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耽美堂

手机版

耽美堂 > 其他小说 > 晋庭汉裔 > 第515章 西军束手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515章 西军束手

    当然,任何问题,都不是单纯靠言语能够解决的。
    刘羡从伤兵营巡查回来,立刻唤来吕渠阳一起议事。命他去民间招募数百名农妇,专门用来照看伤兵的起居。药物现在可能是凑不够了,但最起码的生活日常还是要保障,至少不能让这些伤兵在榻上白白躺著,眼看著自己腐烂。
    对於那些伤情过於严重的伤卒,也要想些办法。这些人即使能熬过危险期,可能也要几个月才能恢復,而刘羡不可能在这里等上这么久,就要另行安置。
    但安置並不是拋弃,伤员们固然会因受伤拖累行军速度,也要考虑到,他们身体虚弱,顛簸道路中,反而会加剧伤情。故而刘羡思虑再三,便让吕渠阳先在渭北寻找合適的农家,付一定报酬后,將伤兵寄养在农家內。
    如此一来,伤卒可以安心养病,若是自己恢復好后,也拥有自己决定去留的自由。刘羡给他们每人发了一块盖有安乐公印璽的木筹,將来他们可以凭藉此令归队。若是不回来,刘羡承诺说,有朝一日他打回关中,只要这些伤卒们手握木筹,刘羡便会给他们分田。
    这样周详的安排,可以说是仁至义尽了。在经歷一场激烈的战斗后,军中原本就对刘羡敬畏不已,如今更是心悦诚服,很多人议论说:原本以为,元帅远迁河东百姓,是顾念名声的妇人之仁,如今看来,非王者不能如此啊!
    而经此一事,刘羡军中的逃亡现象几乎绝跡。这在人心混乱的乱世之中,几乎算得上是一场不小的奇蹟了。
    相比之下,根据渭南的斥候来报,这一次夜袭失利,长安城中似乎军心动摇,不仅一连数日没有出兵再战,城外还不时可见有士卒夜遁。据抓获的俘虏说,西军的下部士卒之中,已经广泛流传有一种想法,认为以目前的征西军司军力,已经不可能通过正面决战取得胜利,再多战,也不过白白送死罢了。
    因此,即使接下来一连数日,西军还是有率兵出城,与渭南营垒接战的试探。但是士卒的积极性大大降低,肉眼可见,大部份人都不过是朝天放箭,再呼喝几声,对著虚空横挥几刀,也就是交差了。
    司马顒对此自是不满,连连派儿子司马诵出城监军,遇到怠战的就砍头掛在旗上。结果一连砍了百来人,旗杆上掛满了人头,可即使如此,也无法改变士卒们怠战的大趋势。
    对於此种情形的发生,刘羡自然是乐见其成的。其实,隨著时间的推移,刘羡正在丧失一项最重要的优势,那就是渭水水师的优势。
    时间来到八月中旬,秋汛已然结束,渭水的流量每日都在减少,虽然还能够勉强行船,但河道两侧也露出了大量浅滩,水浅处仅有半丈,这种水深,显然阻止不了西军的泅水渡河。这使得西军终於可以绕开三河口,畅通无阻地恢復与渭北的联络。
    好在这一切都在刘羡的预料之中。正如前文所言,他事先解散了渭北几乎所有的县府官吏,又分发了县府中所有的粮食,导致在两月之后,西军再渡渭水,几乎无所作为。想要短时间內重组县府,已是不易,莫非还要一家一家地重新征粮吗?
    而值得注意的是,时至今日,所有的河东移民,都已离开河东。根据目前的消息可知,其中有六万人已经进入了武都郡,后方的大部分移民,也已经聚集到好畤县一带,仅剩下最后六百余里的距离。且征北军司也已接手了河东郡的防御。这使得西军也失去了进攻河东的选项,不然,只是给自己白白增添压力。
    刘羡料定司马顒必不会无此作为,如今河东的事情既了,他便令何攀放弃三河口大营,余下的船只一律烧毁,先赶来咸阳原进行匯合。同时他猜测,既然在正面遇挫,司马顒极可能在下游去寻衅作战。故而他写信给李矩,令他提前注意此事,若陇军暂无下阪之意,不妨先广布斥候,返回陈仓。
    事到如今,陈仓的重要性已经前所未有地凸显出来。
    因为陈仓之南有散关,散关之补给全在陈仓。控制了陈仓,便等同控制了散关。这里既是陈仓道的入口,也是关中到汉中的枢纽。世人有云:“北不得散关,无以启梁益;南不得散关,无以图关中。”当年诸葛亮第二次北伐,进攻重点便曾放在陈仓,可惜最后无功而返。
    虽然时过境迁,对战的双方已经改变了,但陈仓的重要却不曾改变。尤其是在长安的正面碰撞后,两军都已经很难再引起新的变化。那关中作为入蜀通道的陈仓,极可能会成为一个新的决胜支点。
    毕竟以眼下的情形,西军固然拿深营高垒的刘羡没有办法,可刘羡同样也拿长安城的城防没有办法。他既拿不下长安,迟早也会自陈仓进入武都。那若能在刘羡离开前,率先夺回陈仓,无疑便是提前截断刘羡的去路,此时他又不能返回河东,哪怕有再多的粮食,刘羡也只能在关中活活困死。
    同样,若西军不能夺下陈仓,继续让陈仓和散关握在刘羡手中,主动权也就在刘羡手中。只要再过大概二旬,剩余的遗民就將全部自此通过。到那时候,刘羡没有后顾之忧,仅需要派少量兵力驻守散关,就可以安然离去。西军总不可能派兵到深山老林中,陪刘羡绕圈子。
    而且从更长远的角度来讲,即使西军阻止不了刘羡,让他真进了巴蜀,也必须夺回陈仓。否则將来刘羡平定梁、益二州,又握有一条畅通的北伐通道,那是诸葛亮都没有的条件,这无疑是西军不能接受的。关中自古以来被称为四塞之国,最重要的地利,便是有萧关、散关、武关、函谷关四关。即使如今函谷关改成了潼关,意义还是一样的。
    故而刘羡预测,接下来的西军进攻的重点,除去陈仓以外,別无他想。但由於有自己在长安,他们毕竟不可能分出主力去作战,极有可能还是派出一支偏师,规模大概在两万到三万之间。而只要李矩防御得当,能够顶住这一波最后的攻势,基本就意味著,他们能够摆脱征西军司的纠缠了。
    刘羡在信中特意嘱咐李矩道:“陈仓虽固,却不可一味坚守。关中多高原,不妨分兵为二,一守城內,一布阵於城外渭南之原中,待敌军远来,见南北照应,必不能仓促攻克。弟不妨拖延时间,只需二旬以后,我便与弟匯合,由此大事成矣!”
    信件是早上发出的,快马四百里加急,当日晚上便到了汧县,传到了李矩手中。
    李矩当即与军中诸將领共同观看此信,眾人得知刘羡在长安数胜的消息,大感振奋。但听闻刘羡要他们转守陈仓的消息,又顿感为难。原因无他,他们如今正与秦州军进行对峙,一时难以撤离。
    此前秦州联军在收到征西军司的命令后,各太守多无意放鬆对上邽的进攻。毕竟作为一郡太守,眾人的野心无怪乎是先当上秦州刺史,纵使长安沦陷,又与他们何干?眼下已经包围了皇甫重接近一年,城內的粮食即將见底,若是此刻放弃包围,让皇甫重喘出一口气,那之前的心血,不就全然白费了么?
    但略阳太守严休却担心自己的地盘,他所辖的略阳郡处在秦陇之间。若要上陇,无论是走传统的番须道、关陇道,亦或是激进的渭水道,略阳是必经之路。所谓唇亡齿寒,他听闻有军队出现在汧县一带,担忧境內不安,当即便解围而去,孤军返回陇城,与李矩形成对峙之势。
    双方你来我往地试探了一个月,发现对方似乎都没有对战之意。可不管怎么说,两边名义上,都是不死不休的。严休担忧李矩伺机上陇,李矩又何尝不担忧严休下陇,顺带掳掠移民呢?毕竟对於人口稀少的陇右来说,人口其实比土地更加重要。因此,两军即使没有大战,却也不敢骤然撤军。
    眾人议论,是不是留下少量兵卒在汧县固守殿后呢?李矩连连摇头,说道:“不好,兵留少了不能守城,留多了又浪费兵力,还是得想个法子,与严太守议和为上。”
    议和是个难题,双方无亲无故,严休凭什么相信李矩?若是假意答应,事后反悔,那又如何?但李矩很快想出了法子,他道:“我们去找当地的羌氐,让他们做保!”
    在李矩看来,如果只是双方进行议和,那確实很难產生互信。但如果產生了一个第三者,进行三方制衡呢?在当下严休的军队之中,便有不少自羌氐中徵发的盟军。他们並无意为严休卖命,但也不想让李矩上陇。若是向这些胡人陈明利害,他们必不愿参战。只要他们一退出,严休也就独木难支了。
    想到这里,李矩当即派外甥郭元,带上綾罗数百匹,私下里联络敌军之中的羌人。说来也巧,此次前来与严休助战的氐族大人,还是李矩的熟人,也就是蒲洪。蒲洪听说李矩想要议和,自是大喜,当即满口答应,邀请李矩前来与严休面谈。
    诸將得知后,多认为是诱杀之计,不建议李矩前去。但李矩却笑著摇首道:“诸位多虑了,我虽是此军主帅,但有兄长作为凭藉。而今兄长在长安,这些人不知长安胜败,岂敢隨意杀我?这次邀约,无非是看我议和是否心诚。”
    说罢,他当即孤身前去赴会。果然正如他所言,得知李矩到来后,严休大鬆了一口气,並不敢对李矩如何。只是设宴之后,他问了几句长安的战况,但都被李矩搪塞过去了,只谈议和一事。严休自是求之不得,三人歃血为盟,对天发誓,建立和约。若是谁违背和约,发兵攻击另一方,另外两方就会发兵相助。
    如此,李矩仅仅费了两日时间,就成功完成了与严休的议和,而后带军迅速南下,以日行百里的速度,两日下陇,返回陈仓。
    而后他如刘羡所言,將麾下两万大军一分为二,打算以一部守城內,以一部守城外。只是到渭南挑选驻营地点时,李矩突发奇想,他並不打算按照刘羡的策略,在东南方诸原中明目张胆地立营,而是打算令驻军潜伏在西南方向的乏牛原中。
    这一举动再次令眾人大惑不解,功曹段秀就劝諫李矩道:“明公,元帅令我们在渭南立营牵制敌军,已有定计,何故更改布置?当年马謖临阵更改诸葛亮布置,丧失街亭,至於殞命,不可不深思啊!”
    李矩却道:“欸,岂可刻舟求剑?兄长令我在城外立营,是因为他不知陈仓详情,只能从最保守的角度考虑,希望我军撑到他来即可。可我视诸原良久,想要长期驻守,都缺乏合適的水源,一旦上原坚守,岂非自寻死路?”
    “要因地制宜,长守並非上策,速战才是好计。而你看这乏牛原,地势高耸,虽不適合立阵,却易於观望藏身,又位於我军西南,敌军极难发现。一旦敌军来衅,我正可出城迎战,这就是奇兵啊,到时候一正一奇,贼子如何可防?”
    由此,李矩力排眾议,令郭方率军潜伏在乏牛原中,等待他的號令。
    四日后,梁州刺史张殷率军三万前来攻打陈仓。张殷为人颇为谨慎,他听说李矩事先侦察过渭南诸原,还特地派人搜查了一遍,发现陈仓以东的原地都没有敌军后,方才派兵列阵,做出攻打李矩之势。
    这正中李矩下怀,他先是出城正面迎战,而后佯作不敌,故意率兵往西面溃退。张殷见状,连忙乘胜追击,待双方阵型都被拉扯得不成模样,郭方率军自乏牛原忽然杀出,落箭如雨,顿时嚇得梁州军一片人仰马翻,混乱不堪,攻守之势瞬间逆转。李矩瞅准时机,领精锐直插中军,一箭射杀了梁州刺史张殷,阎纘无力回天,只得率军匆匆后退。
    陈仓一战,西军再次败退,又折损了四千余人。这一消息传回咸阳原,刘羡可谓是喜上眉梢,他拿著捷报连连喝彩,对著诸將说道:“世回功成如此,我所不如啊!”
    这自然是夸张之语,刘羡面对的是征西军司的整体精锐,而李矩面对的是不熟地利的梁州军,不可同日而语。但这不妨碍刘羡的欣慰,因为这是刘羡从未想过的意外之喜。如此一来,河间王处处碰壁,他正面既处理不了刘羡,分兵也处理不了李矩,事前刘羡所设想的,打压河间王人望的效果,就基本实现了。
    接下来,只要再等几日,最后一批移民们进入武都,那一切就结束了,刘羡也该离开了。在刘羡想来,当下的司马顒,无论有再多的怒火和不甘,也已经万策用尽,无计可施了。
    可这次,刘羡却想错了,他少算了一个选项。
    九月己亥,斥候带来了一个他极不想听到的消息:受征西军司令,张方率部开进潼关,直奔长安而来。(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