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一不小心文抄了(加更)
第114章 一不小心文抄了(加更)“苏翰林留步。”
张宏叫住了苏泽,接着又掏出一枚东珠说道:
“太子殿下听闻苏翰林定亲,这是太子从贵妃娘娘宫中拿来的东珠。”
苏泽看着硕大的东珠,这难不成是皇帝送给李贵妃的礼物?
胖钧,你可太孝了。
但既然是学生给老师的礼物,苏泽简单推辞了一下,还是坦然收下。
见到这个场景,一同出门的黄骥脸色黯淡。
可等到苏泽走远了之后,张宏却又凑到了黄骥身边。
“黄翰林,这是殿下赐给您的礼物。”
黄骥看到张宏拿出来一个香包,这个香包也就是普通的皇家器物的样式,和赐给苏泽的东珠不能比。
但这毕竟是皇太子的贴身之物,还是让黄骥满脸激动。
张宏接着说道:
“太子觉得黄翰林今日讲的不错,希望您能再接再厉。”
讲得不错?
黄骥的心情更加激动!皇太子认可我了!
刚刚和苏泽辩经失败的郁闷一扫而空!他甚至潜意识中忘记了,皇太子赐给他的就是个普通香包,赐给苏泽的是价值连城的冬珠。
其实黄骥并不知道,之所以朱翊钧赐给他香包,就是因为见到今天他跳出来和苏泽打擂台。
虽然黄骥输了,但是好歹也调动了经筵的气氛,满足了朱翊钧看热闹的需求。
若是没有黄骥,那经筵岂不是和日讲一样无聊了?
所以这一次朱翊钧也赐给黄骥礼物。
黄骥还以为是皇太子欣赏他的才能,他举着香包对着东宫方向跪拜,恨不得这会儿就以死报效太子。
——
苏泽并不在意东宫这些小儿科的明争暗斗,他回到家中,顺手让徐渭将冬珠加入到了聘礼名录中。
内江赵氏是大族,苏泽加的聘礼越多,赵家要准备的嫁妆就越多。
甚至为了不被人说是卖女儿,赵家还要准备比聘礼更多的嫁妆。
加上一颗不能变卖的御用冬珠,收回更多的嫁妆,爽赚!
这时候,随着涂泽民抵达登莱,朝廷在登莱开放港口的公文正式发布,系统也弹出了结算报告。
【《请开登莱通商疏》得到执行,涂泽民受命在登莱开放港口,与万国通商。】
【通商给大明带来了大量的白银,登莱铸币局铸造的银币开始流通。】
【货币流通给税制改革提供了基础,随后大明开始征银改粮的税制改革。】
【几十年后,流入中国的白银渠道全部断绝,出现了严重的通货紧缩。】
【大明财政最终还是崩溃。】
【大明国祚+10】
【大明国祚:95年】
增加了十年的国祚!
但是这次结算报告的最后,也说明如果只靠着进口白银,白银本位的货币政策还是太不稳定了。
历史上,在明末的时候,输入中国的三条白银贸易,倭国、西班牙、葡萄牙都被切断,明末出现了严重的通货紧缩,也是崇祯朝财政破产的重要外因。
只能说用白银作为货币,还是权宜之计。
究其原因,中国是一个贫银国,但是全世界的白银又太多了。
这种极度依赖外部输出的货币政策,实在是太不安全了。
最好的办法,还是以黄金为锚定物,发行纸质的信用货币。
但是大明的纸币信用,已经被宝钞给搞没了,别说是百姓了,就是行政机构的官僚,也不肯接受纸币。
苏泽叹了一口气,还是要从长计议,先用白银解决货币不足的问题,等日后商品经济继续发展,再进行信用货币的改革,慢慢和白银脱钩。
这也是目前苏泽能够想到,解决大明货币财政的办法了。
——
十一月三日,荆州。
申时行身心俱疲的坐在书桌后,正在给苏泽写着信。
回想起昨日在公堂上,勘辽正使洪朝选,和副使施笃臣的当面冲突,申时行就满心的忧虑。
申时行一行人是昨天才到荆州的,到了荆州以后,按理说应该要提审辽王,然后迅速将案情送到京师,给皇帝仲裁。
申时行一开始也是这么认为的。
可等到了荆州,洪朝选却没有提审辽王,而是召集整个勘辽使团开会。
这场会议上,洪朝选上来就定调子道:
“辽王乃是我大明宗亲,不可轻辱,应当先审讯其他人证,最后再审辽王。”
这句话说完,使团中的人精就听出来了,洪朝选是要对辽王轻拿轻放,不准备深入挖掘。
湖广地方上弹劾辽王的罪行,很多都是自诉,这种案子审讯起来很难固定证据,耗时长效果差,而且如果连人犯辽王都不让碰,案子根本没办法推进。
洪朝选这句话,其实就是摆明要偏袒辽王了。
洪朝选说完,副使施笃臣立刻就跳出来反对。
“辽王罪行,在荆州世人皆知,如果不提审辽王,如何勘明真相?”
“出发前,阁老曾经公议,‘还荆楚以公道,不姑息养奸患’,洪侍郎抵达荆州不审辽王,是要偏袒辽王吗?”
施笃臣这句话,算是彻底和洪朝选撕破脸了。
果不其然,洪朝选直接说道:
“辽王是宗亲,还没被判有罪,内阁就以奸患称之。疏不间亲,内阁这么做,到底是何居心?”
既然已经撕破脸,洪朝选干脆说道:
“怕是内阁中有人,处心积虑要除辽藩以报私仇!”
洪朝选说完就拂袖而去,气的施笃臣满脸铁青。
申时行将昨日发生的争执写在信上,接着又写起了今日的事情。
代王除藩的消息也已经随着使团传到了荆州,荆州的辽王藩宗室内部,也发生了变化。
一部分曾经控诉辽王的辽藩高级宗室,此时也不再多言。
他们也害怕辽王和代王一样,被朝廷找个理由除了整个辽藩,那他们就丧失了辽藩高级宗室的地位了。
作为高级宗室,他们的待遇是相当好的,吃不上饭的都是底层的宗室。
如果按照代藩的处理办法,按照级别授田,那就算是分到了田亩,也绝对过不上以往的奢靡生活。
这些宗藩高层也很清楚,他们的奢靡生活,也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依靠宗室特权和欺压其他低级宗室获得的。
控诉人纷纷撤诉,就连被辽王强暴的县主家人,也被拘禁在家中,不肯让她出来作证。
审案第一天,案件就陷入僵局。
而勘辽正使洪朝选却兴奋起来,连忙让这些人签字画押撤诉。
将一切写下来,申时行非常的焦虑。
从进入湖广以后,他就听说了不少辽王的不法行为。
其实不仅仅是辽王,整个辽藩都可以说是烂透了,荆州百姓都被辽王府折磨的欲仙欲死。
如果这一次被辽王逃过去,下一次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有这样的机会将辽藩革除。
申时行也明白了,为什么自己的师相张居正,如此执着于扳倒辽王。除了个人私仇外,也是出于荆州百姓的公愿,这辽王府实在是太不做人了!
申时行忧心忡忡的写完了信,让自己的亲随快马送往京师,送到苏泽的手上。
——
十一月十一日,国子监。
今天是休沐时间,但是苏泽却没有休息,而是抽空去了国子监,受了沈鲤的邀请,给国子监的贡监生讲了小课。
这些贡监生,都是沈鲤挑选出来的读书种子。
苏泽讲授的是自己科举的一些技巧,还现场拆解了自己乡试的八股文。
贡监都是没有考取举人功名的秀才,由苏泽这样一个二甲进士,又是东宫讲学兼任翰林的人给他们讲课,这些贡监生都听得十分认真。
和东宫讲学不一样,苏泽这次讲课是中规中矩,讲授的也是最基础的,甚至连考场调整心态的方法都讲了。
但是对于这些贫寒的读书人来说,这就是相当重要的经验教诲了。
等到苏泽讲课完毕,他还专门留下了答疑的时间,让贡监生们提问,众人都觉得获益匪浅。
等到学生们散去,国子监司业沈鲤对苏泽作揖道:
“多谢苏翰林为诸生解惑。”
苏泽看向沈鲤,他对于沈鲤这个国子监司业还是很有好感的。
沈鲤的家族算是当地望族,他一路上科举之路也算是顺利,官运也亨通。
这样的人生赢家,却还能和这些贫苦贡生共情,为他们的前途奔走。
苏泽也是被沈鲤说动,知道这些贡监生科举不易,牺牲自己的休沐时间来给他们讲课。
沈鲤说道:“苏兄,你那报馆还缺采风使吗?”
“那几个生员做了你报馆的贡监生,生活改善了不少,又有几个生员求到我这里,想要帮着《乐府新报》采风。”
《乐府新报》发行了几期后,已经在京师风靡起来。
这自然那是苏泽办报之初,就已经预料到的事情。
在这个娱乐匮乏的时代,报纸所带来的吸引力,怕是新媒体时代的人不能理解的。
但是苏泽穿越前就听过部里的老同事说过,在那个物资匮乏的时代,大家都是争抢着查阅有限的几份报纸的。
更不要说大明了,况且《乐府新报》是大明唯一的一份报纸。
也因为每次《乐府新报》送到衙门,都会引起官吏的争抢,好几个衙门都找上报馆,要求增订报纸。
除了报馆之外,各地的会馆也通过各种手段订报。
刚刚发行的时候,《乐府新报》的创刊号发行了五百份,除了各大衙门订阅的,还有苏泽半卖半送的。
等到上一期的时候,《乐府新报》的刊印量已经达到了一千份!市面上还出现了民间私刻盗版的版本。
苏泽给这些贡监生采风的报酬,就是几份多余的报纸,而如今这些报纸在京师供不应求,只要转卖就能轻松赚到一个月的生活费。
做了采风使的监生得了甜头,自然就求到了沈鲤这边。
苏泽微微一笑,他又说道:
“只是调查京师的物价,其实也是要不了这么多的采风使的。”
沈鲤脸上露出愁容,苏泽又说道:
“既然是采风使,他们可以给《乐府新报》投稿嘛。”
“投稿?”
苏泽点头说道:“我准备增设一个两个版面,将原本放在二版的专栏变成独立的版面,扩充‘市井之声’增加一个市井新闻的版块。”
因为《乐府新报》使用的纸张和墨都比较便宜,所以只能单面印刷,原本报纸是两张大纸,四个版面。
苏泽要增加两个版面,就是要增加一张报纸。
沈鲤问道:“所以苏兄的意思,这个市井新闻,就由采风使来撰写?”
苏泽点头说道:“这个版块不难,只要搜集一些市井的新闻,百姓的坊间议论就可以了,以‘新奇特’为主,无论多小的故事都可以。”
苏泽设想的就是前世的《故事会》,搞一些吸引眼球的市井奇闻,增加报纸的娱乐性。
沈鲤想了想,觉得这些贡监生做这个应该没有问题,于是准备替他们答应下来。
苏泽又说道:“这些稿子,就麻烦沈兄挑选校对了。”
沈鲤愣了一下,上次才帮着苏泽写了八股文,没想到苏泽竟然得寸进尺,又要让自己做免费劳动力。
沈鲤苦笑了一下,为了自己的学生,还是答应了下来。
随着版块的增加,只靠着报馆几个人,已经有些忙不过来了。
于是苏泽在报馆进行了改革,在每个版面都设一名编辑,负责整个版面的选稿排版校对工作。
苏泽也从报纸的杂事中脱身出来,专门负责新的第五版,也就是科普版面。
所以苏泽瞄上了沈鲤,让他担任二版‘市井之声’的编辑。
沈鲤被苏泽拉上了“贼船”,他又好奇的问道:“苏兄,你说增设两版,还有一版是什么?”
苏泽笑着说道:“苏某发现,《乐府新报》上刊登了不少海外的事情,却对我大明的山川地理没有介绍。”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江山如此多画,又怎么能不好好描绘一下?”
“所以第六版名为‘山川地理’,由苏某向各在京的会馆约稿,介绍各地的山川地理,风土人情。”
沈鲤喃喃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江山如此多画。好句!好句!”
苏泽这才想到,这句话是明代诗画家董其昌说的,如今董其昌估计才中乡试,自己竟然无意间做了文抄公。
看沈鲤这个样子,这句话很快就会传遍京师了。
算了,哪有穿越者不文抄的,苏泽很快心安理得。
就在这个时候,一名年轻人闯入了两人谈话的偏厅。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