儘量用最少的字么?隨著科技的进步,製造业的出现,印刷术的出现,知识不再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作为官方的教材编撰,就该用更多人能听懂看懂的文字来讲道理。现在官府的公文都不用文言文,有白话文的確定格式,不就是为了让普通人只要识字就能看的懂么?
    这些老学究爭不过贾璉,只好顺了他的意思,其实贾璉不与他们爭辩,强行通过也是可以的。
    编了几年的教材,贾璉依旧生龙活虎的,有些人等不到贾璉先死,自己走在了前面。
    只能说,人只要活的长,那些討厌你的人就会含恨而死。
    做人呢,因为別人的嫉恨和攻击导致鬱闷,实在是不值得的事情。只要你活的开开心心的,难过的是那些恨你的人。
    太子的吏治整顿行动,从宗室和外戚入手,拿自己人开刀,然后接著对文官动手,又是一轮清洗,最后终於把手伸向了军队。
    还没等太子对军队下手呢,安西军区司令贾的奏本到了,请求退休。
    这一下搞的太子有点猝不及防。儘管皇室嘴上不说,心里对於安西那片地方的土皇帝贾蒔,还是颇为忌惮的,別长出一个安禄山来。
    主要是安西那个地方,自然稟赋不足,加之在边关,设省之后,实际权利还是掌握在军区手里,派去的官员经常告状,说什么离开军队的首肯,什么事情都难以推行,什么事情都做不了。
    实际情况是官员上任之后,迫不及待的要行使权力,根本不管当地的实际情况,要搞自己的一套。偏偏贾蒔对於当地的建设规划有自己的想法,这些官员事先不与他商量,上来就要乱搞,贾蒔当然不能惯著他们。关键是安西那个地方,现在的情况比较复杂,官面上军队独大,地方上白莲教控制基层。朝廷的官员去了,可不是难以施展么?就这,还没算上当地的原来那帮人。
    还有当地是游牧为主,编户齐民的工作很难开展,游牧意味著居无定所,人员的管控难度极大。官府的权利,只能在城镇之中发挥。
    贾是东府的长子,又是陆军部里真正意义上的边疆大佬,皇帝和太子都有心让他早点退休,正在运筹帷幄呢,人家主动要求退休了。贾蒔退休的求情,理由也很强大,六十多了,半辈子在安西,该回老家了。落叶归根啊!死了也要进祖坟的嘛。
    隨著退休申请的还有一份安西当地情况的报告,该文及其详细,涉及到方方面面,並且指出朝廷的一些官员,拿內地的经验套边疆的做法,实在是不可取。
    贾还是很客气了,没有把那些官员真实的目的是为了抓財权写清楚,但是暗示的也很明白了。
    边疆的官员,一旦掌握了军政大权,容易尾大不掉,所以呢,军政必须要分开。
    贾蒔能做到年龄到了退休,別的人可未必。
    皇帝李琬看著贾蒔的报告,把太子叫来告诉他,身为储君,不要看一个人说什么,要看他做什么。身边人的固然是熟悉的,但是也要提防,自己看到的那个熟悉的身边人,可能是他演出来的。当然了,他要能演一辈子,也认了。就怕他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皇帝告诫太子,当初他登基那会,身边的人也对他说,贾氏在军中的影响太大了,不可不防。
    这话没错,但也不能全信。事情要分时候,本朝正值盛世,一切向好。越是如此,越要求变,越要根据当前的变化进行不断的调整。这其中最要紧的事情就是吏治。国家承平日久,官员可以携带,皇帝不可懈怠。
    最要紧的一点,只要贾璉活著一天,皇帝都不要主动去整顿贾氏。
    理由也很简单,首先是贾璉八十多了,没几天可活了,他对待身后名比谁都在意。贾主动退休,应该是贾链的安排。
    贾氏在东华已经有一片地方了,不会在本土生事的。你皇爷爷在位时候,贾璉最典型的操作就是安南设南北二省,逼著王氏经略暹罗,让出了安南。还有就是贾璉退休之前,缅甸王自请內附一事。这两件事情,不仅仅是开疆拓土那么简单,更多的是要看到,贾链在任上一直都是为国家著想。
    不是说贾璉没有私心,否则也不会有东华北部远远强於南部,並且事实上自治的事情发生了。
    贾璉做事,边界很明確,不该他碰的,绝对不会碰。只要他在,贾氏族人就不会越雷池一步。
    太子要做的事情,李琬一直看在眼里,就是没去告诫,事情只有发生了,才会让人有深切的领会。
    太子沉默不语,带走了他鼓动下属上的关於弹劾贾蒔的奏本,整整一百多份。
    退休的贾蒔在回来的时候,沿著沙漠的边缘旅行时,忍不住感慨,春风不度玉门关,铁路何时送我还?
    没错,铁路还是没能修通到迪化,这段路如何修铁路,实在是太难了,首先还是要解决沙进人退的问题。
    朝廷为了西域和安西的控制,一直都在努力的做这件事情,但是至今没有结果。
    过了玉门关之后,贾蒔坐上了火车,至长安时,圣旨送到,封其为定西公,以酬其这些年拓边千里的功绩。
    嗯,贾蒔在安西军区司令的位置上,安西军越过里海,將边境线向前推进了五百公里。沙俄在中亚的势力,基本被清除了。
    这份功绩,封一个公爵,真是不过分。从此,贾氏一门三公。
    贾蒔回到京城,见到贾璉时,身边跟著一个甄夭夭,怀里抱著一个罈子。
    得知这是甄欢的骨灰时,贾璉不禁感慨万千。与贾交流了数日之后,贾璉得知白莲教儘管在安西影响依旧很大,但是却已经世俗化了。
    白莲教內部也不提什么无生老母,真空家乡,而是倡导所谓的互助会,或者叫公社。
    这是由安西那边的特殊情况导致的,尤其是一些游牧的群体,公社制度能確保与官府及时沟通。
    还有就是,贾一直在推行定居制度,儘管没有做到全面定居,已经有一小半昔日的游牧部落,如今定居搞养殖了。
    可见,贾蒔在安西做的確实挺不错的。
    说到养殖业,自然离不开豆粕。东平王的领地內,有著足够优质的土地,儘管是苦寒之地,但是每年种一季是不成问题的。
    国內人口的增加,给大豆需求带来了不断的利好消息,东平王现在以一家之力,供应了国內一半以上的大豆需求。
    实际上远东那片地方,真不是种大豆的好地方。只不过怎么说呢,现在的大豆种植,看的还是比较死的,一直在限制大豆种子的外流。朝廷甚至直接禁止了大豆出口,只允许出口豆粕。
    种子外流的事情不可避免,但是小规模的外流,想要凭藉奇缺的品种搞出优质的大豆种子,还要与国內科研机构竞爭,大概是很难的。
    只能说,因为贾璉的出现,这个时空的大豆科研很早就起步了。
    远东方面不仅仅种大豆,还是最佳的稻米產地。东平王每年卖大米,都能挣的盆满钵满。
    好处是这一家富贵长久,缺点是变成了农业大户,註定要成为內地的依附。
    隨著时间的发展,后续子孙还能不能继续自治还是两说呢。
    贾陪著甄夭夭,將甄欢的骨灰送回了金陵,甄家祖坟还在,甄欢的骨灰得以葬入其中。
    生前非但不能得到家族的承认公开露面,死后葬入祖坟,也算了了一桩执念。只是碑文比较简单,只有一个甄欢的名字,並无其他。族谱內倒是单开一页,说了其人生平。倒是没提她白莲教的身份,只是提她在安西助力朝廷抚边,受封安西圣姑。
    含糊其辞,无非就是没法说清楚。內地毕竟不是安西边疆,还是要避讳的。
    贾璉也跟著回了一趟金陵,去祖坟看看后,没有选定位置。心里有鬼,也不知道自己能活多久,还是別交代了。
    八十多的贾璉,现在依旧能吃能睡,精神很好。倒是贾蒔,开始忘事了,这上哪说理去。
    英国人紧跟中央帝国的步伐,造出了铁甲舰之后,引发了欧洲的军事竞赛。
    德国威廉一世传位给威廉二世之后,英德王室表兄弟之间,经济上虽然来往密切,军事上却是竞爭对手。
    沙俄发起了第十一次俄土战爭这一年,贾璉八十八岁了。
    战爭打了两年,贾璉九十岁了才结束。结果嘛,就损失而言,双方大致打了个平手。原因自然是沙俄军事装备不如对手,战略上奥斯曼採取层层防御,消耗敌军的策略。加之中央帝国在战爭后期,奥斯曼土耳其陷入被动的时候,发出了强烈的警告,要求双方立刻停火,否则不会坐视不管。
    中央帝国不是说说的,而是真的在调动军队,海军方面,一支舰队抵达了波斯湾,陆军方面,至少二十个师在边境集结。
    只能说,因为中央帝国的关係,奥斯曼土耳其虽然弱,但就是不倒。每次眼看撑不住了,中央帝国都会出手。
    也就是说,外部已经无法撼动了,只能在內部做文章了。
    实际上因为再次顶住了沙俄,奥斯曼土耳其帕夏的威望,在国內和国际上都提升了。
    毕竟沙俄號称欧洲宪兵,仗著人口优势,一直在横行霸道。
    贾璉九十岁这年,李琬先一步走了,太子李纯登基。算上太上皇,贾璉送走了四位皇帝了。
    新君登基之后,没有搞大赦天下那一套,毕竟在李元时期就废除了。
    现在虽然没有搞宪政那一套,但皇帝对於国家的权利掌控,已经有点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原因也很简单,现在治理国家的难度,要远远高於过去了。以前就只是农耕,隨著开启了工业化,新的问题层出不穷。
    皇帝对於內阁和各部的依赖程度,要远远的超出了过去的情况。
    现在的朝廷,部分越发的细分,皇帝主要抓住三个关键点,一个是兵权,一个是財权,一个是人事权。
    行政权力,基本都不怎么去碰,交给內阁和各部门自己去掌握。
    兵权方面,內阁一人,海军部,陆军部的架构不变,所有將领一律都是皇家军校的毕业生。隨著军队规模的扩张,皇家军校还开设多所分校。
    军队规模这个事情是没法子的,一直在增加。国际局势不说安定,至少是欧洲一直不消停,都在搞军备。所谓的总体战说,就是欧洲人提出来的。其次是疆域太大了,目前没完全统计,大致的估算,帝国疆域在一千五百万平方公里左右。
    屡次被中央帝国收拾的沙俄,终於低头了,派遣高规则使团抵达京城,向中央帝国提出了疆域划分的要求。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