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耽美堂

手机版

耽美堂 > 都市小说 > 从上海滩崛起的百年豪门 > 第420章 造游艇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420章 造游艇

    1957年的10月。
    陈光良携长子陈文杰,驱车来到北角的殯仪馆。
    此时殯仪馆的外面,匯聚著大量的市民和记者,他们都是来参加『一代巨商』刘鸿生的葬礼。
    刘鸿生的葬礼虽然没有当年杜月笙的规模庞大,当时是3000名市民前来送葬,但刘鸿生的逝世也是港岛的一大新闻,送葬规模也是非常庞大,需要jc维持著北角这边的秩序。
    算起来,刘鸿生是『刘氏家族』的第三代,晚清时,刘家第一代移民刘维忠在沪市租界经营娱乐业,为刘家的发展打下了基础。第二代刘贤喜出任招商局的轮船买办,家境尚属於小康。以刘鸿生和刘吉生为代表的第三代,在刘家创业史上写下了最辉煌的一笔,煤炭大王、火柴大王、毛纺大王、水泥大王等於一身的“企业大王”刘鸿生,使刘家成了沪市屈指可数的豪门望族。
    陈光良、陈文杰一前一后走进殯仪馆,引起不少人的骚动。
    “陈先生也来了”
    “那是自然,陈先生和刘鸿生先生既是同乡,也同是沪市的豪门望族,据说也是朋友,岂会不来送最后一程。”
    “说起沪市的豪门望族,如今这香港也成为他们的天下,粤籍商人不如他们啊!”
    “主要是有陈光良先生撑起沪籍商人的大旗,那粤籍商人自然不可能超过。陈氏家族在金融、航运、地產、工业,都是香港华资的龙头,强大的让人窒息,比英资都更胜出。”
    “是啊,这一波航运高峰,听说环球集团就赚了8000万美金,滙丰都不得不眼巴巴的凑上去,寻求合作。”
    陈光良来到室內,看了好友最后一眼,隨即行礼。
    他和刘鸿生算不是知心的好友,但却有一种强者之间的默契,为此,陈光良甚至指点刘鸿生,来到香港发展。
    如今的刘鸿生一家,大部分的子女都在香港发展,仅一两个已经加入阵营的,留在內地。
    “节哀”
    “多谢陈先生,谢谢你能送大哥最后一程。”
    刘吉生站在家属前首,带领家族向陈光良鞠躬致谢。
    他主动说道:“大哥最后时刻,还说陈先生是我们刘家的恩人。”
    陈光良感嘆道:“刘先生是我的至交好友啊,一辈子为国家的实业而奋斗,歷史是不会忘记他的。”
    没有晚清民国的资本家,又何来一个国家的实业脊樑。当年的民族资本和外资较量,每一次胜利都来之不易。
    就算四十年代末,这些资本家很多都离开家乡,但他们依旧给国家留下了技术人材、熟练工人、以及工业的底蕴和基础。
    纺织业、化学工业、航运、食品.更不要说,『船王』卢作孚回国,『冠生园』老板冼冠生留在沪市、『天厨味精』老板吴蕴初留下、『永安集团』掌门人郭琳爽也留下了.
    隨后。
    陈光良、陈文杰参加了葬礼,送好友最后一程。
    参加刘鸿生的葬礼后,陈光良和方椒伯、谢蘅窗等一眾沪市好友,也来到香格里拉酒店坐一坐。
    其实,包括刘鸿生在內的沪市来港的老资格商人,事业发展得並不算很顺利。
    刘鸿生来到香港后,投资了毛纺厂、火柴厂、航运等產业,其中毛纺厂的业务做的一般,以后都未必做得过后起之秀曹光彪。至於火柴厂,主要是刘吉生的產业;最后便是航运,目前也仅一两艘船的船东,而且刘鸿生一家捲入在朝战时支援北方,因此被美国列为『禁令人物』。
    综合来看,刘鸿生家族的后人,预计也和荣宗敬的后人,在香港將来可以成为亿万富翁、十亿富翁,甚至是百亿富翁,但不会有太大的成就。
    而像方椒伯、谢蘅窗等人,更是只能投资一些小事业和物业,在香港做做寓公而已。
    方椒伯品尝著香格里拉酒店的点心,仿佛回到上~海滩的那个时候,感嘆的说道:“香格里拉酒店变了,也没有变。保留的这些上~海滩特色,是我们这些人的精神寄託啊!”
    此时的香格里拉酒店,和对岸的半岛酒店齐名,在海外的影响力都非常大。而香格里拉酒店在现代化经营的同时,也保留了沪市的一些特色,本帮菜和寧波菜都有专属的餐厅,毕竟地盘够大。
    陈光良笑道:“该放下那种精神寄託了,我们现在是香港人,应该有一种归属感和责任感。香港必將成为下一个沪市,甚至超越沪市,和伦敦、纽约齐名的城市。看到那些工厂的工人,我忍不住想,『香港人』这三个字的含义,刻苦耐劳、勤奋拼搏、开拓进取、灵活应变、自强不息的精神。大家如果依旧不把香港当成家,那香港也会让你们的后人少一份財富的。”
    此言一出,大家都精神一震。
    这位寧波商人、沪市商人、香港商人的『领袖』,可谓一向是金玉良缘,同时也很照顾同乡。
    方椒伯说道:“有道理,是我们一时还没有转变观念。我们这一辈倒是无所谓,只是影响到后人。”
    谢蘅窗等人也点点头。
    这一波工业浪潮中,沪籍商人(含寧波商人)受益最大。
    如今香港的工业產值,大概超过前世同期的15~20%,以至於这一波地產,目前还能保持著『维持』状態,估计明年才会崩盘。
    隨后,方椒伯作为寧波商会的会长,实际上也是陈光良的『代表』,他讲述起来:
    “在这一波塑胶的中,我们寧波商会的会员,大概有150家进入这一行业,占香港的40%假髮產业中的300工厂主,也有35%是我们寧波商会的会员当然,还有航运方面.”
    眾人听得忍不住惊嘆,更是佩服陈光良这个寧波商会的领袖,硬生生在香港打造了『寧波財团』。
    陈光良闻言后,说道:“以后,我不会再如此偏袒寧波同乡了,毕竟我现在要的是『香港人』概念。而且我们须知,硕大无朋的道理。”
    在塑胶、假髮,甚至是前面的航运、纺织等產业,陈光良確实优先照顾了寧波同乡。
    那些潮汕商人虽然厉害,但毕竟少了先机,再加上经验,自然在这些產业落后不少。
    方椒伯点点头,说道:“嗯”
    他完全是陈光良的『管家』,当然也得益不少,包括让他一家继续来港富贵,以及他也参与了一些工厂投资,保证了他们来港后,还能有些收入来源,不用坐吃山空。
    陈光良来到北角的『维他奶工厂』视察工作。
    维他奶,从生產玻璃瓶装的豆奶开始,陆续又拓展到豆奶粉、大白兔奶、果汁系列,如今再次拓展至『康师傅』方便麵、红牛功能性饮料。
    可谓一步一个脚印,走的非常的踏实。
    陈光良来到研发室,维他奶总经理陈志兴陪同在一旁,这里是研发方便麵的地方。
    “老板,这是我们已经研发好的產品,您要不要尝试一下?”康师傅方便麵的负责人马嘉柏,第一时间迎上来。
    其他研发人员,也带著希冀的眼神,毕竟他们感觉到——老板对產品的把握和理解,是超过他们的。
    在大家研发期间,老板提供的想法,使大家的目標明確。
    陈光良笑道:“一来就有口福,那就是吃起来!”
    不是他在意一个方便麵的利润,而是他在意『发源地』和『发明企业』的头衔。
    不一会,几碗香喷喷的方便麵,便已经泡好。
    或许是几十年不吃了,陈光良居然吞吞口水。
    吃惯了山珍海味,如今对这种『垃圾食品』也是直流口水了。
    “嗦嗦.”
    有鸡汤的味道,口味比较『淡』,但也无疑是一种美味。
    “嗯,是我想要的口味!”
    听到陈光良的满意答案,所有人都露出笑容,七八个月的闭门研发,如今总算达成。
    当然,其实仅三个月时间,就已经大概研发出来。
    但后续对生產工艺、口味等的进一步研发,了一些功夫。
    马嘉柏当即说道:“一个月,我们的生產线便可以搭建成,並开始在香港销售。”
    陈光良提醒道:“美国、英国那边申请专利,要同步进行。你们不要小看这样一袋面,他迟早会普及全世界。当然,如果有一种材质,比如食品级聚乙烯什么的,製作一种杯或碗,將方便麵装在里面,再配备塑料叉子。你们想想,消防员救火后,来一桶吃下;白领晚上加班,来一桶吃下,那么他將普及全世界.”
    眾人无不征服起来。
    眼见如此,总经理陈志兴连忙说道:“老板说的,我们记下来了。不过眼下,我们当然是推出袋装,以及註册专利。”
    “嗯,一步步来。”
    至於另外一种產品——红牛,此时还在初级阶段,陈光良视察了一下,便隨即离开。
    陈光良来到將军澳的『荣昌重工业基地』,只见这里已经建成了一座大型的炼钢厂,向香港供应者钢材、铝合金等材料。
    特別是这几年的地產浪潮,让『荣昌钢铁』在香港打出了名气,更是奠定了荣昌钢铁的绝对霸主地位。
    荣昌重工业基地,不仅生產钢铁、铝合金、铜(原材料海外进口),亦有拆船业务(二次炼钢),还有机械研发和生產,也有船的维修和保养(一般的问题或部分小型船只维修)。
    主持工作的,乃是华夏重量级炼钢专家孙德和,其在三十年代,便已经是德国钢铁厂的工程师。
    “老板,这次香港地產出现危机,对钢铁铝合金需求会不会有影响?”陪同期间,孙德和问到一个问题。
    “短暂的,未来几十年,香港的地產业都会是一种长久的持续发展,荣昌钢铁不需要考虑没有市场,只会增加產量。”
    毕竟是技术人员出身,问这样的问题很正常,更何况陈光良本来就是干这种活的——为大家制定目標。
    看著庞大的荣昌重工业基地,基本上將军澳的『霸主』,陈光良有种自豪感。
    虽然,他抢的是前世香港『钢铁大王』庞氏的机缘,但也更加的『上进』。
    荣昌重工业基地,能生產很多铝合金,不仅可以供应拉链厂,还可以供应铝合金门窗;还有炼铜也是如此,从巴西等地区採购铜矿石,在香港进行冶炼,供应拉链厂以及其他行业。
    不过陈光良並不满足,他隨即召开荣昌重工业基地的管理层和技术人员,讲出他的想法:
    “隨著世界的战爭减少,世界的经济的发展,一种新兴的造船產业发展起来,那就是游艇產业。我想让荣昌重工业进入这个行业,大家有什么想法可以说出来!”
    香港的造船业,其实是很发达的,一直可以造几千吨的货船,太古造船厂巔峰时期,可是有几千名工人。
    当然,陈光良不会看中造货船,毕竟竞爭不过。
    但造游艇,他却思考过,中高端游艇,或许造不过欧美;但中低端的游艇,確是有机会的。
    在场的技术管理层都很陌生,有人质疑道:“游艇?有钱人需要的是大型游艇,而普通人又买不起,这个会有前景嘛?”
    陈光良很自然的笑道:“我经常去美国,调查处一个数据,在美国,游艇已经走进中產阶级,平均.这是一个起步阶段,我认为这是一个新兴產业,前景无限可能。”
    又有人质疑道:“那技术呢?欧美的技术领先,我们香港拿什么竞爭?”
    陈光良点点头,说道:“这確实是香港工业的一个硬商,但我觉得,游艇也分为高中低的档次,我们可以先进入低档游艇领域,再慢慢的沉淀技术,进入中档另外一方面,香港理工学院成立在即,我会推动香港在这方面的人才培养的”
    他有这个实力,他是『爵士』,也是香港华商领袖,前世1972年成立的理工学院,即將提前十年成立。
    这时候,总经理孙德和说道:“前景很好,那我们应该努力去做,外国人可以的,我们华夏人也可以。”
    此时,大家也不再有其他疑问,隨即陈光良开始组织起来。
    招募人才,去西方引进技术,再一步步的发展。
    前世台岛能在游艇產业发展不错,香港相信也不会差。
    更何况,陈光良考察那么多的造船厂,他本人对造船行业也非常精通,各种技术都是瞭然於胸。
    毫不客气的说,等將来1978年时,內地要是好好拉拢他,造船业能提升更快。比如陈光良在內地造一艘货轮,他就可以用甲方的技术,来指导你乙方,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
    事实上,到时候內地不会傻的,拉拢陈光良,就算不考虑政z,仅仅是工业上的,相当於考察一次日本的成效了。
    毕竟这几十年,长江工业集团將积累大量的技术和经验,这都是宝贵的。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