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耽美堂

手机版

耽美堂 > 都市小说 > 红楼兵圣 > 第275章 怀疑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275章 怀疑

    第275章 怀疑
    荣庆堂
    贾母面露不满。
    都知道老祖宗不高兴了,气氛变得凝重。
    王熙凤和李纨挨着,李纨无语的瞅了眼王熙凤,怎么会如此胡闹呢,任由自家小姐出门,传了出去怎么办。
    林黛玉昨日和薛宝琴姑娘出门。
    一问原来是王熙凤的安排。
    薛宝琴姑娘不提了,那是客人,贾府管不到。
    至于王信?
    王信也是客人。
    而且还居住在贾府。
    总不能拿客人来询问,没有这种做法,最后只能王熙凤被叫来。
    丫鬟鸳鸯们小心伺候,都知道现在不好,谁也不敢出错。
    隔着屏风的里间厢房,迎春、探春、惜春,还有林黛玉都在里面,虽然关乎的是林黛玉,却也只让她呆在里头。
    各自的丫鬟跟着,紫鹃欲言又止,林黛玉低着头。
    三位姑娘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想要说什么又不知道如何开口,更想问黛玉昨天出去了哪里,玩了什么。
    林黛玉知道会有今天。
    这件事不能让二奶奶为自己挨骂,等会自己要站出来。
    林黛玉如此想道。
    这恐怕也是那人的想法吧。
    如他所言。
    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风俗,可要不要低头,就要看自己了。
    江南因为新学的原因,不光鼓励女子读书,甚至还有女子抛头露面经商维持家业的。
    有个不喜功名只好旅游的读书人。
    年年出门在外旅游,他的母亲也不管,反而支持他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家里的家业都是他母亲在管理,在江南并不稀奇。
    否则也不会有薛宝琴从小跟着父亲走南闯北的事了,江南风气包容。
    京城规矩大。
    很多事都要守规矩,宁愿委屈自己,也尽量不要犯错。
    那人虽不至于轻狂,也经常妥协,却也不会彻底违背自己的心意。
    林黛玉如此想道。
    王熙凤想了想,这件事还是不要把信爷牵出来的好。
    一则信爷是客人,老太太也不好处置。
    二则点出了信爷,终归伤了情面。
    自己把这件事承担了下来,老太太顶多骂两句。
    贾母满头银发,老态龙钟。
    往日慈眉善目,常一脸笑容,此时恨铁不成钢的语气,指责王熙凤骂道:“往日你都是懂事的,才把家里的事大小交给你管,万万没想到,你却犯了这般大错。”
    王夫人眉头皱了皱。
    虽然也不满王信胡闹,可终归是王家人,只是又想到大哥和王信闹了矛盾,两人差点成为仇人,又更加不满王信了,于是懒得开口。
    不过想了想,还牵扯到薛宝琴。
    薛宝琴虽然是薛家二房的丫头,终归关乎妹妹的脸面。
    王夫人开口道:“老太太,此事说来也是宝琴丫头的错,要不请宝琴丫头过来一趟。”
    薛宝琴可是贾母当众夸赞的人。
    贾母把薛宝琴捧得如此高,岂不是把薛宝钗压了下去?
    现在薛宝琴惹了祸,还把黛玉牵连了进去,王夫人倒要看贾母怎么说。
    贾母摇了摇头。
    仿佛因为薛宝琴是客人。
    王夫人内心轻松一晒。
    老太太想要撮合黛玉和宝玉。
    亲上加亲。
    自己却不愿意。
    宝玉和宝钗才是自己想要的,何况宝玉还是自己的儿子。
    老太太当然不高兴了。
    捧薛宝琴丫头,踩宝钗丫头。
    可惜。
    想到前番大哥和王信没有闹翻的时候,妹妹竟然背着自己,偷偷支持宝钗和王信定亲,幸亏后来又没成,想到那时候受的气,王夫人内心五味杂陈。
    想到此处,王夫人按耐不住,“还是那王信不守规矩,明明是客人,却在主人家乱来。”
    贾母无语。
    自己不想牵扯客人,偏偏王夫人非要牵扯到客人,对这个儿媳妇越发不满,可也知道儿媳妇的性格,看着高门大妇的模样,实则自私自利,一副小家子气,容不得人。
    正要开口。
    忽然,外头的回廊下,有人进来报喜。
    “老太太,好事”
    “怎么了”
    外头的执事媳妇们拦住问道。
    “是信爷!”
    那媳妇上气不接下气。
    刚才兵部上门,宣达王信升官的消息。
    府里已经传开了。
    贾母已经听着外面的声音,起身连忙问道:“他怎么了?”
    执事媳妇赶了进来,脸色复杂道:“是府里的信爷,听说又升官了,还有劳什子独领一路,要建什么大同西军云云,下面的人听不懂,听兵部官员的口气,好像不是小事。”
    不是官场中的人,除非那些耳熟能详的官职,外人的确难以分辨。
    贾府这些年里,唯独贾政有一份正经的差事。
    哪怕是老太太等,她们也只清楚诰命。
    因为这些年军制改革,以往节度使这些个官如今不流行了。
    贾母还在琢磨。
    她到底懂得多些,让执事媳妇详细说说,她们又不懂,说不出个所以然,倒是让贾母着急了一番。
    恰在这时。
    又有人来报,原来是贾政在府里,去接待兵部的官员,一边派人来传话。
    “请老祖宗安,请太太安……”
    “快说。”
    贾母最关心。
    王信是客人,贾府这些年没有对不起他,好吃好住好伺候。
    听说此人与王子腾闹翻了。
    与老大的关系也不好。
    但是与老二的关系不错,何况还是女婿林如海提拔起来的人,贾母心里希望王信能升大官,哪怕昨日的事情,原也没打算把客人牵扯进来。
    “兵部升了信爷的官,已经是参将。”
    “独领一路,在大同建大同西军,含五城二关,且兼领雁门关。”
    “老祖宗,这是大喜事啊,信爷才二十几岁,年纪轻轻已经坐镇一方,未来前途可期,不可限量。”
    来人说的清楚。
    屋里很多人还是不懂,却也知道这官不寻常。
    “不错不错。”
    贾母倒是听懂了,笑道:“与文官那边,升地方主官似的。”
    一句话。
    大多人听懂了。
    各个露出笑容,反而是刚才的王夫人,面色阴沉了下来。
    王熙凤一脸惊讶。
    原来想着只有信爷愿意帮自己,无论什么时候,只要自己开口,就会安排自己,王熙凤心里感动,才愿意帮王信的忙。
    没想到根本不用自己承担责任,看老太太的样子,哪里还有追究的架势。
    甚至等一会,可能会让自己好生给客人安排庆祝去了。
    那边屏风后。
    林黛玉松了口气。
    这人就是这样,这就是他的底气吧。
    自己都鼓起了勇气。
    迎春木讷,惜春还小,探春脸上露出羡慕。
    早就得知王信此人。
    原来只是听了他的名字,后来此人的事情知道的越来越多。
    从刚开始府里不要紧的客人,慢慢到如今连老祖宗都要慎重的地位,果然还是男儿好,自己真想像他一样,在外头做一番事业出来。
    “凤丫头,外头的事才是大事,不要惊动了客人才好,你回头派人去问一问,客人有什么需要的,咱们不能让客人为难。”贾母改口道。
    “信爷是谨慎性子,在京城规矩不大,必然不会有大办的心思。”王熙凤笑道:“不过老祖宗的好意,孙媳妇必然告诉信爷。”
    贾母点了点头。
    王熙凤做事还是让人放心的。
    只是又想到那王信,此人应该娶个媳妇了。
    至于平儿的事,自己年纪大了,懒得管这些糟心事,只要不做出格,自己就当不知道,想到府里的情况,贾母内心叹了口气。
    贾政抚须而笑。
    事情没有落地之前,谁也不敢说绝对能成,哪怕听王信说过,贾政还是不太敢相信。
    与王信一起送走了兵部官员,贾政看向王信笑道:“这省了不少银子啊。”
    王信点了点头。
    贾政的官是圣人亲自给的恩荫,特事特办当然不用钱。
    宁国府那边。
    贾蓉买官就需要给钱,包括未来贾珍死后,贾蓉要袭爵的话,还要出一笔钱。
    升官也是如此。
    不过自己是张吉甫的特事特办。
    张吉甫不如皇帝的威望,可张吉甫是未来的首辅,下面的人不敢不满。
    这也是张吉甫补偿自己的行为。
    毕竟应该三十万两银子的军饷,只给了十五万两,虽然为自己节省了几万两银子,相比较军饷的缺口,还是差别巨大,否则张吉甫也不会轻易去得罪人。
    哪怕下面的人不敢反对,可大家辛苦做官都是为了钱,官场上挡人财路是大忌。
    “老太太那边没事吧?”
    王信刚开始和贾政讨论昨天的事。
    老太太当然不适合出面,贾政也没有要追究的意思,嘴上提一提。
    两人正说着,没想到兵部来人。
    其实自己并不担心贾母。
    贾母是个不会内卷的老人,内心很通透。
    哪怕有想要做的事,但是也不会强求,看人下菜,只有超过底线的事情,才会引起她发怒,这才是自己愿意带林黛玉出去的原因,麻烦实际上并不大。
    一则林如海还在,二则自己算个不小的武官,三者贾母并不是较真的性子。
    贾政差点忘记自己的来意,笑道:“你不要多虑,老太太经常夸你。”
    王信笑了笑,人只要一路升官,会感受到世界上还是好人多。
    自己入京的目的已经完成,也照顾了林黛玉,又安抚了王熙凤,请贾政和陆仲恒帮了忙,但自己领情,日后必然回报。
    犹如昨日非要带林黛玉出门游玩一样。
    林如海把林黛玉托付给自己关照,哪怕不看和林黛玉之间的情分,也会还林如海的恩情,一定照看林黛玉,不让林黛玉受人欺负。
    王信一脸感激,主动交代自己的打算:“按照兵部的交代,三日内去领了官身就可以上任,我打算明天去兵部办完章程,后日出发回大同。”
    “这么急?先过了年关吧。”
    贾政连忙劝阻。
    上回和自己的妾室提了姑娘探春的事,那婆娘倒是支持得很,对这件事很上心,每次都在催自己,自己一直找不到合适的机会。
    主要是不好张口啊。
    太过势利眼,以王信的精明,必然看出,实在令人不好意思,贾政犹豫了片刻,还是让王信多留一段时间,最好能碰到顺理成章的机会,大家自然的提出。
    反正据自己了解,王信不太关心娶亲的大事,既然他不急,那自己又何必太过主动。
    王信摇了摇头,“三年平胡最紧要。”
    贾政没了话说。
    的确。
    三年平胡。
    王信的夸口,贾政不知道该不该怀疑。
    冯庸坐镇大同那么多年,还是永兴节度使,曾经令王子腾和贾府头疼,他都解决不了胡患。
    虽然冯庸败给了王信,但也不是王信一个人的功劳,都知道是张吉甫支持王信。
    可王信的战绩,贾政又有些不敢不信。
    张了张嘴,继续劝王信留下的话说不出口,提起两家婚事的事情也不好意思开口,贾政有些气闷。
    三年平胡看来很多人怀疑。
    连贾政都沉闷了起来。
    王信笑了笑。
    事情只要找到了突破口就不难。
    欧彦虎的确实力强盛,可他无力抽身,等成功被自己掏肛,就算一头狮子也只剩下哀嚎的命。
    反而是内部的事情比较棘手。
    河套地区的利益不小,每年提供十五万两军费的话并不成问题,关键是欠缺时间发展,非要三五年之功不可,偏偏最欠缺时间。
    给欧彦虎三五年时间,说不定他已经统一整个大漠了。
    薛岩能配合自己吗?
    王信想了想,不能赌薛岩的选择,最好再引入一家制衡薛岩。
    随便一家商人必然不行。
    必须要有实力。
    可有实力的商人必然属于一方势力。
    外人更不放心了。
    薛家大房其实不错,孤儿寡母的,只可惜薛蟠有点扶不上墙,还没有定性,得想个法子才行。
    “确定了。”
    贾琏匆匆进屋,带来一个消息:“王信升了参将,掌大同西军,兼雁门关。”
    贾珍、贾赦坐在屋内。
    “不得了啊。”
    贾珍叹道。
    贾赦露出疑惑,“王信到底是哪边的人?张吉甫如此支持他,难道他投靠了张吉甫?”
    “不会吧?”贾珍惊讶。
    王信当然是四大家的人。
    只不过四大家并不是一路人,各有各的道。
    准确而言,王信是林如海的人,和贾政他们是一路,当然,别的文官认不认可王信这个武将,那又是一回事,本就没有清晰的分明。
    林如海和贾政是皇帝的人。
    但是在皇帝那边又不属于特别亲近的关系,偏又地位很重要的那种。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