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7章 分家
第327章 分家平心而论,王信並不想天天忙碌。
如果不是因为倭寇和胡虏之患,王信认为自己大概率会混吃等死。
以自己目前创造的条件,加上林如海他们这个圈子的推动,自己当个总兵没什么问题。
关键林如海与贾政两人的性子不强势,不会强人所难。
那么自己关起门来过小日子会很舒服,
总兵是二品,根据朝廷规定,儿子能担任四品通事舍人,子承父业,起步就是四品的武官,哪怕能力不足,一辈子混个吃喝不愁没问题,
儿子一点本事也没有,吃了一辈子老本,他的儿子还能当六品白名舍人。
还有什么不满的?
这就是当將领的好处,只要不造反,保底是三代人。
【写到这里我希望读者记一下我们域名】
几孙两代人隨便努努力,延续个四五代並不难。
汉朝宗亲到了刘备那一代,刘备都得编草鞋去了,何况自己只是个总兵。
这也是大周的基本盘。
如大明卫所將领数次为大明力挽狂澜,其中出了多少文武精英,连大名鼎鼎的张居正和戚继光也出自军户將领家庭。
至於百年后怎么办。
凉拌。
自己还能管一百年后的事?
只要不是大清就行。
大清以少治多,必然打压主体发展,也是事物的必然。
並且现在是太平时节,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自己一个当兵的,去谈什么治理国家,只会惹人厌烦。
最大的麻烦其实太上皇和皇帝。
为了不落个贾赦他们一样的结局,自己必然得多想一想,手里的筹码越多,应对的底气也越足。
林如海的思路没错,直奔主题,掌握京营军权,无论是哪边都得顾虑。
四大家落败的原因,不是所谓的欺男霸女,放贷杀人等,而是四大家彻底失去了兵权,在皇帝面前没有了筹码,当然被新君用来杀鸡做猴。
主要责任在王子腾。
还有运气也不好,林如海这样关键的人物竟然病逝了。
林如海希望通过自己掌握兵权,那么很多事就不同了,在朝廷的底气也会变足,而成为京营的实权总兵,自己的地位在圈子里也会更加重要。
但是还不够。
京营总兵太多了,头上还有四个提督,提督上还有五军都督府....,
那么如何安置大同西军呢。
王信一边思考,一边仿佛在看著空中的什么確认似的。
不再犹豫,王信问向严中正和曾直,两人一文一武,帮助王信分担许多事,“如果我回京,举荐赵雍升为参將,接任大同西军,你们怎么看?”
严中正和曾直互相看了一眼。
军权归於兵部,军权是什么?包括了人事任命。
任何武官的升迁和调动,以及罢免,皆掌握在兵部,除了唐以前,如唐朝时期的节度使,人事权和財权都在节度使手中,只没有当地的行政权。
手下將领的升迁调动,由节度使说了算,加上財政权,可见节度使权力有多大。
自宋以后,不可想像。
大周承袭明制,而明亡於土木堡,所以大周之初,和大明一样,由勛贵掌握兵权,不过大周可没有朱元璋,把勛贵势力削弱一番,因此大周的勛贵势力强大得多。
但是发展过程到了一定程度,很多事就是必然的。
勛贵子弟不堪用、文官崛起......乃至兵部收拢兵权等,可以看到,太上皇年轻的时候还是做了许多事的。
兵部收拢了兵权,又不能彻底掌握下面的將领能力如何,到底谁可以用等等。
其实还是听取下面主官的建议。
如王信有举荐和建议的权力。
大同西军各將的功劳,品级小的,王信可以直接向兵部举荐,兵部一般不会拒绝,而品级高的,那么王信只能向兵部建议,采不採纳要看兵部怎么决定。
但是大周贪腐成风。
举荐之前需要向兵部和各级衙门输送银子去走动关係,每个品级需要多少钱有个大概的数,已经形成了规矩。
这就是买官。
买官不是白身钱买个几品官做,而是升官的人,需要钱来落实。
如前明一样。
勛贵和卫所將领承袭爵位和职位,先要掏出一笔钱。
勛贵向太监掏钱,卫所將领向衙门掏钱,
王信不收下面將领的孝敬,下面將领也能收他们下面人的孝敬,各自的俸禄实打实到手,所以才能保证清廉,因为可以活得下去。
而王信赚的钱,用来给军官和士兵补发朝廷拖欠的军,包括採购部分军备。
实际上就是债务的转移。
原本是朝廷拖欠每个士兵,大同西军先行垫付了,变成朝廷拖欠大同西军。
以前在扬州这么干,有林如海兜著,他是当时的財神爷,各个都指责他手指缝里漏出来点油水,没有谁不给他面子。
后来到了京城,自己成为了正经官兵,不再是民兵將领身份,许多事就变了。
不过靠著三年平胡的承诺,张吉甫大手一挥,特事特办了一回。
这次呢。
严中正和曾直脸色凝重,皆皱著眉头。
“如果胡人还在的话,倒是好办了一些。”曾直直言道。
王信摇了摇头。
曾直是辽东大户子弟,那边是东平郡王的地盘,在边地谁不闹出点动静,也就是养寇自重。
程咬金三板斧,管用就行。
而且这套的的確確好用。
戚继光就是做的太好,以至於朝廷敢撤了他。
辽东那边,朝廷也撤了李成梁一回,而且还不敢太过分,留下了他的儿子继续在辽东掌权,结果最后还是因为寇情严重,重新放了李成梁回辽东。
严中正笑了笑,“將军要是打算这么做,早就这么做了。”
“那怎么办?”
“何况是接任大同西军的人选,將军是因为欠缺了资歷,功劳是足够升任的总兵,按道理而言,大同西军的主將应该是总兵身份。”
曾直脸色冷静,很肯定的语气。
“赵雍只是游击將军,与將军虽然只差了一级,实际上差多了,將军想要让赵雍接任,恐怕朝廷那边很难通过。”
到底是大户子弟,对很多事门清。
说的没错。
严中正无话可说。
王信也点了点头,如果自己离开大同西军,兵部的確可能从外头派个人来掌领大同西军。
“分家吧。”
曾直提议道。
王信一脸意外,严中正也露出好奇的目光。
“关外是一部,关內是一部,无论接替將军的是谁,都无法轻易掌控大同西军。”曾直越说越清晰,有了完整的计划。
“让汤平负责关外,赵雍负责关內,张灿带领骑兵驻守归化。”
王信明白了。
汤平驻守威远关,背后又有周家的关係,加上聚眾昌,他在关外的地位会很稳,哪怕是张文锦要动汤平都不容易,何况是新来的人。
只要保住了关外,谁能挡住贸易?
张文锦都不行。
而关外又不在朝廷控制之中。
赵雍是除了自己之外,大同西军中职位最高的將领,他负责关內,有整个大同西军的將领支持,地位同样稳定,新来的接替者斗不过他,
又不是节度使,赵雍的升迁同样在兵部手中。
自己没有人事权,新来的接替者也没有人事权,大家都束手束脚。
那为什么还要分个张灿出来呢。
王信內心感慨。
大户子弟就是大户子弟,眼光方面的確是平民子弟很难追上。
至少曾直已经看出,大同西军隨著扩张,到了今日的地步,已经有了隱隱的山头。
扬州营出身的老兵最早跟隨自己,大多数都升了官,军中三分之一的校官都是这帮老兵出身,
他们並没有排挤新人,但是他们之间感情极好。
他们感情好了,別人就感受到冷落。
有了自己人,就有了“外人”,於是外人也自动抱团。
一边是以汤平为主,一边以赵雍为主,
但也不是涇渭分明。
比如刘通,刘通同样跟隨自己早,与汤平和赵雍的关係都很好。
一定要分的话,张灿背后就是原来河西小营的那帮人。
其实哪个军中会没有山头问题,大同西军的山头问题目前很平和,没有到矛盾那一步,大多数人自己都没有察觉出来。
只能说曾直嗅觉太敏锐,看出了一些苗头。
按照他的划分,的確很符合自己的利益,虽然自己並不需要。
无论是赵雍,还是汤平,或者张灿,王信深信不疑。
“就按照这么办,不过你们二位,是愿意留在大同西军,还是愿意跟我回京营?”王信笑了笑,“我虽然打算回京营,但是最终会如何,我也不確定。”
两人毫不犹豫。
“我跟將军回京。”
“我也是。”
曾直的选择不奇怪,他是个外人,在大同没有根基,留在大同没必要。
王信看向严中正,“如果你想要带兵的话,这次是个机会,我可以向朝廷举荐你留在大同西军,一定帮你求个都司。”
严中正是千总,都司等於连升两级。
王信向来不敢承诺这些无法確定的事,但是为了严中正,王信可以全力以赴,动用所有关係,
不敢说百分之百,九成把握没问题。
严中正仍然摇了摇头,“我还是愿意跟著將军。”
王信有些理解严中正的选择。
如果严中正只是个千总,在大同西军很普通,何况严中正虽然是京营,但不是河西小营出身,
来到大同西军时间也短。
跟在自己身边,意义就不同了。
而王信也需要严中正这样一个副手。
“好,你们两个继续跟著而我。”
王信很满意。
“严中正把大同西军最近的事务整理一遍,曾直你先放下別的事,去催一催聚眾昌,已经到了年关,今年的军费何时送来,我等著搞赏全军。”
打仗卖命,光喊保家卫国不行。
因为士兵们要吃饭,他们有家人要养活。
可打胡人最亏。
因为胡人太穷,还不如內地的土匪。
所以剿匪或者內地作战,多少能捞一些战利品,就算朝廷的搞赏拖了又拖,士兵们也能分一分战利品,不至於空手而归。
而在大漠的话。
家缠万贯,带毛不算。
士兵们除了美美的吃上几顿还能得到什么呢,他们要的是能换钱的东西,如金银珠宝,绸缎首饰之类,这种才方便带回去换钱。
老规矩。
朝廷的搞赏什么时候下来,王信不清楚,士兵们的赏,大同西军先发了。
给不了多,只能说有。
精兵每人二十两,民兵也有,每人十两。
光这笔搞赏就需要十五万两银子。
牲畜总计死了三成,幸亏有归化城这座城池提前准备,否则病死累死一半才是常態,牲畜就是如此娇贵,远不如人抗造。
根据记载。
大明北征过程中的牲口,尤其是运输用的驴、骡、牛的死亡率是灾难性的。
普遍在三到五成以上,恶劣条件下超过七成的记载也屡见不鲜。
这个记载符合汉军远征匈奴的记载,十四万匹战马出塞,归来不满三万匹。
大同军镇这次北征生胡,规模小,战事也不持久,所以总体上牲畜伤亡还能在接受范围之內,
否则真是裤子都亏没了。
王信的確能理解各路周军为何不愿意北征胡人。
主要是没钱。
他们养兵都需要自己筹钱,自己养家丁,自己给家丁弄精良装备,包括去凑战马物资等等。
打一次胡人,多年的积蓄就空了。
特別是牲畜马匹。
犹如自己。
聚眾昌这几年给的军费,还有朝廷调拨,几年积攒的家当,如今不说消耗一空,也去了七七八八。
短时间里,大同西军没有支撑下一场战爭的底蕴。
除非朝廷拨款钱粮,以及补齐装备,调来牲畜马匹等。
打仗打的就是钱粮。
大同西军不止有口號,更有钱粮的落实到位。
也是王信必须要特立独行的原因。
否则只钱买官一件事,大同西军从上到下,得拿出多少银子才够?
如此还打什么仗。
只能和別的军队一样去喝兵血。
民兵每个月八钱银子?
做梦吧。
能不饿死就行了。
更不提王信只参將的身份,就养活了三千精锐。
养寇自重?
王信选择带出强军。
如果大周太平无事,自然就无自己的用武之地,此路不通去当个閒人。
反之。
大周诸事越多,那么也就需要自己这样一个干事实的人,此路也就走得通了。
“將军!”
“听说你要走!”
汤平气势汹汹的闯了进来。
王信正在火炕旁与薛宝琴下棋薛岩带著自己的决定,急著赶回京城,因此留下薛宝琴,交给她哥哥薛蝌,开春后容易上路,
到时候两兄妹可以跟著自己一起回京城。
归化城到京城路程一千里左右,考虑路途情况,薛岩到京城大概需要半个月。
然后等贾政他们在朝廷上的推动,还有派人和朱伟接触,等到结果出来,估计要到明年开春。
王信不著急,见招拆招。
等著聚眾昌的军费,先等来了汤平。
好凶。
薛宝琴大眼晴一亮,等著看好戏的模样。
“你不是去了你老丈人家么。”
王信头疼。
“我就是听我那老丈人说的,老子凶了他一顿,娘的,敢盼著將军离开大同,没良心的老东西。”汤平破口大骂,“將军如果离开,我也跟著走。”
仿佛当初在扬州。
好些年过去,有的人早就发生变化,有的人还是原来的人。
汤平依然是那个一言不合拍拍屁股要走人的性子,丝毫没有因为官位变高就捨不得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