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耽美堂

手机版

耽美堂 > 其他小说 > 寒门国舅 > 第748章 产业布局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748章 产业布局

    第748章 产业布局
    正厅内。
    偌大的餐桌,光是餐盘就有二十几个,里面装的并不是什么山珍海味,看上去就是一些简单的素菜。
    没什么里胡哨的雕、雕刻装点,就连张峦看了,心里都在想,你就拿这个来招待我?
    我还以为你准备的是什么素斋大宴呢,结果这一看……也未免太寡淡了点吧?看着就倒胃口。
    “来瞻,你不能喝酒,今儿咱就以茶代酒吧。”
    李孜省提议道。
    “行。”
    张峦点头,“李尚书出征归来,又经历一番磨砺,本应该我宴请你才是……今日就当借献佛,先恭祝李尚书此番南下治河,马到功成。”
    “多谢来瞻老弟。”
    李孜省拿起酒杯遥敬。
    虽然张峦选择喝茶,他那边该喝酒还是喝酒,在这种谈事的场合,只喝茶水,李孜省会觉得自己诚意不足。
    在空中虚碰了一下,轻抿过茶水,张峦才问:“为何不把炳坤叫来?这么大一桌子菜,就咱二人享受,是不是太奢侈了?况且席间也太清静了些!”
    “找他作甚?那家伙说话不入耳,还总是找麻烦,我都有些烦他了。”李孜省笑道,“你要是嫌这里太素了,就找两个陪酒女过来,给你斟茶递水。”
    说着,就要把门口侍立的几个美女招呼进来。
    张峦赶紧道:“李尚书,你可别折腾我……你也看到我现在的模样,有些东西,该戒还是要戒,否则……”
    “随你吧。”
    李孜省当然不会勉强自己的靠山。
    摆了摆手,把等候进来陪酒的几个女子全都屏退,李孜省不由吁了口气,这样也好,方便稍后他跟张峦单独叙话。
    随后李孜省起身,给张峦斟满茶,坐回后感慨地道:“来瞻,这次终于回归到治河之事上了。听庞顷说,前期准备工作差不多已就绪,新河道的选址勘探正在有条不紊进行,接下来就该大兴土木……
    “哦对了,来瞻,不知预算上,可有个大致的数字?”
    “这不是得问李尚书你吗?”
    张峦表现得很惊讶,你是项目的总负责人,你问我预算是多少?
    我说一千万两,你能拿得出来吗?
    李孜省摇头道:“我这边哪里有数啊……”
    张峦愕然:“你心里没数,难道我就有了?”
    然后二人大眼瞪小眼,发现自己都好像被对方给耍了,李孜省心中这种感觉尤为强烈。
    李孜省还在想,你连个大致的方案都没有,就敢给我承揽这么大的活儿?
    李孜省算是人精,在他冷静下来后,马上问道:“那来瞻,不知你这边,两年下来,陆续能供应多少钱粮?换算成白银,你看……有多少?”
    张峦反问:“不知缺多少?”
    李孜省突然发现,二人根本就不在同一个频道上。
    我问你能给多少,你问我缺多少……如果只是这么草草应付了事,那话题根本进行不下去。
    “来瞻,你……真就一点预期都没有?”李孜省问道。
    “说实话吧。”
    张峦端正了一下坐姿,防止自己的衣袖沾到茶水,然后语重心长道,“你直接去问延龄,他应该可以给你答案。目前他正在西山开矿,城里还有什么纯碱、琉璃、香皂工坊等等,他跟徽商往来密切,我家的银子全都是他在打理。我说给你多少,不经他之口……说了也是白搭。”
    “也对。”李孜省释然道,“贤侄的经营头脑的确不错,听说那火炮,让京师的人大开眼界。”
    张峦眨了眨眼睛,“咱们说的是同一回事吗?”
    李孜省笑道:“铸造火炮,增强大明军队实力,震慑四夷,不也功在社稷吗?来瞻,你这边……有没有大致的计划?贤侄……再怎么能干,毕竟还只是个孩子,你说话总归更好使。”
    “李尚书的意思是……”
    张峦依然不太理解,一脸的茫然。
    李孜省更觉荒唐。
    你这个当老子的,居然说,让你儿子全权负责给我供应钱粮?
    你就不能拿出老子的气势来,给他硬性规定,必须要给我多少!
    他能不听你的话?
    你非得在我面前装孙子……这让我很为难啊!
    李孜省道:“这次修河,至少得费两百万两白银,这是最起码的用度,毕竟河工事上用到的役夫,这些是可以不算钱,可一旦涉及调用土石方等,需要用到许多工匠,甚至是兵士,光是人手方面可能就得再准备一百万两白银。”
    “那就是……三百万两白银?”张峦想到这天文数字,也无比震惊,“延龄再会做买卖,他也……拿不出这么多钱来吧?”
    李孜省无奈道:“要是没这么多,就怕……”
    “那……”
    张峦显得很犹豫,却仗义地拍了拍胸脯,道,“这里说话不方便,等延龄回来,我让他给你回个准信儿。不就三百万两银子吗?既然这事儿是延龄在背后推动,就得由他来负责。”
    “啊?延龄推动的?不是你推算出的吗?然后……咳咳。”
    李孜省就差说,当我没讲。
    你们父子俩的相处模式,外人真理解不了。
    连我这个亲近之人,一时脑筋都转不过弯儿来。
    张峦道:“说是咱负全责,但朝廷还真能一点儿都不给?我跟陛下提过,我打算留在户部,不入阁了,这样我就能继续在背后给你运筹……给地方上多调拨些钱粮,上堤坝修筑的民夫,由府、县支应口粮,到时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咱再行商议。”
    “那……行吧。”
    李孜省终于明白过来,想让张峦当场拍板,根本就是痴心妄想。
    老张家的事,或许真要全听张延龄的。
    尤其涉及到钱粮款项,张峦这个家主,跟个混事的神棍没什么区别。
    ……
    ……
    当天二人简单对付了一餐饭,随后张峦便借口要回去养病,早早离开。
    李孜省要出门相送,却被张峦拒绝,意思是不能让外人看到二人私下来往,免遭诟病。
    李孜省顺着张峦的意思,只是把人送到门口就驻足不前,等回到正厅时,就看到庞顷笑眯眯地站在那儿,眼神很促狭,好似在问,你就这么把人送走了?
    “让你送的东西,没送到吗?”
    李孜省气呼呼地质问。
    庞顷无奈道:“道爷,您这是没把事谈成,怪敝人咯?您说的东西,具体是指……”
    “自然是女人!”
    李孜省道,“来瞻喜好什么,难道你不知道?”
    庞顷无奈地耸了耸肩:“他的情况,您也亲眼看到了,就这虚弱的模样,还能起什么歪心思?好的坏的,当下他一概都不想,且我还特意调查过,他并不是装的,过去很长时间,都被儿子迁去别院独居,真正做到了修心养性。”
    李孜省道:“也不能老养病吧?最近朝廷有什么落罪的官员没?最好是跟来瞻有一定过节的!”
    “刘吉算吗?”
    庞顷问道。
    “算个屁啊!”
    李孜省破口大骂,“有这么不开眼吗?刘吉就算栽了,也会跟万安一样,混个回乡颐养天年的优待。难道就没有谁曾经跟来瞻不对付,现在因入罪被抄没家眷的?”
    “呵呵。”
    庞顷苦笑了一下。
    神色怪异,好像在说,你不在京师,没人会跳出来揭发谁,现在京师各大政治派系都相安无事,没那么多鬼门道。
    你问了也是白问。
    ……
    ……
    西山,一处正在试开采的煤矿。
    本来一片寂寥的山谷,却因为人员的大量涌入,显得沸反盈天。
    山间树木此时已全都砍伐干净,徽州商贾征召来的下矿矿工已全部就位,随即便投入煤炭开采中去。
    “成色很高。”
    当张延龄回到帐篷时,见几个人围拢在一起,查看刚刚开采出来的煤炭。
    等众人发现张延龄身影时,赶紧让开一条路,让张延龄这个主人可以靠前。
    此番被请到西山来的,除了徽商代表秦昭外,还有她临时拉来的李吾唯。
    现在的李吾唯对秦昭态度那叫一个恭敬,就更别说眼前的小国舅了……他甚至不敢正眼去瞧。
    张延龄笑道:“秦当家,怎么样?这石炭的质量可还让你感到满意?或者,可以跟我一起到矿山走走看看?”
    秦昭笑道:“妾身不像二公子这样事事亲力亲为,就连开矿这种事也亲自来做。妾身更愿意隐身幕后,坐享其成。”
    “这怎么能行呢?”
    李吾唯赶紧道,“既选择了开矿,我等也应身先士卒,不能落人下风。二公子……国舅大人,您有事只管吩咐下来,小人愿意下矿去见识下!”
    此时的李吾唯再也顾不上派系之争,也不想刻意彰显自己也是徽商在京师的代言人之一。
    他只知道,现在的秦昭有张家当靠山,已然是自己需要仰望的人物。
    至于张家……
    那就更加恐怖了!
    徽商最是消息灵通,知晓京师朝堂的许多秘辛,李吾唯非常清楚过去一段时间,张家在朝廷纷争中几乎是次次大获全胜,这还是在张峦养病不出的情况下。
    如此一来,那不得赶紧巴结好张家?
    张延龄道:“下矿就不必了,我来此的目的是勘探矿藏,确认哪些地方适合开采,再找人进行采掘,根据矿脉的深度和广度,确定大致的储量,并以此来决定该处矿藏要投入多少人力、物力。”
    李吾唯笑道:“国舅大人真的很负责。看来您家学渊源,博采众家之长,无所不能啊!您在这儿,就好像能把大山给看透一样……”
    秦昭道:“李当家,这次带你来,只是想让你过过眼,没说让你具体参与到这次事情中来。再说了,二公子找出矿脉后,只需投入人力物力,就能源源不断开采出石炭来。事情太过简单,就像天上掉银子一样,岂是一般人想接手就能接手的吗?”
    “这是自然。”
    李吾唯道,“在下只是想为朝廷出把力,能帮到国舅……希望能获得这个难得的机会。”
    张延龄似乎对李吾唯的态度相当满意,点头道:“这次只是让你来看一下大致的情况,类似的矿脉我共发现十余处,都将开采出来。等过个几日,我会到你们徽州商会洽谈,你觉得如何?”
    “好,好。”
    李吾唯感激涕零地道,“这次我们徽州商贾,绝对会出钱出力,全力相助。国舅爷,您千万别把机会留给外人,尤其是晋商。”
    张延龄笑道:“我听说晋地也有石炭矿藏,人家本乡本土就能开采,为什么非要跑来承揽京师周边的开矿项目呢?”
    “这里赚钱方便啊。”
    李吾唯道,“山西很多地方都是穷乡僻壤,开采石炭容易,但运出来难啊!再说了,那地儿有几个人买得起?一般人家,这石炭也不好使啊,很容易就死全家……这可不比一般的炭火,也就打铁的人用得多一些。
    “但天子脚下可就不一样了,石炭的用处太多了,开采出来随随便便运到京师,就是几倍的差价,再说这里的石炭质量比别处的好太多了,一定能卖大钱。”
    秦昭本来对李吾唯还算客气,听到这里,已经有些不耐烦了,当即道:“李当家,你可以退下了,有事我们回头再商议,不要打扰二公子休息。”
    “是。”
    李吾唯听出来,秦昭只是带他来走个过场,呈现出对徽州商贾没做隐瞒,并不一定会把这门生意分给他。
    正如张延龄之前所言,知道了哪里有矿,直接就可以投入资源开采,等于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不付出巨大的代价,谁会把这门生意拱手相让呢?
    先不说张延龄和背后的朝廷,就说秦昭,人家通过过去不断对张家人的投资,已经成为张家的白手套,背后有强大的生意渠道和网络作为支撑,为什么要把生意分他一部分?
    ……
    ……
    李吾唯与一同前来的其他徽商,先到山下等候。
    而秦昭则留了下来,跟张延龄进一步洽谈合作事项。
    秦昭疑惑地问道:“二公子,妾身不是很明白,这么好的生意,为何非要找外人合作呢?在商言商,您这么做,莫非是看出来,这开矿只是权宜之计,并不长久?”
    在秦昭看来,张延龄此举分明是在往外撒银子,难以理喻,所以才会有各种解读。
    张延龄解释道:“这里的矿藏,足以支持开采百年。我之所以要引入外援,不过是分担风险罢了。”
    “你的意思是说,这门生意不牢固?”
    秦昭一脸认真。
    张延龄这次把到手的好处往外让,她只能从商贾的角度去寻找破绽,虽然她知道有些话问出来不合适,但她不想当傻子。
    且以她对张延龄的了解,真要有什么风险的话,完全可以对她言明,要坑也坑别人去。
    张延龄摇头道:“这矿山本身并没什么毛病,虽然不能保证盈利多久,但至少未来十几二十年利润会非常稳定。我所说的风险,更多是出于政策考量。”
    “政策上的风险?”
    秦昭微微蹙眉,她在考虑这句话背后蕴含的意思。
    她在想,你身为国舅,还是皇帝支持你开矿,你需要担心什么政策风险?
    张延龄道:“这次开矿,股本会分成三部分,陛下一股,商贾一股,剩下的由朝中权贵承担。”
    “这么……复杂?”
    秦昭心想,所谓的权贵,不会是你们张家吧?
    张延龄笑道:“要赚钱,就要学会分润利益。说白了,就是谁都能获取好处,才不会拆台。如此就算出现天灾人祸,或是政治倾轧,各方获利之人,才会为了维护切身利益继续坚持。”
    “这……倒是很新鲜。”
    秦昭仍旧是传统商贾思维,觉得皇帝就是天,只要有皇帝支持就足够了,我们这样的升斗小民,有什么资格跟皇帝一起分享利益?
    张延龄道:“秦当家,我说句不好听的,现在朝中人没有激烈反对,纯粹是因为他们不看好在这里开矿能获得什么利益,他们会觉得,我张家人纯粹是在胡闹,只等我们开采不顺,便行反讽和参劾,最后逼我们停手的同时,让我张家在朝中声名扫地。”
    “这……”
    秦昭虽然不知道现在朝中权力格局,却也清楚张延龄不会无的放矢。
    朝中人都是些“笑人无,恨人有”的角色,一旦张家开矿失败,一定会招来铺天盖地的嘲笑和指控。
    张延龄再道:“反之,回头这里开采出大批石炭,用以炼铁和供应京师百姓日常所用,获得大笔利益,他们又会跳出来说,如此会破坏京师风水,违背祖宗规制,与民争利,还会说开采石炭谋利会让农民不思种地改而开矿,属舍本逐末……”
    “……”
    秦昭听到这里,已经明白张延龄的意思。
    她在想,你有必要把朝臣的嘴脸剖析得这么彻底吗?
    事情虽然还没发生,但经过你这一说,我就好像亲眼所见一样,似乎不久的将来定会发生。
    张延龄笑道:“所以为防止这种情况出现,不能把利益只归于皇室,也不能归我张家,应该各方都获得利益……只有把利润分出去,这个产业才能健康发展。”
    “健康发展?”
    秦昭莞尔一笑,道,“二公子,您思虑周全,却不知是否想过?其实有陛下撑腰,这一切应该不用太过担心?”
    张延龄叹道:“其实我还害怕由皇家独自经营的话,这产业会慢慢变得僵化、古板,甚至腐败,虽开局顺利,最后却以失败告终。”
    “你的意思是说……”
    秦昭仍旧很不解。
    张延龄感触颇多:“现在有我盯着,一旦投入资源开采,下边的人会全力投入,一切都以谋取利益为先,然后就能看到这产业蒸蒸日上。但因为皇家垄断,要不了多久就会因为巨大的利益,太监和官员都会掺和进来,夺取管理权,然后利用手头的权柄上下其手,大肆贪墨,届时利益就不再归朝廷所有,而进了私人腰包。”
    “您是说,那些负责接手每一处矿山的人,会中饱私囊?”秦昭谨慎地问道。
    “是的。”
    张延龄道,“虽然找外人合伙开矿,等于是把利益分出去,同样会有损失,却因各方制衡,这些耗费却在可接受范围内。
    “反之,若由太监或官员管理,会迅速把这产业变得人浮于事,人人都为自己私利着想,最后的结果就是明明有上好的矿藏,有大批人手投入开采,却始终不见收益。
    “本来是一本万利的营生,过几年就会变成亏本买卖,甚至入不敷出,怎么查也不知原因所在。更有甚者,一处好的能开采百年都盈利的矿山,最后却不得不关闭。”
    秦昭问道:“真会如此吗?”
    张延龄笑道:“情况只会比我说得更加严重。你放宽心,如果把这产业交给你管理和运营,从陛下再到政策,一定全力支持,绝不会让你竹篮打水一场空。”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