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耽美堂

手机版

耽美堂 > 都市小说 > 天子宁有种 > 第152章 皇帝的殊恩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152章 皇帝的殊恩

    第152章 皇帝的殊恩
    “有制,召蜀国降将李廷珪、韩继勋入殿朝拜。”
    例行的奏对结束后,伴随着一声宣唱,秦、凤之战中被俘的蜀国两位大将走了进来。
    “罪臣李廷珪、韩继勋参见大周皇帝陛下……陛下万寿无疆!”
    李、韩二人恭恭敬敬的大礼参拜。
    “平身。”威严的声音从宝座上传来。
    二人起身之后,宰相王溥出列道:“陛下念你二人各为其事,特赦免尔等的罪过,还另有封赏。”
    李廷珪连忙道:“败军之将蒙陛下不杀,已是天恩浩荡……不敢再要什么赏赐,只求能在大梁城安度晚年。”
    “罪臣不敢!”韩继勋也跟着一起拜道。
    不论是曾经的威望资历,还是身份地位的高低,他都比不上李廷珪,如今两人被俘虏到东京,他也只能唯对方马首是瞻。
    这时皇帝才缓缓开口道:“蜀主孟昶趁中原生乱,窃取秦、凤四州,乃是罪魁祸首。尔等受蜀主恩赏,行分内之事,算不得多大罪过。”
    “昔年李靖归唐,太宗皇帝委以重任。你二人弃暗投明,正可为天下表率。”
    柴荣心怀大志,常以唐太宗李世民的功绩来鞭策自己不要懈怠。
    所以平日里话里话外总是不自觉的拿太宗皇帝时期的旧事来讨论国政军事……就连现在封赏降将也以此为例。
    说罢,柴荣示意一旁的近侍上前宣读诏书:授李廷珪为左羽林大将军,检校太尉,赐金帛鞍马衣服。授韩继勋为右骁卫大将军,赏赐亦同。又另赐二人宅第于东京大梁。
    “臣等誓死效忠!”李韩二人顿时感激涕零,当即跪倒在地大礼叩谢。
    李奕静静的站在武将队列里,总感觉自己像是在看一场表演。
    不管是皇帝柴荣、宰相王溥,还是蜀国降将李廷珪和韩继勋。明明大家都没有事先排练过,但偏偏临场发挥的都很好,从言语神态到肢体动作,可比后世那些演技派都一点不差。
    特别是李廷珪和韩继勋,二人前一秒还是敌国的降将,下一刻就“誓死效忠”大周皇帝。转变过程的丝滑程度让人叹为观止。
    当然李奕也不认为这有什么不对。
    毕竟就连他自己很多时候也都在表演……人活在世上会有很多个面具,到最后自己都分不清哪个是真,哪个是假了。
    李廷珪和韩继勋接过诏书,毕恭毕敬的行了一礼,随即被人带离了大殿。
    就在这时,王溥再次开口道:“陛下,攻蜀之战总计斩获、受降数万,但最关键之处不过一两次大战罢了。黄华谷之战全歼唐仓蜀军,威武城兵不血刃拿下。这都是决定战局之役。”
    “更兼得在青泥岭一战击溃蜀国来援救的禁军,彻底断了蜀军染指秦、凤的念头。最终得以能不到两月便平息战事,为我朝征伐江南奠定了基础。”
    “……”
    听着王溥口若悬河的分析着攻蜀的种种过程。
    李奕明白对方这是在给自己宣扬功劳……虽然在固镇时朝廷已经派人送达了封赏,但毕竟不是正式的任命,回来后该走的过场还是要走。
    果不其然,王溥说了一通后,躬身道:“攻蜀之战论首功,臣以为当是前锋主将李奕。既有奇谋又有勇武,从头至尾时机都抓的很好。若不然攻蜀之战怕是还要拖延几月才能有成效。”
    柴荣微微点头,唤道:“李卿何在?”
    “臣在!”李奕连忙出列行礼。
    皇帝微笑注视着他,神情十分满意,赞赏道:“李卿真乃朕的爱将也。”
    短短一句话却也表达了柴荣的心思。
    从高平护驾斩大将,到忻口之战退辽军,再到如今一举收复秦、凤。
    皇帝即位不到两年时间,几场重要的大战都有李奕的身影,而且功劳还都不小。
    如果柴荣是第一代的开国皇帝,那李奕就是妥妥的开国功臣。
    朝廷中那些历经几代的老将,纵然资历威望都很高,曾经也都立下过很大的功劳,打的仗或许比李奕见过的都多。
    但对于柴荣来说又有什么意义呢?
    又不是帮他这个皇帝打的……其中有不少人都是替前朝几代立的功劳。
    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皇帝肯定更信任自己亲手提拔起来的将领。
    人天生就是有喜恶亲疏的,皇帝再英明他也是人。对于帮自己坐稳皇位出过大力的李奕,柴荣确实是越看越顺眼。
    李奕忙道:“没有陛下的提拔信重,就没有臣今天的富贵。臣唯有一颗赤胆忠心回报陛下,愿做陛下开疆拓土、一统天下的马前卒!”
    柴荣看着李奕,眼中闪过一丝欣慰。他缓缓开口道:“李卿,此次攻蜀之战,你居功至伟。出征前朕允诺你的厚赏自然也不会失言。”
    对于李奕的具体封赏,皇帝早已和近侍重臣们议定,眼下也只是在朝会上正式宣布,补个流程而已。
    当即便有近侍捧起诏书宣读起来。一通华丽辞藻的赞美过后,便就是实质的封赏内容:
    “殿前亲军司马军都虞候、贝州防御使李奕,擢升为殿前亲军司马军都指挥使,领昭武军节度使、兼本州刺史,并转银青光禄大夫,加授上护军,检校兵部尚书。赏袭衣、金带、银器、缯帛、鞍勒马……”
    李奕没想到皇帝倒是挺大方,直接把自己的头衔全给配齐了……本职、使职、兼任、散阶、勋位和检校官,武将的荣誉全家桶一个不少。
    他不免在心底寻思起来:自己的军权属于差遣,本身没有具体的品阶。至于遥领的节度使则是加衔使职,其实也没有固定的官职品级。
    兼任的本州刺史倒是实职官阶……不过昭武军位于蜀国境内,治所是在利州,也称为利州节度使。
    这年头武将太多,一个萝卜一个坑,藩镇使职的位置不够用。很多加衔的节度、防御、团练等使都封到了国境之外。
    所以晋升迁转的顺序就成了从境外到境内,再从小藩镇到大藩镇,最后或许遥领变实任,就这么一套流程。
    但这对李奕来说暂时不重要。若单以官品来论,就算是上州刺史,也才从三品而已。
    当然还可以用散官和检校官来定品阶。
    银青光禄大夫是文散官从三品,检校兵部尚书则是正三品……那自己就应当是正三品的待遇了。
    想到这里,李奕也觉得很头疼,唐代中期以来,官制变得越来越混乱,从武将大多兼领文散官,而将武散官制弃之不用,这一点就可见一斑。
    而到了五代时期更是一团乱麻,乃至于最后催生出宋代那种史上最操蛋的职官制度。
    眼见李奕有些出神,宰相王溥提醒道:“李都使,还不叩谢陛下盛恩?”
    李奕这才反应过来,诏书已经宣读完毕,他连忙恭敬跪拜道:“臣谢陛下隆恩!”
    “平身。”柴荣微微点头,又道,“朕已诏令叙封李卿之妻为常山郡夫人,封敕书文和一应赏赐,稍后会派人送到李卿府上。”
    李奕闻言又连忙跪谢。
    叙封这事他倒是了解,五品以上官员的母亲、妻子,依例可以获得叙封邑号。
    依唐制,官阶齐五品者,母、妻为县君;四品者母、妻为郡君;三品以上者母、妻为郡夫人;文武一品者母、妻可为国夫人。
    柴荣勉励道:“李卿虽年轻却才干出众,更难得的是忠心为国。望卿日后继续为朕分忧,尽心为大周效力。”
    李奕拜道:“臣必当肝脑涂地,以报陛下知遇之恩!”
    此时此刻,他确实对柴荣怀有几分真挚的感激,皇帝待自己不薄,虽然是有目的的施恩,但得到的好处做不了假。
    柴荣满意地点了点头,交代了一句在金祥殿设宴的事,随后便对众臣道:“今日议事至此,退朝吧。”
    众臣齐声应道:“恭送陛下!”
    待皇帝离开后,李奕走出大殿,抬头望向天空。阳光洒在他的脸上,映出一丝坚毅的神色。
    他知道,自己的路还很长,而前方的挑战只会更多。但他并不畏惧,因为他相信,只要忠于本心,便能在这乱世中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就在这时,身后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李都使,恭喜了。”
    李奕回头,见是宰相王溥,连忙拱手道:“王公。”
    王溥微微一笑,道:“李都使年少有为,日后定能成为国之栋梁。不过这性子还需磨砺一番,攻蜀之战两次立下军令状,实在是莽撞了一些。”
    李奕郑重道:“多谢王公提点,下官铭记于心。”
    王溥拍了拍他的肩膀,不再多说什么,迈步径直离开。
    望着对方的背影,李奕暗自沉思,真要说起来,他和王溥其实没什么交情。最初还是在整顿禁军之时,他借助向训在中间搭桥,请来王溥派人帮忙清点名册。
    但这远没有到让对方在皇帝面前为自己说好话的程度……当然也可以说王溥就是单纯的大公无私,谁对国家社稷有功他就发声捧谁。
    不过李奕猜测真实原因,或许还有向训的缘故,毕竟王溥和向训私交不错,而向训又和自己走得近。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