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耽美堂

手机版

耽美堂 > 其他小说 > 归义非唐 > 第518章 禪让而辞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518章 禪让而辞

    第518章 禪让而辞
    “跑!跑快点!快跑啊!再不跑朕就射中了!”
    圆璧城內,当李偷持弓箭不断射著正在逃跑的宦官时,张瑛站在他身旁不曾阻拦,反而嘴角轻扬。
    李偷虽然面上发狂,好似要射死那逃跑的宦官,却每一箭都偏离那宦官身躯,射在左右的地上。
    张瑛看在眼里,自然知道李偷在演戏,却並不戳破。
    如今是七月中旬,距离刘继隆凯旋而归已经过去大半个月了。
    自那日汉王府正堂劝进失败后,张瑛便想到了另一种办法。
    既然自家殿下说皇帝弱冠后便能改变,那他偏要变本加厉的纵容皇帝,让百姓都知道如今的皇帝是个什么样子。
    李偷的藏私,他並不在意,他只要让李偷表现出他想要的形象就足够了。
    “陛下,仅在圆璧城內如此,怎能玩得尽兴?”
    “不若策马出城,去城外游猎如何?”
    张瑛摄起了李偷,李偷虽然心知肚明,面上却依旧装作十分高兴。
    “好!便劳烦张郎去准备骏马了,朕今日必然要出城猎鹿而归!”
    他心中苦涩,脸上却高兴的有几分扭曲,令人生畏。
    “此事,陛下就交给臣准备便是了。”
    张瑛恭敬中带著些许轻桃,李偷虽然看出来了,却不敢多说其他。
    从刘继隆討平高开始,他便知道自己似乎该准备禪位了。
    张瑛在汉王府的试探,以及刘继隆的回答,李偷都心知肚明。
    如今张瑛无非就是想让他表现得不似人君,继而让民怨四起,百姓心属刘继隆后再行禪让之举罢了。
    李价知道该怎么做,但他不知道禪让过后,刘继隆是否会留自己性命。
    即便得了刘继隆的承诺,李偷却依旧志忘不安,毕竟他太清楚昔年隋恭帝杨的下场了。
    当初隋恭帝杨有禪让李渊后获封国公的爵位,然而不到两年时间,杨有便死在了府中,年十五岁。
    正是因为如此,李偷才时时刻刻担心自己的安危,担心自己退位后也会遭遇那些被害之君的下场。
    “陛下,可以出发了。”
    张瑛的声音再度传入耳中,李偷抬头看去,却见张瑛去而復返,连忙点头道:“好!”
    在张瑛的安排下,不到两刻钟的时间,洛阳的长街上便出现了不顾律法,策马驰骋的李偷与数百骑兵。
    天子依仗在此刻显得尤为荒唐,尤其是他们毫不避让百姓的行为,更是让百姓觉得这太平天下也並非那么太平。
    李偷的行为,令许多中立的旧臣纷纷嘆息,而豆卢琢等人则是如吃了屎那般难受。
    自此往后,几乎大半个月的时间里,李偷都在纵马驰骋,毫不避让百姓,使得洛阳百姓怨声载道。
    “这位陛下为了活下来,倒也算得上忍辱负重了。”
    八月初,坐在汉王府內的刘继隆看著经赵英收集的这些情报,不免嘆了口气。
    李偷的行为,以及谁指使他如此行为,刘继隆自然心知肚明。
    张瑛这廝过於锋芒毕露,缺乏审慎,这主要得益於他年少立功,日后刘继隆少不得敲打他。
    只是眼下需要人来劝进,张瑛这廝虽然是军中二代子弟,但在洛阳经营最久,由他劝进是最好的。
    先让他风头盛盛,等到新朝定下再將其打落尘埃。
    不过他毕竟是张昶的长子,刘继隆不会一棒子將他打死,只是想要磨礪磨礪他的心性罢了。
    学子下乡,这本是最好磨礪心性的手段,尤其是对於少年人来说,
    可惜战爭打破了刘继隆的布置,但也让刘继隆提前平定了天下,说不上好与坏。
    自己如今要做的,无非就是裁汰老弱,精编军队后,將更多钱粮用於恢復生產,並在生產恢復后组织天下官学。
    想到此处,刘继隆拿起了户部的奏表,而上面所写的便是今年夏税徵收所得。
    由於江南的官吏班子大部分都还在用旧唐的那套,故此这次的数额肯定是不准確的,南方官吏中饱私囊的行为只有等关西官吏南下后,才能彻底解决。
    饶是如此,今年夏税所得也令人不由侧目。
    “稻麦五百五十七万石,锦缎绢帛三百四十二万匹,盐铁契矿等杂项三百八十五万贯。”
    刘继隆坦然念出夏税的主要收取情况,同时满意道:“折色过后差不多有九百万贯左右,若非因为天灾而免除秦岭淮河以北的六十六个州赋税,兴许还能更多些。”
    “不过隨著时局平定,粮价与锦缎绢帛的价格下降,日后夏税应该会略微下降些。”
    对於朝廷定下的赋税,至少在刘继隆看来,十税二已经是相当不错的税额了,但有些事情还是不得不防。
    在如今官场风气尚好的情况下,十税二比原先混乱的税制更公平,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不过隨著时间推移,隨著官场风气变差,地方必然会出现巧立名目,加征杂项的情况。
    如李淮,他可能根本想不到,自己不过每亩加征三文钱,结果就弄得民怨四起,叛乱不断。
    三文钱的加征確实不多,但落到地方头上,官吏可不会免费去帮朝廷徵税,诸如跑腿钱、火耗是少不了的。
    如此三文变不断翻滚,从最开始的三文翻滚到十三文,乃至三十文。
    大头都被地方衙门吃了个乾净,朝廷只能捡小头吃,所以自然觉得三文的加派不算重想要维持徵税,降低百姓负担,关键在於能否杜绝地方加征、摊派等问题,
    从歷史看,每个王朝中、后期的税收政策往往都是初衷良好,但执行中因腐败、战爭和財政需求,最终导致民不聊生。
    刘继隆虽然设置了都察院和按察使司,但他毕竟效仿的是明代,而明代这两种制度虽然也极大扼制了贪官污吏,但依旧还是阻挡不了官场腐败风气的滚滚洪流,最后只能同流合污。
    正因如此,刘继隆才如此注重官学,才会將吏员纳入职官体系中,给予了吏员上升通道的同时,又利用官学不断培养新的学子,通过科考来选拔吏员,派往地方。
    当官吏都需要考功,且都是流官后,地方上的豪强所需要付出的勾结成本自然提高。
    为了每年考功获得好的评级,官吏哪怕收受贿赂,也得多做表面功夫,例如兴修桥樑、修水渠等等。
    哪怕他们的初衷只是为了自己,但结果始终是好的。
    “二三十年太短了———
    想到歷朝歷代开国七八十年就需要面对土地兼併的问题,哪怕刘继隆已经定下了摊丁入亩的政策,但他心里比谁都清楚,这只是治標不治本罢了。
    地方豪强完全可以与地方官员勾结来兼併土地,通过摊派来將本该由豪强缴纳的赋税平摊给老百姓。
    这种风气自古便有,只是明清史料更为丰富,才显得明清官吏更加腐败罢了。
    想要整治这种风气,就只能保障都察院內部风气没有问题,以此才能保障都察院能不断揪出这些害群之马。
    思绪此处,刘继隆提笔对都察院进行完善,同时对赵英吩咐道:“敕令,御史台併入都察院。
    9
    刘继隆开口便要废除御史台,这主要原因是御史台中的官吏基本都是旧唐臣子,而都察院的官吏都是曹茂、韩正可等人精挑细选的陇右官员,
    其次,明代都察院在组织结构优化、地方监察制度化、职能扩展和歷史延续性上都比唐代御史台更先进。
    明代都察院的问题在於十分依赖於皇帝支持,一旦皇权衰落,其效能也会如歷朝歷代的监察衙门那般大打折扣。
    不过皇权旁落这种事情,要么就是经歷了东汉那种大部分皇帝集体幼儿园的情况,要么就是王朝存续二百年以上才有可能。
    明代的许多制度比起唐代的制度还是更为先进的,只要將部分糟粕祛除,对於维稳地方,保障中枢威望还是作用很大的。
    想到此处,刘继隆吩附道:“都察院设左、右都御史,品秩正三品,统领天下监察事务。”
    “都御史下设左、右副都御史,品秩从三品,协助都御史管理院务,分管部分监察事务。”
    “副都御史下设左、右金都御史,品秩正四品,辅助副都御史,执行监察任务。”
    “诸道设左、右监察御史,品秩正五品,负责巡察、监督各道地方官员,派遣巡察御史巡察地方。”
    “每道监察御史下设四十到七十名巡察御史,品秩正七品,负责日常巡查地方,纠察不法官吏。”
    “其余下属衙门,以李相、高相与百官补充,以韩正可为左都御史,以陈瑛为右都御史。”
    刘继隆话音落下后,赵英就知道那些地方上害群之马的好日子要结束了。
    大唐並未有常设的地方监察官员,大多都是临时设置,而今各道常驻监察,且监察与巡察官员数量不少。
    四十到七十人看似不多,但天下十五道,合计便有六百乃至千人,而天下不过一千五百余县。
    可以说,每个巡察御史都可以一年时间去单独调查一两个县的猫腻,这对地方上的世家豪强和官吏来说,压力不可谓不大。
    想到此处,赵英不免询问道;“殿下,调陈瑛入京,那江南西道的都督使司就空缺了,应该·—.”
    见他询问,刘继隆不假思索的想出了人选:“令王思奉前往担任江南西道都督,以钱谬担任江南西道布政使,高述担任按察使。”
    “罢李播、杨行慰、钱谬观察使之职,以李播担任江南东道按察使,杨行慰担任布政使,调刘英谚担任江南东道都督。”
    他虽然想要將湖南、江西、江南、浙江、福建等处细分出来,但眼下还不是时候。
    他需要先把南方的事情都理顺,然后才能根据人口情况,决定是否將这些地方提前划分出来。
    “汝亲自走一趟南衙吧,將这份军功的拔擢文册也带去。”
    “臣遵令—
    刘继隆对赵英吩附,赵英恭敬起身从刘继隆手中接过拔擢文册,隨后来到角落,从身为起居郎的敬翔手中取得都察院的详细制度后,这才缓缓退出了汉王府的正堂。
    在他走后,刘继隆缓了口气后才看向敬翔说道:“汝觉得吾所制定的都察院与天下十五道监察制度如何?”
    “臣以为,殿下此举定能影响后世千年敬翔倒也不藏著掖著,当他从刘继隆口中听到將御史台併入都察院后,他就知道都察院崛起已经註定。
    只是他没想到,刘继隆竟然在天下十五道都常设监察和巡察官员,这对於加强朝廷的威望自然是好的,不过官员们反对的声音肯定也不小。
    若非刘继隆掌握了关西官学,说不定还真需要与这群人妥协。
    至於现在嘛,敬翔只觉得天下大变也不过这两年时间了。
    面对敬翔这番坦荡,刘继隆嘴角轻扬,隨后又將目光放在了桌案上的奏表中,同时感嘆道:
    “此为开端,朝廷积弊百年,许多事情不得不除,不得不防.—“”
    面对他这番话,敬翔十分认可的点了点头。
    与此同时,赵英也紧赶慢赶的將刘继隆所交代的东西送往了南衙的政事堂,待李商隱看完都察院的制度和此次军功拔擢文册,已经是两个时辰后了。
    “將御史台併入都察院,殿下这算是给某出了个难题啊“此事不难,若是有人为难,下官会將其说服的。”
    李商隱揉了揉几乎紧皱一整日的眉头,感嘆著说出这件事有可能引发的后果。
    对此赵英却十分平静,似乎根本不在乎那些旧臣的骚乱。
    他口中的说服,恐怕不是李商隱认为的那种说服,所以李商隱听后便对他安抚道:
    “此事,某需要与高相好好商议,中秋节后定能拿出殿下满意的章程。”
    “既是如此,那下官告退了。”
    赵英眼见李商隱不再抱怨,当即便作揖离开了政事堂。
    在他走后,李商隱又重新拿起写有都察院制度的文册,不免深吸了口气。
    “殿下对官员的监察,著实有些严苛了他毕竟出生在元和年间,而大唐对官员的监察和巡察力度相较来说並不大,故此在他看来,刘继隆这套法子几乎是在每个官员头顶都悬了把利剑。
    这种防臣子如贼子的手段,等制度確定並传播开来,必然会引起轩然大波。
    如果没有关西学子为自家殿下托底,南边肯定会因为这件事而闹起来的,
    想到这里,李商隱揉了揉眉头。
    虽然天下太平才开始几个月,但他已经隱隱感觉到了自家殿下的变化。
    他对官吏不再如当初那般宽容,反而变得有些严厉了。
    这样的变化,令李商隱有些担忧,但他想到自己的年纪后,便只能摇头对都察院制度进行修改起来。
    接下来的两个月时间里,北方的旱情依旧,而张瑛也在带人推波助澜的传播“唐运已终,天愁地惨”的流言和童谣。
    “太白犯紫微,井底生尘灰;朱雀羽焦垂,老龙鳞甲摧—”
    “田裂三千里,蝗飞蔽日唇;非汉不降泽,惟王可止悲“
    八月,本该是北方开始秋收,百姓进行秋报的时候,整个北方却都在流传著上苍愤怒,唐运將终的童谣,且旱灾越厉害的地方,童谣流传的越广。
    这些童谣配合李偷那些“荒唐”的举动,越是旱情严重的地方便越厌恶如今的天子。
    在这样的环境下,洛阳城內的那些人也渐渐察觉到,距离唐运告终兴许真的不远了。
    这种环境令豆卢琢等旧臣心中愤慨,更令身为皇帝的李偷变得焦躁。
    正因如此,他再度召李梅灵入宫,而李梅灵也知道他想法,在入宫前找到了刘继隆。
    “妾身参见殿下“公主不必如此。”
    汉王府中堂內,看著从公主府来到此处的李梅灵,刘继隆只觉得李梅灵愈发娇嫩,丝毫不像生过孩子的女人。
    纵使政务繁忙,但他还是不免生出几分想法,而李梅灵经过此前与刘继隆的相处,也知道刘继隆大概在想什么,於是继续行礼道:
    “陛下召妾身入宫,故此妾身前来请问殿下,若是陛下禪让於殿下,殿下又该如何待陛下?”
    李梅灵的话,顿时浇灭了刘继隆的心头火,他喜欢美人不假,但美人在天下面前根本不算什么。
    面对她的询问,刘继隆依旧平静道:“李氏起於陇西,便安置於临州,以陇西郡王封之,食邑五千户,准不称臣,受詔不拜,可用天子仪仗祭祀宗庙,仍行大唐正朔。”
    “新朝爵位世袭降爵,郡王可享八代富贵——
    刘继隆对李唐可以说十分不错了,不管是此前越称帝的李杰还是李儼,亦或者即將禪位的李偷,都可以算作优待。
    此举除了要安抚人心,也是为了不开一个坏的头。
    二王三恪这套制度,自东晋后便鲜少有人遵守,哪怕遵守也只是表面遵守。
    刘继隆想要开个好头,自然不太可能苛待李偷。
    “安置於临州,这”
    李梅灵听到刘继隆要將自家弟弟安置在临州,顿时便有些犹豫起来。
    临州作为刘继隆崛起之地,安置此处无疑是在监视,李梅灵还是希望能为自家弟弟寻个安全僻静,远离庙堂爭斗的地方。
    她的想法,刘继隆自然也清楚,但李偷的安全对他也格外重要。
    “安置在临州,才能保障其安全。”
    刘继隆自然知道把李偷安置临州的坏处,但只有將他安置在这里,刘继隆才能放心。
    李梅灵见刘继隆已经决定,便知道这件事改变不了,於是对其回礼道:“既是如此,那妾身便入宫去安抚陛下了。”
    “嗯—”刘继隆頜首应下,继而低头处理起了政务。
    见他如此,李梅灵便转身走出了中堂,令人准备车驾往紫薇城赶去。
    半个时辰后,经过禁军复杂的盘查,李梅灵总算进入了紫薇城,並在贞观殿见到了翘首以盼的李价。
    “阿姊!”
    见到李梅灵到来,原本就坐立不安的李偷立马起身,而李梅灵也见到了殿內的张瑛、杨公庆及西门君遂等人。
    “参见陛下——”
    李梅灵对李偷行礼,隨后在其虚抬下缓缓起身,面色平静的看向张瑛等人。
    “吾奉汉王敕令前来,张將军是否觉得有何不妥?”
    “臣不敢”
    张瑛虽然嘴上说著不敢,但表情却十分淡然,显然並不把李梅灵放在眼里。
    他十分清楚自家殿下钟意之人是谁,李梅灵即便再如何年轻漂亮,诞下多么优秀的子嗣,也动摇不了封徽的地位。
    只是李梅灵毕竟搬出了自家殿下,因此他还是朝著李价作揖道:
    “陛下,既然陛下与公主相见,臣等先行告退。”
    “爱卿慢行李价伴装轻鬆,却十分紧张。
    他的表现都落在李梅灵眼中,待到张瑛等人离去后,他才连忙与李梅灵来到贞观殿的偏殿中坐下。
    “汉王、汉王可曾说了朕的事情?”
    李偷语气紧张,李梅灵听后微微頜首:“来前,某前往王府与汉王见过面了——“
    她將刘继隆许诺的那些待遇都告诉了李偷,李偷最初听到刘继隆將他安置在临州时,顿时便冷汗直冒。
    但是听到刘继隆这么做都是为他安全考虑后,他仔细想想却觉得十分正常。
    儘管陇右的那群人巴不得他这个唐皇去死,可若是自己禪位,加上刘继隆亲自派人护卫,自己的安全肯定是有保障的。
    等到十几二十年后,那群最为仇视他的那群陇右官员接连走出庙堂,他便能安心在临州做他的陇西郡王了。
    更何况刘继隆素来注重承诺,他既然承诺了可世袭降爵八代子孙,那也没有必要对自己一个没有威胁的人出手。
    想到这里,李偷起身来回渡步,隨后看向李梅灵:“阿姊,依汝所见,朕何时禪让最为稳妥?”
    见他询问,李梅灵沉吟片刻后才开口道:
    “近来南衙不断调遣官员南下,想来是准备彻底安抚好了南边才准备开创新朝。”
    “若是开创新朝,自然是岁末最佳,以便来年使用新的年號。”
    “自古而今,禪让素来有三辞三让之说,时间不可太长,亦不可太短。”
    “陛下可在中秋时分禪让,待汉王推脱后,又於九月再次禪让,而后十月第三次禪让。”
    “若殿下在第三次接受,差不多也有两个月时间准备开国登基之事。”
    “只是”李梅灵眼神复杂的看向李价,李价愣了愣:“只是什么?”
    “只是陛下真的愿意放弃皇位,放弃社稷吗?”
    李梅灵的话让李价表情渐渐复杂起来,但他很快就回应道:“某为王子时,见耶耶宠信夔王而不喜阿耶,常为阿耶感到难受。”
    “本以为阿耶即位后,朕及弟兄们能得到阿耶宠爱,然阿耶却宠爱五弟而轻於朕“
    提及此事,李价有些咬牙切齿,眼底怒意升腾。
    他不明白自家阿耶也曾受过自家耶耶淡漠,为何还会淡漠自己。
    儘管他最后还是成为了太子,可他清楚自家阿耶並不想让自己做皇帝。
    “某这个皇帝自开始便宦官所挟,汉王虽令人监察於朕,却未囚朕於宫中。”
    “大厦已倾,朕不过愧儡,如何有力回天?”
    “倒不如安分守己,好好將血脉传下去,不至於绝嗣於此。”
    李价不是什么高才,但他却知道古往今来,许多前朝宗室大多都被屠戮,而他並不想步入这群人的后尘。
    如果他能以乖顺的形象,换得李唐宗室的保全,这不失为一条好的出路。
    想到此处,李偷看向李梅灵,蹉曙道:“阿姊能否为朕再走一趟?”
    “什么?”李梅灵恍然看向他,显然还没有从他刚才的话中走出。
    见她如此,李淮深吸口气,壮著胆子询问道:“朕禪位过后,汉王將如何处置李氏远近六千余名宗室?”
    “这”李梅灵倒是没想到这里,因此在片刻的迟疑后,她便点头道:“某会回去询问汉王,令人將消息传来的。”
    “好,如此便拜託阿姊了。”
    李淮朝著里李梅灵躬身作揖,十分诚恳,令李梅灵连忙起身,侧身让过。
    “既是如此,某先去询问殿下,若是天黑便不好询问了。”
    “好。”
    姐弟二人交谈结束,李梅灵便走出了贞观殿,同时在殿外见到了张瑛、杨公庆等人。
    她一言不发的离开此地,两刻钟后则是有禁卫快步走上贞观殿,朝著张瑛作揖。
    “將军,末將派人去汉王府问过了,此举確实是殿下准许的。”
    “嗯。”张瑛得知李梅灵前来是刘继隆准许的结果后,便不再多说其他,只是与杨公庆和西门君遂吩咐道:
    “如今虽然裁汰了北司,可宫中的事宜还需要仰仗二位,待日后宫中有新的差事,也会以二位为主。”
    “不过在此之前,还请二人协助某劝说陛下,在中秋朝会时禪位於殿下。”
    “这是自然。”二人不敢怠慢,连忙回应起张瑛。
    张瑛见状满意頜首,目光轻蔑的扫过贞观殿。
    在他与杨公庆和西门君遂商量的同时,李梅灵则是返回了汉王府,赶在刘继隆用晚膳前找到了他,將李价的態度和问题告诉了他。
    刘继隆听后,倒是不意外李偷会这么坦然接受,只是意外李偷还有心思担心那李唐远近的六千多宗室。
    面对李梅灵期待的眼神,刘继隆则是平静道:“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这些宗室中与陛下偏离五服的,尽皆按照百姓安置地方,不会有格外的照顾。”
    “与陛下就近五服者,皆授正七品宣德郎,先帝其余子嗣,授正六品朝议郎,以俸禄养之。”
    刘继隆没有说世袭罔替,这就说明只能享受这一代人,这代人结束后便与朝廷没有关係了。
    五服听著很多,但由於唐代许多亲王、都王都绝嗣,与李偷相关的五服宗室只有不到三百人罢了,其中大半都垂垂老矣。
    这群人加在一起的俸禄也不过三万余石,朝廷稍微裁撤几个高官就能省下来。
    至於裁撤哪些高官,那自然是豆卢琢与裴澈这群人了。
    “可还有疑问?”
    刘继隆反问李梅灵,李梅灵愣了愣,没想到刘继隆会给予这群宗室如此待遇,下意识点头:“妾身没有问题了。”
    “如此便退下吧,今夜吾会前往公主府留宿。”
    刘继隆低头看著政务,头也不抬的说著,而李梅灵听后则是脸颊微红,轻声回应:“是—“
    见刘继隆没有继续说什么,她便离开了中堂,而刘继隆也在当夜处理完政务后,如约前往了公主府。
    接下来大半个月时间里,他基本上隔三差五就留宿公主府,根本不出王府和公主府。
    他的谨慎让豆卢琢找不到机会,而时间也渐渐来到了中秋当日。
    “鐺、鐺、鐺..“
    隨著晨钟作响,紫薇城外数百名官员便通过宫门进入了宫城之中,其中也包括了许久不曾露面的刘继隆。
    刘继隆身穿圆领絳纱袍,走在百官前方,左右则是张瑛、赵英等穿著常服的陇右官员。
    这群人將他重重护卫起来,不知道的还以为是要去打仗。
    不过也正因为他们这番做法,使得豆卢琢等人无法靠近刘继隆左右。
    待到群臣来到集仙殿,殿內已经摆好了无数桌椅,显然都是按照陇右的规矩所摆,不然应该只能有矮几和月牙凳才是。
    虽说豆卢琢等人也暗中吐槽刘继隆视礼制若无物,但当他们真的坐在圈椅之上,面对面前长桌的珍时,他们还是由衷的感觉到了舒服。
    中秋虽朝议,却以常宴为主,因此参加此次朝议的官员数量並不多,不过区区百余人。
    “贺!”
    “陛下上千万岁寿.”
    鸿臚寺卿开始唱声,百官纷纷起身朝著金台作揖行礼,而李价也穿著皇帝明黄色的常服走上金台,坐在了椅子上。
    “平身,诸位入座吧。”
    李价示意群臣坐下,隨后点明今日朝议的主题:“今日是中秋,故此以宴议为主,无需如此拘束。”
    “臣等遵諭”
    群臣纷纷回应,紧接著便有官员开始对李价奏表匯报。
    其中內容,无非就是哪里遭受天灾,哪里遭受人祸,哪里兴修了水利等政事。
    李偷听得昏昏欲睡,最后还是李商隱主动起身,才让他精神了几分。
    “陛下,臣奉敕建五军都督府,今暂设於旧十六卫衙署,尚需十月乃可治完备。”
    “此外,臣自七月始汰兵,迄今已裁三万四千六百五十七员,悉依圣諭安置讫,伏请圣鉴。”
    杨公庆上前,接过奏表后递给了李价,李价则是匆匆看了眼內容,並未看太久。
    对於他来说,裁汰老卒和节省的钱粮都与他没有关係,更何况今日的重头戏並不是这件事。
    “如此甚好,裁汰这些兵卒后,朝廷也能有更多钱粮来调度,劳累诸位了。”
    李偷想要结束这个话题,可李商隱却继续呈出一份奏表:“陛下,此臣与刘相、萧相及诸臣共议之奏表,伏乞御览。”
    “臣等以为,诸镇之乱,盖因朝廷未常设监察巡察之制,故奏请並御史台於都察院,於诸道置监察御史、巡察御史,专司巡察监察之职。”
    李商隱大概讲解了一下都察院併入御史台后的职能,只是三言两语间,便惹得不少官员如芒在背。
    他们能够想到,如果都察院真的按照李商隱所说的情况来当差,那他们这群人再想要官官相护,交换资源就困难多了。
    “陛下,臣窃以为此举措似失於躁急。”
    “陛下,御史台自汉以降,未闻有非议者,岂可轻言裁撤?”
    “陛下,常遣使巡察四方,监临诸道,非明君之所为也。”
    “陛下,恐令州县之臣,皆疑朝廷之不信任。”
    “臣伏愿陛下慎思——”
    “伏惟陛下三思—
    李商隱將未来都察院的职责都说出来后,殿上顿时跳出了四十多名官员。
    刘继隆快速扫视,发现基本都是唐廷旧臣,且大多都没有过於亮眼的履歷,只是依仗家世背景和人脉,才担任到了如此高官。
    “这、这”
    李价自然不敢拒绝李商隱的奏表,毕竟李商隱的奏表代表的就是刘继隆的態度。
    只是群臣突然发作,这令他有些不知所措。
    哪怕他经歷的事情再多,但依旧是个十八岁的青年,面对这种场面还是有些慌乱。
    刘继隆倒也清楚李偷的本事,所以在群臣发作后,他便缓缓起身,使得原本还气势汹汹的旧臣们纷纷面露难色,渐渐安静下来。
    “藩镇之乱尚结束不久,倘若朝廷当初便常设监察与巡察,如何会让安史二贼钻了空子?”
    “诸位皆是饱读诗书者,难道读了那么多史书,却连如何吸取教训都不曾知晓吗?”
    相比较这群文约终的世家官员,刘继隆这话便直白了许多,李偷听后也仿佛有了主心骨,不由硬著头皮道:
    “朕以为,汉王所言言之有理,安史之乱尚在眼前,且关东民风尚武,故此多叛,若不常设巡察、监察,朝廷如何防范於未然?”
    李偷眼下此举,不免有几分扯刘继隆虎皮的意味,但群臣毕竟畏惧刘继隆,故此无人胆敢反驳,纷纷沉默下来。
    眼见他们沉默,刘继隆又补充说道:“陛下,臣以为天下初定,百姓尚需良田维持生计,请罢职田、永业田还百姓以耕种。”
    刘继隆很早就废除了汉军军中的职田,但他並未废除所有大唐官员的职田。
    旧臣们手中的职田和永业田,多则上千亩,少则数百亩。
    旧臣官员七千之数,手中掌握的土地已不在少数,刘继隆自然想要直接获取,
    群臣眼见刘继隆得寸进尺,不由硬著头皮作揖道:
    “汉王所言诚善,然臣等生计多仰职田,永业田乃朝廷所赐,若邃收之,恐伤朝廷百官之信。
    “贺左散骑常侍所言极是,方今海內初安,朝廷当树信而非失信,伏惟汉王三思。”
    隨著两名官员硬著头皮站出,其余官员也纷纷表態,都委婉的让刘继隆重新考虑。
    不过对於刘继隆来说,若非他还在等南边安定,他早就对这群人动手了。
    面对群臣的劝諫,他冷脸道:“此事不可议,当速定!”
    见他如此,这群大臣不敢再说什么,刘继隆则是补充道:“百官职田收回后,可添补俸禄,以此安养。”
    “汉王所言甚是!”
    “陛下,臣附议汉王所言!”
    眼见刘继隆要为百官加俸禄,本就没有职田的陇右及关西官员们纷纷附和起来,而李偷见无人反驳,当即也頜首道:
    “既是如此,便请三位相公擬个章程,莫要耽搁太久。”
    “臣领旨—”
    李商隱、刘瞻及萧沟先后作揖应下,李偷见状鬆了口气,隨后生怕有人打断自己,表情诚恳的看向刘继隆。
    “近来朕常观《贞观政要》,其中有云:天子者,有道则人推为主,无道则人弃如履。”
    “今朕德薄灾生,神器有更代之象,汉王功高望重,謳歌多属意之诚。”
    “昔李泌尝言:唐尧虞舜,皆以禪让光昭万世。”
    “朕虽不敏,然为天下百姓,敢不效之?”
    李价突然开始说出要禪让的话,这令殿內群臣纷纷愣住,惊讶看向金台上的他。
    张瑛等人很快反应过来,表情从错变为狂喜,满怀期待的看向刘继隆。
    豆卢琢等人隨后反应过来,关节紧发白,呼吸渐渐沉重其余旧臣亦或者面露复杂,亦或者面露惋惜,而李偷还在说著禪让之词。
    要知道皇帝禪让,大多都是写下詔书,由重臣转交,隨后三辞三让再受之。
    如李偷这种当面主动开口要禪让的,歷史上虽然也有,但却也不多。
    眾人都想知道刘继隆的態度,却见刘继隆恭恭敬敬的朝著李价躬身作揖。
    “臣本边鄙布衣,起义兵东还而受厚恩,当效死疆场,岂敢妄窥神器,越名器?”
    “昔者霍子孟持政,终守人臣之节;郭汾阳立勛,未尝废君臣之义。”
    “臣虽不肖,窃慕其风;况陛下正宜励精更始,岂可轻言禪代?”
    “伏望陛下收回成命,使臣得全忠贞之节;若必欲强臣以非分,臣请解甲归田,骸骨还乡·—..··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