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耽美堂

手机版

耽美堂 > 都市小说 > 南洋风云1864 > 第572章 三国出击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572章 三国出击

    一个多月后
    艾因小镇
    这里处于阿曼王国东北部阿贾尔山脉延伸地区,是处于群山环绕中的小镇,平均海拔约620米。
    当地是干旱山地气候,日照强烈且降雨希少,昼夜温差大。
    艾因小镇近期汇聚了大量迪拜王国的骑兵,总数达到3300余骑,让这个山间小镇显得喧嚣而热闹,透露出不安的躁动。
    这一天
    迪拜国王楚-郑洮率领着1700余名骑兵抵达这里,在镇外的空地上树立起大片密密麻麻的营帐,全副武装的官兵穿梭往来,这让空气中又弥漫着浓郁的战前紧张氛围。
    这些迪拜王国骑兵都头戴着宽檐牛仔帽,用一块格子布将脸和脖子都包裹在内,避免强烈阳光的灼射,这种装扮极富阿拉伯半岛特色。
    目的在于过于强烈的阳光,让暴露在外的皮肤受到灼伤。
    镇子上的清真寺里
    迪拜国王楚-郑洮和他的将领们围坐在一起,中间是一张地图,正在商量即将展开的大规模军事行动。
    在座的除了迪拜王国的一干君臣之外,还有两个满脸络腮胡须的中年壮汉,他们是东非雇佣兵团首领,率领二千余骑兵参战。
    一位是郑凤荣上校,一位是郭永怀上校,两个人都有男爵贵族身份,是实打实的退役军官,在阿拉伯半岛纵横二十余年,也是本地的大走私商贩之一。
    这两人都率队参加过南非布尔战争,有着与英国人打交道的丰富经验,在阿拉伯半岛部族战争中经常能见到他们的身影。
    这二千余东非雇佣骑兵,是由数十个大大小小的雇佣兵团汇集而成,郑凤荣上校与郭永怀上校就是大头领和二头领。
    没有这些东非雇佣骑兵参加,迪拜王国根本凑不齐五千余骑。
    郑凤荣上校说道;
    “……
    综上所述
    这些阿拉伯部落已经是惊弓之鸟,一路多有防范,逐个拔除过于耗费时间,消息难免走漏。
    我不建议分兵两路,而是应该集中兵力大举南下,于一昼夜间疾驰160余公里,直插南部重镇伊卜里,并一举克之。
    在伊卜里周边
    至少有五个人口过万的阿拉伯部族,该区域内人口近20万,断其后路,这一网兜住的可不少。
    只要行动足够迅速,半个月内完成全部军事行动,快打,快撤,俘获十万之众满载而归。”
    也门王国的东北部属于阿贾尔山脉,在山脉地形夹恃之间,有大量的山间谷地林地茂密,水草丰美,是阿拉伯部族传统的游牧之地。
    从艾因镇至伊卜里,是一条传统的山间道路,也是唯一的干线道路,崎岖的山路能够通行马车和货车,是联通南北的交通要道。
    这更彰显出两地间的重要性,也是迪拜王国南下入侵的唯一通道。
    其他的羊肠小路也能通行,可是要翻山越岭,崎岖难行,大多只能步行穿越。
    众人商议了会,意见趋于一致,认为郑凤荣上校的作战方案更具可行性。
    迪拜国王楚-郑洮最后一拍大腿,果觉得说道;
    “行,就这么决定了。
    传令下去杀300头羊,给弟兄们吃顿好的,酒肉管饱,准备凌晨时分全军出击。
    镇里的兵营做好准备,准备接收大量俘虏后送。
    胜负成败,就看这一局了。”
    “天佑我迪拜王国,此战必定马到功成!臣为陛下贺。”
    “哈哈哈……我迪拜王国大军全力一击,料想这些阿拉伯人必定无从抵挡,大事可成矣。”
    “臣为陛下贺,仅此一役,我迪拜王国建设又可更上一层楼,当真可喜可贺啊!”
    众臣纷纷出言,脸上是一抹洋溢不住的喜色,心情都大好起来。
    在大楚帝国允准十年粮食援助之后,迪拜王国发展的最大瓶颈豁然而解,未来前景一片光明。
    现如今
    人口的短板愈发凸显出来,成为亟待解决的头等大事儿。
    若是能俘虏十万阿拉伯青壮年男女,至少可以解决五万以上华人家庭扎根迪拜王国的难题,并且可以极大的缓解劳动力短缺问题。
    在采石场,矿山,码头和城市建设中,有大量繁重的苦活累活儿,需要有人承担。
    虽然迪拜王国从埃塞俄比亚购买了一批健壮黑奴,数量约在六千余人上下,可依然远远满足不了需求,还有很大的用工缺口。
    对了,这批埃塞俄比亚黑奴,就是以郑凤荣上校为首的东非雇佣兵团提供的货物,人口贩卖也是雇佣兵的主要业务之一。
    迪拜王国缺人缺的厉害,发动对外战争去获取廉价劳动力,就成为可行的方式。
    国王最后拍板做了决定,整个艾因镇就全都躁动了起来。
    本就不大的镇街口,一排溜摆出了四五十口大铁锅,每一口锅里都宰羊杀肉,烹煮肉汤,锅边贴着死面饼子,那真是又好吃又压饿。
    早前准备的大饼子,每一名骑兵都可以去领,只要你放得下,想领多少大饼子都可以,没有上限。
    家家户户贴大饼子,保证给骑兵的粮袋子装满,加上咸菜疙瘩和肉干,四五天都不需要补给粮食。
    艾因镇的农户们甩开膀子开活儿,这段时间吃的,喝的,用的,全部都归王国下发的物资,镇上的居民帮着干一天活儿,就拿一天的钱。
    迪拜王国敢于这么豪横,就是因为有大楚帝国撑腰,缺多少粮食都由帝国方面补足,绝不会让迪拜王国的臣民饿肚子。
    既然如此,那还不放开了整吗?
    次日凌晨
    也就在凌晨一两点钟的样子,清脆的军哨声响起,长长的队伍绵延向着南方行去,最前面的骑兵牵着战马而行。
    山路崎岖难行,前方的士兵们打着火把,拿着马灯,牵着战马一路向南而下,队伍绵延十多公里长。
    后方的是汽车队,八十多台汽车在马灯的照耀下,顺着崎岖的山路蜿蜒而行,自不必话说。
    每台汽车上坐着全副武装的16名士兵,而且还搭载着大量的物资和弹药,这也是快速纵队的一部分。
    最前方的骑兵是一人双马,中部的汽车队和马车队则紧随前行,最后面的依然是骑兵,但是只能说是骑在马上的步兵。
    相比较最前方彪悍的骑兵,那差的不是一星半点。
    但有这个就足够了,到了天明时分,南下的大军已经行进了五十多公里,前锋的马队养精蓄锐已久,正是狂飙突进的时候,
    待到天明时分
    前锋骑兵纷纷上马,驱策马匹以小跑的速度前进,沿途遭遇的阿拉伯部族几乎一冲而垮,压根造不成任何的压力。
    后续的汽车队,马车队和骑兵队轰隆隆的压上,已经被击破的阿拉伯部族造不成半点阻碍,全都漫山遍野的四散奔逃。
    自艾因镇而下,一天一夜疾驰150余公里,至下午五时许,抵达伊卜里城,随即发起了迅猛的进攻。
    仅了一个多小时时间,迪拜王国的骑兵就击破一点七万多人的伊卜里城,顺利的进占这座重要的山城。
    诚如世先所料
    沿途的阿拉伯部族一击即溃,迪拜王国的南下大军长驱直入,于天黑之前彻底占领伊卜里城,彻底断绝了当地阿拉伯部族向南逃窜的道路。
    伊卜里城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其是从艾因城至伊布里城的交通要道,也是从南到北的交通大动脉。
    占领了这里,等于阿曼王国的北部山区全部丢失。
    处于这区间的大大小小数十个阿拉伯部族,基本都处于当地游牧生活中,少部分农耕,无法离开当地的山间林地。
    作为一个部落酋长制国家,散居王国各地的部落酋长有很大的权利,位于马斯喀特的王国与部落酋长们是松散的领主关系,互相间拆台多过合作。
    所以在伊卜里城沦陷后,马斯喀特方面视若无睹,更别提派遣兵力去解围了,压根就没有任何动作。
    这也难怪
    伊仆里城的几大阿拉伯部族酋长自恃势力强大,压根也没有把马斯喀特王国政府放在眼中,日常的税负都是能拖就拖,能赖掸就赖掉了。
    到了这个要命的时候,马斯喀特王国自然就不会为其出头。
    在阿曼王国的西部,也出现了同样的戏剧性状况。
    萨拉王国与也门王国从两路出兵,再加上吉达王国的1900余人骑兵队,几乎与迪拜王国同一时间大举入侵,将阿曼王国的西部边境全部纳入囊中。
    这一路疾风突进,烧杀抢掠自然不在话下。
    而马斯卡特的阿曼王国政府表现的极为淡定,除了言语上的交涉以外,压根就没有派出一兵一卒干涉,这让三国的军事行动格外的顺利。
    说到底。这叫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如今在马斯卡特掌权的阿曼王国高层,主要来自于首都周边的阿拉伯部族,和王国北方以及西方的阿拉伯部族并非同根同源,平日里的摩擦也很多。
    若不是三国联合入侵,阿曼王国自己内部就打起来了,争论的焦点就是阿曼王国的主导权问题。
    周边的三国在11月中旬展开的军事行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等于说削减了阿曼王国边境部族威胁,对现今的阿曼王庭有利无害。
    至于被掳掠的人口,呵呵……马斯喀特的当权者可不在意,那都是一批乱臣贼子啊!
    世事就是如此荒诞,三国大规模的入侵行动深入阿曼王国两三百公里,最近的距离马斯卡特只有不到一百公里,仅在咫尺之间。
    阿曼王国表现的极其淡定,从头至尾没有派出一兵一卒干涉。
    这让位于伊卜里城全力戒备的迪拜王国大军直接闪了个腰,在几处山口安排的埋伏战全都落了空,只能悻悻而归。
    真要说起来,这也怪不得阿曼王国。
    阿曼王国是最早的部落制国家,早在公元7世纪就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于11世纪独立。
    没过多久,就遭遇到欧洲葡萄牙殖民者的入侵并殖民,延续了数百年。
    到了17世纪,当地的阿拉伯部族反抗西班牙殖民者,成立了亚里巴王朝,可没多久又迎来了英国殖民者,旋即被再度殖民管理。
    现在的阿曼王国,充其量是一个英国殖民的多阿拉伯部族封建自治王国,呈现明显的碎片化,中央王朝的政令难出马斯喀特。
    周边的一些重要城镇中,都有一些势力强大的阿拉伯部族掌控,对马斯喀特王朝听宣不听调,拥有极大的自主性。
    说句不好听话,这也是隐患。
    周边的几个王国大举入侵,等于将阿曼王国北部和西部实力强大的阿拉伯部族消灭。对于马斯喀特王朝而言,实际上有利无弊。
    再加上英国人态度暧昧,明显不愿意参与这一趟浑水。
    于是乎
    阿曼王国对周边三国的大举入侵表现的极为冷静,除了口头的抨击以外,没有任何的实质性举动。
    既然这样,那么大举入侵的迪拜,萨那和也门三国也就不客气了,将大量俘虏的人员及牛羊驱赶回国,赚的是盆满钵满。
    仅以迪拜王国为例
    原本计划是掳掠十万人口,实际上通过此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共计掳掠人16万6277人,其中年轻阿拉伯妇女超过十万人,大大的超越预期。
    与此同时
    掳掠牛羊达230余万头,其中仅成年肉牛就有8.7万余头,极大的解决了畜力不足的问题,简直是大丰收。
    阿曼王国中央政府的不作为,变相的促成了军事行动的完美结果。
    经此一役
    周边三国从阿曼王国掳列的人口超过42万,使得阿曼王国总人口降到九十余万左右,削减了三分之一。
    阿曼王国的北部边境和西部边境地区,数十上百公里渺无人烟,大大小小的阿拉伯部族人口被掳掠一空,变成了荒地。
    悍然发动战争的迪拜王国,萨拉王国和也门王国赚的盆满钵满,就连吉达王国在这一战中也掳掠了3万余人,狠狠的发了一笔。
    尝到了甜头,迪拜王国并没有收手,而是继续把主意打在阿曼王国身上,两国间的真正较量在几年后。
    那个时候
    阿曼王国面临着国破人亡的悲惨前景,后悔已经晚了,没有人再能够帮到他们。(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