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耽美堂

手机版

耽美堂 > 其他小说 > 最强合成旅 > 第387章 全军首创,“六中心制”!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387章 全军首创,“六中心制”!

    第三个连是“无人机连”。
    无人机是陈军要打造的“底牌”,从很久以前就开始做铺垫了。
    只不过现在“大江无人机”正在研发,还拿不出实际可用的产品,所以陈军并没有在预案中写出来。
    暂时将无人机连所需的无人机,以我军已经研发的大型无人机为主。
    当初合成营申请大型无人机,弄了很久都没人申请下来,现在扩编成为合成旅,想必应该有了足够的资格。
    让上面拨几架大型无人机下来,组个无人机连问题应该不大。
    等大江无人机的产品研发成功,到时候陈军就会对无人机连做调整,将小型无人机作为主力应用。
    大型无人机搭配小型无人机,那时候才是真正的降维打击。
    第四个连是“电子连”。
    同样是以原本的信息连为基础,将它原班原马放置到合成旅中,继续作用于电子对抗作战这方面。
    信息连在钢七营的时候,本就是属于超标的单位。
    到了旅这个级别,才正好适合它。
    所以信息连在转入合成旅过程中,它的改动是所有连队中最少的,基本上和原本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侦察连、特战连、无人机连、信息连加后勤连的组合。
    这就形成了“特战营”!
    ……
    前面五个营都是地面作战单位,最后的第六个自然是要补上天上的空缺,必须得整上一个“陆航营”。
    不仅得整,还得整到位。
    空中运输能力必须得足够强大,具备同时投放一个连的兵员是基础;
    战斗能力也同样不能落了下风,武装直升机起码得搞上两个连以上,能正面击溃一个装甲营也是基础。
    只有达到了这两个基本条件,陆航营才能在合成旅生存下去。
    否则就是个累赘,就是个摆设。
    六个战斗单位属性已经全部拉满,基本保障也能够自给自足。
    剩下的其他技术类后勤工作,同样也必须跟上脚步,才能让未来的重装合成旅,发挥出最大的战斗力。
    所以对惟一的后勤“作战支援营”,陈军必须将它打造成一个加强营。
    正因为是加强营,因此才是额外的+1。
    陈军设想的作战支援营预案,全营后勤人员加起来预计超过1500人。
    首先第一个肯定是专业的工兵连,专门负责排雷和布雷、开路、搭桥等等,一系列工兵相关的工作。
    第二个是防范与未然的防化连。
    在二战中就出现了大量的生化武器,现代战争中贫铀弹、脏弹和病毒武器等,也已经是屡见不鲜。
    可见未来的战争中,各种病毒、细菌和辐射类的武器,只会变得更加常见。
    作为以一旅灭一国为标准打造,完全能够独立作战的重装合成旅,防化连绝对是必不可少的配置。
    第三个是“警通连”。
    旅指挥所的警卫保护和通讯保障,还有下面各连队的通讯部署等,都需要有专门的人员来负责处理。
    警通连就是扮演这个角色,相当于是旅直属单位。
    警通连也要负责通讯相关工作,听起来好像工作和信息连有重迭,实际上完全是两个不同的领域。
    就好比赛车。
    一个赛的是摩托,一个赛的是f1。
    信息连负责的是技术操作,保护己方的通讯不受干扰,然后干扰拦截敌方通讯,同时还要负责监控领空等。
    而警通连我负责的通讯,主要是进行实地实物操作。
    架设旅指挥所的通讯设备器材,连接和下面各人队的通讯线路,把接到的通讯信息及时传给各负责部门等。
    说白了。
    警通连就是服务于旅指挥部,和旅指挥部完全绑死的兵种。
    第四个是“战需连”。
    这个连队的工作非常简单,但是他们的工作量却是非常庞大的,可以说是整个支援营中工作量最大的。
    因为他们虽然只负责两项工作,但这两项工作却是全旅的重中之重。
    这两项工作是燃油和弹药补给!
    作为全机械化的重装合成营,所使用的车辆基本都是重型装甲车辆,等于每一辆车都是油老虎。
    要想充分保障全旅所有车有油喝,所需要用到的人和车必然少不了。
    工作量多大,可想而知。
    剩下的弹药补给就更不用说了,重装部队名字中带了重装这两个字,可不仅仅说的是重型装甲为主。
    更重要的是代表这个部队,拥有着大量的重火力输出。
    而火力猛的另一面,就是弹药消耗猛。
    战需连要保障油料和弹药,注定了他们的工作量小不了,尤其到了强训或演习,那更是对他们的高压考验。
    一个个估计都得忙成陀螺。
    也就是因为这两项保障难度大,而目前我军还没有成型的重装合成旅,所有的数据现在都是空白的。
    所以究竟战需连要预备多少人,陈军现在根本拿不出具体数据。
    只能够暂时定为十二个班的加强连,剩下的具体等到合成旅人员到齐,到时候在训练中去慢慢探索。
    人少了就补,人多了就减。
    第五个连是“供应连”。
    一个旅除了油料和弹药之外,所需要的其他物资是很庞大的。
    包括但不限于战士们每天要吃的饭菜,米面油菜之类的领取采购工作,信息连之类技术部队的损耗补充。
    战斗中所需的各种作战物资,后勤各部门所需要的各种器械等等。
    这些杂七杂八的各种物资供应,不可能让下面的每个连队自己去采办,工作分散会加大工作量是常识。
    合成旅要用人的地方很多,必须压榨出每一分战斗力。
    精简高效是绝对的宗旨。
    所以最适合合成旅的模式,就是把他们全部集中起来,在后勤给他们安排一个连,统一来处理这些杂碎事项。
    将他们全部集中到一个连队,由同一个单位来负责管理所有事情。
    能够让管理更加的高效。
    这要是放在常规的师团中,那肯定是要搞个后勤处、装备处、军需处等等,一大堆的部门出来负责。
    现代化的合成旅高度集中化,不可能再拖个庞大累赘的旅部。
    所以这些部门全都要精简掉。
    将这些工作都集中到一个连队,然后由连长和下面的排长来负责,旅部只需要安排几个对应的参谋来管理,把所需物资暗区调度到连队即可。
    等于原本好几个部门处理的活,现在只需要几个参谋就能搞定。
    完成了瘦身不说。
    还能更加健康强壮。
    第六个连是“医疗保障连”。
    一个重装合成旅起码6000人以上,那么多人聚在一起,如果没有专业医疗单元,可是会出大事情的。
    初步预案定下的这六个连,组成唯一的作战支援营。
    装甲突击营、机步营、地炮营、反导防空营、特战营和陆航营,六个战斗营加上一个作战支援营。
    就是陈军精心设计的6+1营制。
    而要想能够高效的指挥这七个营,发挥出他们的最大战斗力,就需要一个“科学”的旅部指挥中枢。
    陈军的目标是打造数字化指挥所,用指挥系统来将所有部队连到一起,形成一个可视化的线上指挥平台。
    达到旅长不需要询问各连队的情况,通过指挥系统平台就能一目了然。
    尽管数字化指挥系统现在还没有,可是陈军相信只要上级肯拨经费,他一定能够把它给弄出来。
    并且是在合成旅形成战斗力前,将数字化指挥系统设计研发成功。
    数字化指挥系统是灵魂连接,能够让指挥更加的高效,然而在这个的基础之上,旅指挥所本身也得自身够硬。
    因此陈军针对“6+1营制”特性,专门设计了一套指挥架构。
    这套架构的核心,就是将旅指挥所的所有要做的事,进行综合归纳整理,最终整合为六大职能中心。
    并将这套他研发的指挥架构,正式命名为“六中心制”。
    六大职能中心分别为:
    作战指挥中心、情报融合中心、火力协调中心、电子对抗中心、后装保障中心和政治工作中心。
    六大职能中心分别由专人负责,搭配多名专业参谋组成的参谋组协助。
    作战指挥中心由旅长亲自负责,由作战参谋带领几名参谋作为辅助,配合旅长完成各种作战任务。
    核心职能主要有负责作战计划制定、战场态势研判、战术方案推演等。
    情报融合中心由参谋长来负责,情报参谋配合参谋长完成任务。
    主要的工作是深度分析战场情报,识别敌方意图和威胁,整合上级通报、侦查数据和电子对抗情报等。
    然后生成敌方编制、部署、战斗力在内的评估报告,预判敌方可能的反击等。
    说的简单点。
    就是把大量的数据归纳,整理成为可用的信息,然后把这些信息告诉旅长,由旅长来决定怎么作战。
    后装保障中心由副旅长负责,配上后勤参谋、装备参谋和工兵参谋等协助。
    后勤装备覆盖的工作面比较广,所需要负责的事情又多又细,搭配的参谋比其他几个中心都要多。
    专门让某个参谋负责某个板块,能够让工作更加的效率和明朗。
    副旅长就是最高的负责人,有关后勤的所有相关工作,都不需要向旅长通报,各参谋直接向他负责即可。
    政治工作中心就不用多说了,这可是我军的最大特色之一。
    自然是交给政委来负责。
    搭配心理参谋和民事参谋等人,协助郑伟足已完成所有的政治工作,确保全旅的政治工作健康发展。
    作战指挥、情报融合、后装保障和政治工作是四大板块。
    所以有高城军官负责。
    剩下的两大职能中心权重比略低,所以直接由专业参谋来直接负责。
    火力协调中心由火力参谋负责,搭配数名专业参谋组成参谋组。
    核心职能就是衔接全旅层面,所有的火力打击单元和作战需求,统筹地炮连、反导防空连和坦克火力等。
    根据需求制定火力支援计划,如炮火覆盖时机防空警戒范围等。
    简而言之就是七个字——
    “火力跟着战术走”!
    电子对抗中心电子对抗参谋负责,同样搭配署名专业参谋协助。
    核心职能是规划电子战行动,协调电子单元和作战通讯单元的协同,对防空领域进行电子监控。
    关键工作是制定电磁管控方案,确定干扰敌方指挥通信和雷达系统的时间和范围,同时保障己方电子设备不受干扰。
    六大职能中心撑起旅指挥所,分工合作涵盖到了每个兵种。
    搭配上后续研发的数字化指挥系统,足以做到只需要几十个人的团队,就能轻松指挥数千人的合成旅作战。
    相比于常规的传统部队,指挥部能压缩到三分之一,甚至是四分之一。
    指挥部的人员大幅度精简压缩,那么旅指挥所的部署就能够更加灵活,甚至是就此消除最大的弊端——
    指挥所是固定的,几乎没有机动性。
    一旦被敌人发现,或者遭受袭击,根本没有办法短时间内脱身。
    陈军规划的旅指挥所最后一招,那就是让旅指挥所也能够全机械化,在必要的时候也能够机动起来。
    具体方案是以现有的指挥车,针对性改造成机动“方舱指挥车”。
    常规部署可以在地面搭建营地,一旦指挥所位置暴露,预警可能遭受敌人打击,指挥所全员立马上车跑路。
    以精简后的合成旅指挥所人数,三辆方舱指挥车就足矣支撑起来。
    并且为了方舱指挥车能更安全,陈军还在预案中明确的提出要求,必须要对方舱指挥车做“特种强化”。
    让它不仅具备抗强电磁干扰的能力,还要具备一定的伪装能力,甚至机动性和越野性也得拉满。
    争取做到在常规的环境下,敌方部队具备战斗力的情况下。
    存活率达到99%以上。
    等于就是拒绝任何程度的“斩首行动”,让旅指挥所拥有顽强的生命力,能有最好的环境来指挥作战。
    同理。
    只有确保了旅指挥所绝对安全,下面的部队才能够更加放开手的去战,等于也是在提升合成旅的战斗力。(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