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耽美堂

手机版

耽美堂 > 玄幻小说 > 从虎魔夜叉开始种魔长生 > 第291章 300龙宫秘境,两大神功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291章 300龙宫秘境,两大神功

    第291章 300龙宫秘境,两大神功
    “药材生,紧加功,雷声隐隐震虚空。
    电光灼处寻真种,风信来时觅本宗。”
    轻振道袍,吟咏间,颌下长须飘飘。说不尽鹤发松姿,好一派仙风道骨。
    “打破地煞天罡了吗?在这装模作样。”
    契此阴阳怪气的一句话,瞬间戳破了太乙真人的悠然气度。
    后者气急败坏,嘴里接连蹦出些“神府之重需步步为营”“成就道场岂是一日之功”这样难懂的话,秘境中一时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不过玩笑归玩笑,李存孝看得出老道士状态不错,颇有种老树逢春、精神焕发之感。
    只能说《洞玄经》门槛较高,唯有宗师才能真正领悟其中奥妙。
    李存孝能够从中获取零星感悟不假,可也只能是积少成多,以待将来厚积薄发。
    毕竟说到底,他习武至今,不过两年而已。
    能够在短短两年,追赶薛天运这等天骄十几年的努力,已然惊世骇俗。
    又要习武,又要炼丹,还要炼器,李存孝时常苦恼,一天十二个时辰实在不够用。
    好在大赤天中获取到大秦太宗的武道感悟,稍微弥补了一下年龄带来的劣势。
    美中不足的是,太宗皇帝的那份感悟并不是完整的。
    除了《昊天上帝古文书》,其他大都是零散碎片,不过胜在包罗万象,十八般兵器、行军结阵每一样都有一些。
    这也是题中之义。
    毕竟对方作为大宗师中的佼佼者,几百年的生命长度。
    若是瞬间得到对方的完整,不。哪怕只三分之一的记忆,李存孝只怕也要被搞得精神分裂了。
    ‘说到《昊天上帝古文书》,这门奇异的神功也不算完整’
    ‘入门境界,天人感应。大大增强了我对外界天地之力的敏感,操纵起来也更轻松,甚至和内景境界的大师兄交手也不落下风’
    ‘之后的小成和大成境界,按秘籍所说,其效果依次是天人合一、代天行罚,名字一个比一个吓人。
    天人合一,返本归元,已经是宗师的境界。代天行罚……执掌天地的权柄,这得强到什么地步?’
    ‘还有关于《昊天上帝古文书》最高的圆满境界,太宗皇帝的武道记忆对此也是语焉不详。’
    ‘是因为我获得的记忆残缺?还是说,就连太宗皇帝也未曾修炼到最高境界?’
    元气广大则称昊天,远视苍苍即称苍天。
    人之所尊,莫过于帝,托之于天,故称上帝。
    昊天上帝……几乎就是天道的化身,世界的本源。
    传闻当初太宗皇帝在世时,镇压天下,无人能敌,即使在大宗师中,也是独一无二的存在,被誉为“无上大宗师”。
    早年立国时,太宗皇帝还时常御驾亲征,后来荡平南北,登基称帝后,史书中记载其出手的记录就变得寥寥无几。
    少有的几次,都是关于北漠蛮夷,南下跨过边境,太宗出手,不战而胜的故事。
    在这些故事中,并没有直接记录太宗皇帝用了什么手段。
    只是说北漠各部王帐,无不心悦诚服,尊太宗皇帝为“天可汗”,意在说明太宗皇帝的力量,如天地一般伟岸浩瀚,又深不可测,难以捉摸。
    以己心代天心……这真的是武者能抵达的境界吗?
    “存孝,既然你已经打破玄关,也该将神功传授给你了。”
    在李存孝出神的功夫,和尚道士两人斗了一阵子嘴,最后还是契此退了一步,主动转移话题。
    这一说也提醒了太乙真人,后者的脸色转阴为晴:
    “哼哼,存孝天赋异禀,靠着自己参悟,连天眼通都有了——你的佛门神功还有何用?”
    “倒是我青龙一脉的《木公书》,仍能使灵相升华,化龙为神,有诸多妙用……”
    说到后面,老道士越发来劲,对于之前李存孝没能从《洞玄经》中领悟出道门神功,也不怎么介怀了。
    反正是自己的弟子,荣辱一体。
    若他自己能晋升为大宗师,从《洞玄经》中有所领悟,到时候教给李存孝,不也是一样?
    甚至于,还可以在修为和教徒这两件事上都压过契此一头,岂不是大大的乐事?
    如此一想,太乙真人念头更加通达,也就懒得再计较。
    一僧一道,先后以心传心,将两部神功传授给李存孝。
    如今李存孝已经打开玄关,在泥丸修筑神宫,更能清楚地感受到两位宗师传功的过程。
    宗师高手,精气神三元合一,其真元便是元神和记忆最好的载体。
    青碧和暗红两股真元触及眉心,比起两人本身汪洋一般的气海,其实传功渡入的这一点就如同一根毛发,微不足道。
    但其中蕴含的庞大信息,依旧让人头昏脑胀,同时也让李存孝暗自感慨。
    寻常武者,苦求一门绝学尚且不可得,而自己却轻轻松松获得两门神功。
    这种事情若是为外人所知,不知多少郁郁不得志者将嫉妒发狂。
    甚至于,若是太乙和契此愿意,他们完全可以在传功的过程中,同步注入自身的修炼感悟,让得到传功的人更轻松地上手。
    当然,坏处就在于,这不像大赤天中被太清玄气洗涤过的纯净感悟,其中还蕴含着两人的情感记忆。
    而这些外来的带有强烈个人特质的记忆,无疑会“污染”一个玄关武者新生的元神,暗中侵蚀对方的神宫。
    因此,不是传承断绝、危机存亡的时刻,没有宗师会用这种手段,来透支天才弟子的潜力。
    更何况在太乙和契此眼中,李存孝是能自创神功的天降猛男,上述做法完全是浪费时间,得不偿失。
    总之,新获得的两门神功,道门神功的作用不必多说。
    《木公书》作为《青龙真典》的后续,必不可少。
    就算是佛门神功,哪怕已经有了《广目天王》,契此所传《大威德明王》一样有很大价值。
    武者贵在专一——那是针对别人而言,对李存孝而言则是多多益善。
    积累的武学越多,将来推演完善时,得到的成果就越丰盛。
    唯独让人头疼的,还是煞气不足,抑制了金刚杵的作用发挥。
    光是一个《昊天上帝》就是消耗煞气大户,另外两门神功也不会轻松。
    龙舟里两大宗师级人魔同归于尽的巧合可遇不可求。
    真要从现实可行的角度考量,质不够量来凑,在成千上万人的战场上,士兵厮杀时的暴戾、陷入绝境的疯狂,还有临死前的绝望恐惧,带来的煞气必然是海量。
    在当今的世道,别的不好说,打仗和死人反而是处处可见的寻常事。
    而且讲一句冷漠的话,等大秦倒了,群雄争霸,到时候李存孝只需入得一方势力成为统兵大将,说不定会比今时今日更加如鱼得水。
    “你这秘境,四重宫阙,格局与如今的皇城大差不差。”
    “前朝,后宫,禁军,猎苑,器械甲仗、丹药金石……若是全部整理完备出来,少说可以养一千精锐。”
    李存孝和两位师父凌空踏虚,于秘境之中漫游,但心情与当初第一次来时相比,却是已经大不相同。
    当初群魔环伺,如今最后的威胁,文中子和杨英都已经同归于尽,再无后顾之忧。
    听到太乙指点江山,契此闻言思索了片刻,也没有反驳,只是补充道:
    “你这么算还是算少了,如果将来存孝能继续以灵物补足灵宝,使得这一方小天地自成循环,那这秘境说不得还能继续扩充。”
    “甚至是扩充到一整个县城那么大……”
    “别胡说八道。就算我们楼观道供养千年的三元极真洞天,也没有你说的那么夸张。”
    太乙真人皱着眉头反驳,大和尚闻言也不生气,只是笑着拍拍肚子:
    “我净土宗又不像你楼观道,灵宝都碎了,我不过随口一说。”
    李存孝闻言,下意识看向大和尚肩膀上打着补丁的布袋。
    后者见状,索性抖开袋子,示意李存孝来看。
    都是师徒,后者也不畏惧,干脆把整个脑袋都伸进去,倒是把两位师父都吓了一跳。
    “黑漆漆的,什么都没有啊。”
    心中的期待果然落空。放眼望去,这打着补丁的袋子里,虽然空间极大,但是一片混沌黑暗。
    只在中心的位置,有些破碎玻璃一般的裂纹,像是那里本该有残缺的另一半。
    而在断裂的虚空位置,一团青色的气旋膨胀收缩,呜呜作响。
    李存孝知道,这就是豹皮囊的本源。
    豹皮囊中,时不时有些杂物飘过。
    诸如衣物、粮食、药品……普通百姓的日用和救急之物多,武者修炼所需的天材地宝却少。
    李存孝不是第一天认识契此和尚了,自然知道对方急公好义、乐善好施,半生积蓄大多做了功德,没给自己剩下多少。
    堂堂宗师,本可以聚敛来许多资源,自在受用,任意挥霍,却偏偏将一腔热血,撒入受苦众生的浩荡江河。
    杯水车薪,却乐此不疲。
    因此,当李存孝将一颗头从豹皮囊里拔出,太乙真人看到的就是一副复杂的神情。
    他本能地升起好奇,但眼神还没落在契此身上,对方已经伸手把袋子扎好重新扛在肩膀上了。
    “要看,回去找你师兄严道通。这是我以后要传给存孝的。”
    “谁稀罕?”
    太乙真人哼了一声,不再多语。
    一旁的李存孝回过神来,却是从中联想到别的事情。
    按理来说,掌教严道通绝不是个迂腐之人,这从平时的言行举止当中都看得出来。
    如今正是危机存亡之秋,楼观道的处境众人皆知。
    如果可以。严道通必然是愿意让太乙真人参悟两仪幡的核心,晋升大宗师的,但他却没有这么做。
    要么是碍于宗门规矩,不愿;
    要么是碍于灵宝的机制,不能?
    “这样看,掌教师伯也未必得到了两仪幡认主,所以他才会对我如此热切”
    “他无法控制器灵,让对方展示出自己最核心也是最脆弱的位置。”
    之后,李存孝也没有浪费宝贵的人力,让两位宗师帮忙测试了一下灵宝的各项功能。
    首先是在修炼上。灵宝作为先天之物,本身天然带有聚灵的效果。
    在龙舟秘境中修炼,提纯灵气、炼化真元的效率基本上是外界的一倍。
    也就是说。如果不靠外物,正常修炼。李存孝只需要其他玄关武者一半的时间,就能抵达圆满。
    有鉴于如今三教合一已有雏形,虽然目前昊天灵相还只有一块残缺祭坛,无法修炼,只能加持。
    但至少,佛道两门已经隐见融合的雏形。
    《青龙真典》打破玄关之后,真元阴阳合一,能够自由变化性质;《西方护世大龙广目天王经》入门后,也修炼出了新的真元。
    为了避免麻烦,同时也是提取了二者共同的特征,李存孝干脆为全新的真元取名为龙元,也可以叫做龙珠。
    所谓“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颔下”。如此取名,也是说明新练就的真元,其威力之强,如真龙潜伏九渊。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
    其二,龙舟秘境,自成天地。
    李存孝特意让二位师父协助,试验的结果是,遇到危险时只要躲进秘境之中,除非是道场掌控一方的陆地神仙,否则宗师也只能干瞪眼。
    如此一来,以后即便是遭遇第八境的高手,李存孝想要保命也不困难。
    在战乱将至的当下,这份能力来得不可谓不及时。
    李存孝已经打定主意,回头就往龙舟里补充修炼和生活的物资。
    万一将来发生意外,自己就带着亲朋躲进来,等外面局势稳定,自己神功大成,再离开不迟。
    不过那也只是极端失利情况下的考量,正常情况下,李存孝还是想要在这大争之世有所作为。
    “对了,你这秘境准备叫什么名字?”
    一切完毕,太乙真人正打算在天亮前带李存孝回山,免得让楼观道的人发现端倪。
    在告别时,契此忽然有此一问。
    李存孝先是一愣,玉虚宫、凌霄殿等名字在脑海一闪而逝,但最后他还是选择了最方便的那一个:
    “就叫龙宫吧。”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