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耽美堂

手机版

耽美堂 > 都市小说 > 南明,朕的天命太抽象 > 第122章 国姓成功,你忘了你的四大恨了吗?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122章 国姓成功,你忘了你的四大恨了吗?

    第122章 国姓成功,你忘了你的四大恨了吗?
    “你疯了?”
    半响才回过神来的郑延平,对着马信说出这三个字。
    看来围攻热兰遮城,马信的压力也不小。
    已经把荷兰人的援军看成他们的援兵。
    虽然底层士兵和部分军官少了些军粮,马信这一方主将应不至于饿昏了头吧。
    郑延平狐疑扫了一眼马信。
    马信这个陕地人也水土不服,得了热病?
    马信已经迷乱,见到不实之物。
    眼下还有谁能出兵为将。
    金厦诸镇明军将领,几乎所有人都不同意他东进夷州。
    他只有三个心腹大将跟随。
    陈永华要留守金厦,辅佐郑经震慑宵小。
    杨朝栋要处理夷州一府两县的诸多事宜。
    马信病了,貌似只有他亲领兵马围攻热兰遮。
    郑延平其实并不关心荷兰人。
    他主要是来夷州种田屯粮的。
    除了台南的赤嵌城(热兰遮),台北还有两个鸡笼淡水荷兰小城。
    后者到时随便一围,就能迫使他们像猫难实叮一样投降。
    在荷兰援军抵达前,那些袭扰他屯田的山蛮才是心腹之患。
    不过,眼下荷兰有两三千的援兵,已经顾不上山蛮和大肚子王。
    被有癫疾的国姓爷说他是疯子,马信一时噎住。
    少顷,马信郑重道:“国姓爷,末将所言千真万确。”
    郑延平蹙眉:“圣驾在西洋洪沙,如何横跨万里来援?”
    “海上都是荷兰舰队,又如何突破重重敌人攻下热兰遮?”
    “你当我疯了,认不出海上战船旗帜,那是荷兰公司的海军大将。”
    马信拱手认真道:“国姓爷,海上的不是荷兰援军,而是永历太子亲率的明军。”
    “从南洋传来的消息是真的。”
    “太子殿下在海上伏击了荷兰的援军,再以魏国公徐达的太平鼓之计,假装支援揆一,运送粮秣,入城克敌。”
    马信指向身侧的人:“末将已经入城见过太子殿下,国姓爷你去年派去洪沙迎驾的汪自德也回来了。”
    郑延平双眼圆睁,这时才看到马信身后的汪自德。
    去岁,有一永历朝臣逃出云滇,向东海明军传递了天子南狩的消息。
    他就派出了汪自德这个徽人前去洪沙,让永历帝航闽。
    万万没想到,信使会在此时此刻出现的郑延平一时失神。
    汪自德俯首道:“不负国姓爷所托,小民成功抵达洪沙,见到晋王所部。”
    “然小民到时,圣驾和太子已脱拘困,太子英武犹似二祖,武功堪比唐太宗李世民。”
    “以败亡残军,攻占洪沙全境为复国根本,整顿兵马后,便立时北伐吴三桂。”
    “大败吴三桂的所部,阵斩伪清贝勒爱新觉罗-尚善,收复云滇大部。”
    郑延平呆呆的立在原地,嘴巴微张,半响说不出话来。
    一旁的马信露出神往之色。
    哪怕已经听过一遍太子事迹,见过太子本人。
    他都还有些不敢置信。
    除了好色,还是好色的弘光帝,要是有永历太子十分之一的英姿,大明早就守住南都,北伐北都了。
    唐王粗知文墨,鲁王薄晓琴书,楚王但知痛哭,永历惟事奔逃。
    谁能想到,朱家一堆入手腐臭的烂肉,竟然出了个彪悍的火猪神。
    “云滇难出,太子殿下得知国姓爷缺乏粮秣,与荷兰人开战,征服南洋列国,尽除荷兰番外之城。”
    “然后转攻东南,想逼迫尚可喜回防沿海,给晋王腾出出路。”
    汪自德简短说完自己这几个月的所见所闻。
    郑延平几次张嘴想要询问具体事宜,喉咙都只发出不明所以的“呃嗤”声。
    他想问朱慈煊怎么从阶下囚暴起弑王夺权的。
    想问朱慈煊怎么用两三万军队打败二十万南蛮兵。
    想问朱慈煊如何从吴三桂这悍将手中夺回云滇的。
    永历帝那个懦弱逃跑的皇帝,怎么生出朱慈煊来的。
    犬父出虎子吗?
    马信兴奋道:“国姓爷,南洋洪沙暹罗都盛产大米,咱们不用在夷州这鬼地方继续开荒种粮了。”
    “太子如此神勇,只需休整两年,我们就能再尝试收复南都。”
    “当下,尚可喜线国安犹在云贵,更是能与太子攻复两广,与李定国他们会师贵黔,再复西营出滇北伐之势。”
    “伪清顺治驾崩,伪清如今不过是一幼主,优势在我们了。”
    郑延平微微缓过神来,脑袋已经不痛,但却开始发麻,无数念头飞速转动。
    下意识的开口询问:“太子带了多少兵,皇上也来了吗?!”
    马信愣了一下:“末将没有细看。”
    “只见到殿下和滇帅胡一青,西营的白文选,反复无常的李成栋部将马宝马惟兴。”
    “太子在南洋,兵员复杂,有不少西洋人南蛮人和曰本人,加上明军数量,大致有四千人左右。”
    “太子说,海上危险,让皇上和朝堂大臣们先驻跸洪沙,待收复两广,再移跸东南。”
    这年头,海上的台风暴雨巨浪,让帆船根本没有抵御能力。
    是以郑延平一直不信揆一的船能逆风报信。
    深吸一口气,郑延平强行让自己冷静下来,对着汪自德问道:
    “太子除了这些兵马,后续可还有其他军队来闽?”
    汪自德思索几息回道:“太子殿下起兵执政不过一年,南洋诸国都未完全平定。”
    “黔国公沐天波领着大部兵马,镇守治理南洋列国,还要防范西边的突厥人,和爪哇的荷兰人。”
    “是以短时间内,只有太子带的两三千兵马。”
    郑延平闻言,神情变幻不定,内心情绪十分复杂。
    要是永历帝或者朱慈煊,孤身航闽投靠他,他自然举手欢迎。
    唐藩和桂藩只有一些小龌龊,远不是和鲁藩那样的内斗大仇。
    有了皇帝和太子,郑延平就能重新整顿人心,举起大明正统的旗帜,在东海继续抗清。
    就算是永历皇室和李定国带着残军来投奔他,哪怕少粮,郑延平也能欣然接纳。
    唯独朱慈煊这么夸张的,在夷荒打下万里疆域以作根本,又有打败吴三桂,收复云滇,斩杀伪清贝勒的声望,远超李定国。
    远超他郑延平。
    朱慈煊航闽,是一头无人可以忽视的过江龙。
    稍有不慎,便是反客为主。
    ……
    “延平王想请殿下移跸明京城。”
    第二天才返回热兰遮城的马信有些尴尬道。
    此言一出,城堡大厅顿时喧然一片。
    胡一青怒目而视:“海贼好胆,大明太子在此,竟敢不立即来见驾。”
    白文选眯着眼:“延平王不过一郡王,太子殿下唤他,如何还留在明京城,他离热兰遮也不过十里之地”
    明军诸将纷纷愤然,手握刀柄,准备立即拿下郑延平的狂悖信使。
    被匆匆叫来请驾的杨朝栋摸了摸鼻子道:“延平王修葺明京城(普罗民遮城)。”
    “本就是要用东都明京来做皇上和太子殿下的行宫,荷兰人在热兰遮城坚守四月,粪尿不排,城中恶臭难耐。”
    “是以延平王整顿行宫,请殿下移驾至明京城。”
    “延平王已清洁地方,集结文武官员,在明京城外三里布置仪仗车马,迎接殿下入跸。”
    朱慈煊抬手压下大厅中的喧杂,好奇打量杨朝栋。
    “杨卿为夷州知府,能说下夷州如今的情况吗?”
    杨朝栋闻言一怔,想不到太子先问他夷州地方事宜,思索片刻,俯首道:
    “回禀太子殿下,夷州早前未尝归化中枢,多为海商贸易停歇之地。”
    “后来荷兰来此,为了避开葡萄牙人的澳门,直接与八闽和曰本贸易,便在此修城筑堡。”
    “大小城池共有四座,无墙的城镇设在堡垒四周。”
    “延平王和殿下攻下荷兰在南方的两城,北方就只有淡水鸡笼两座小城了。”
    “延平王平定夷州后,便设夷州为东都,修葺明京,下设一府二县,为承天府,天兴县,万年县。”
    杨朝栋诚恳道:“当下,大明只有夷州西南百里之地,北方还有荷兰二城。”
    “除此外,皆为夷州本土的山蛮,他们虽不能敌我军将士,但我们一起兵围剿,他们就躲进山林之中。”
    “延平王一直尊奉皇上,张煌言和鲁王几番想要僭越,延平王都压制住他们。”
    “殿下是大明正统,延平王不敢怠慢,正是想以天子行驾来迎殿下。”
    朱慈煊不置可否的点点头。
    把鲁王都直接软禁了,郑延平咋没压制住。
    “孤若与延平王返回金厦,杨卿能驻守夷州,抵御荷兰人和山蛮不?”
    杨朝栋颔首道:“若有殿下从南洋所运的粮食,夷州便可不用再开荒屯田,臣只需两千兵马,便能驻守住夷州府。”
    朱慈煊挥手道:“孤将荷兰俘虏都交给你。”
    “以范德兰为荷兰忠义军大将,可率一千荷兰战俘。”
    “让他们去招降淡水鸡笼的荷军,用他们去和山蛮互相猎头。”
    “杀一个山蛮,孤便给他们一人自由,在夷州的荷兰人怕是有四五千人,足以平定夷州山蛮了。”
    眼见杨朝栋有些犹豫,朱慈煊呵然笑道:
    “杨卿在想延平王会不会答应?”
    杨朝栋经历过郑彩和郑延平两兄弟的火并,参与过浙东明军与闽海明军的内斗。
    当即俯身到膝盖:“臣不敢,臣只是……”
    朱慈煊出声打断杨朝栋:“什么不敢。”
    “你一直是郑家部将,作为臣子,当然要听藩主的。”
    杨朝栋和马信惶恐的跪下请罪。
    朱慈煊摆手让他们起来:“有什么罪,孤不想说什么闽海只有一个太阳。”
    “延平王总督东南,父皇许他自设六官,你们作为延藩部将,如何不听藩主的。”
    “大西旧军诸将不也要听从晋王的吗?”
    “倒是听马信所言,金厦的郑泰和张煌言,不听延平王令,他们才有过错。”
    朱慈煊知道东南郑氏政权很复杂。
    但万没想到比云滇的永历—大西政权还要让人高血压。
    云滇,朝野上下都还听李定国的。
    东南这,郑延平已经失去对军队的掌控,连自己兄弟都命令不了。
    永历帝的明军虽然来自天南地北,好歹还簇拥在永历李定国麾下。
    郑延平浙闽粤的明军,已经开始跟随郑泰,还有鲁藩独立于外的兵马。
    海贼,海商,文官,藩将,还有在代清大明来回横跳的贰臣。
    “哈哈,我大明不内斗还是大明吗?”
    朱慈煊转首吩咐道:“刘玄初,你去明京城,把孤的口谕带给延平王。”
    ……
    明京城,原荷兰人的议事厅。
    郑延平在主位的右下方设了个副位。
    此刻坐在副位上的郑延平看着刘玄初:
    “阁下现居何职,以何官署任事?”
    刘玄初拱手道:“我原为大明秀才,蜀王刘文秀复蜀时,征辟为官。”
    “后太子殿下收复云滇,以功迁兵部右侍郎,随殿下军中。”
    郑延平抿了抿嘴:“敢问刘侍郎,如今大明在南洋有兵马多少,南洋可运粮多少?”
    刘玄初:“昔日投清的明军大多反正,晋王和殿下麾下有四万精兵。”
    “待尚可喜线国安撤离云滇,晋王便出滇复黔,殿下所部御营将东进桂西,与殿下和延平王会师两广。”
    “黔国公沐天波麾下本有五万兵马,若征讨麻六甲顺利,可募齐二十万大军。”
    “南洋暹罗王为殿下新立,我不确定粮秣运输,但应每季稻米不下百船运来东海。”
    郑延平盯着不卑不亢的太子军师,少顷出声:
    “海上多风多浪,百船粮秣也就能到半数左右。”
    “我已知晓黔国公要防范东西之敌,南洋之兵难以北上。”
    “再说了,我麾下不是没有南蛮兵,南方随意播种即可收获,南蛮人多懒散,不堪大用。”
    “对付西人蛮夷尚可,对上东虏精锐反而容易哗变,影响我们的明军将士。”
    刘玄初浅浅一笑。
    知道郑延平在压低太子的筹码,好让来此的明军听从他的号令。
    “延平王所言非虚,是以殿下已经准备收复交趾,让安南为东南明军提供粮食。”
    郑延平犹疑:“安南……”
    刘玄初开口道:“延平王不会是想偏居夷州,隐居海外吧?”
    郑延平眼中闪过一丝杀意。
    金厦的诸将就是这么想他的。
    “太子让我传口谕给延平王。”
    “国姓成功,你忘了你的四大恨了吗?”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