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耽美堂

手机版

耽美堂 > 都市小说 > 1988从蔬菜大棚开始 > 第307章 新的开始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307章 新的开始

    第307章 新的开始
    晚上九点,筒子楼里的灯光星星点点,大多已经熄灭。
    陈淑萍轻手轻脚地收拾完客厅的家务,看著躺在客厅角落床上熟睡的儿子和母亲,疲惫的脸上露出一抹笑。她掖了掖儿子盖在身上的薄单,这才转身朝臥室走去。
    臥室的门虚掩著,陈淑萍刚推开门,就看到丈夫背对著门口坐在梳妆檯旁。
    她心里纳闷,往常这个点李振国要么躺在床上,要么就在灯下看报纸,今天怎么坐在梳妆檯那儿?
    她走近几步,定睛一瞧,瞬间嚇了一跳李振国手里正拿著一沓子钞票,手指翻飞,认真地数著。
    “妈呀,振国,你哪来这么些钱!?”陈淑萍的声音里满是惊讶,下意识地压低了音量,生怕吵醒外面的老人和孩子。
    李振国缓缓转过身,脸上带著抑制不住的笑意,扬了扬手里的钱:“我能哪来的钱,发的工资唄。五月份上了半个月,再加上六、七、八这三个月的,总共是一千一百多,差一点不到一千二。”
    陈淑萍的嘴巴一下子张得老大,眼睛瞪著那沓钱,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你不会数错了吧?咋这么多?”
    “你自己数一遍就知道了。”李振国把手里的钱递了过去,语气里满是篤定。
    陈淑萍赶紧接过钱,指尖触到钞票粗糙的质感,心里一阵激动。她一张一张仔细地数著,一遍又一遍,生怕数错一个数。
    最后,她停下动作,脸上满是惊喜:“总共是1165元!妈呀,老二咋给你发这么多钱?这都能顶你以前在京城罐头厂年的工资了!”
    李振国往椅背上靠了靠,舒了口气:“我在这儿一个月基本工资是一百五,奖金加上各种补贴能有两百左右,一个月差不多能拿到三百五十块钱。都是自家人,老二还能亏了我这个二叔?”
    他顿了顿,眼神里多了几分期待,继续说道:“老二还说了,现在咱们做的是外贸单子,罐头盈利不算高。等以后咱们自己的销路打开了,我的奖金还能更高,到时候咱们家的日子就能更宽裕了。”
    陈淑萍一屁股坐在床边,手里紧紧攥著那沓钱,脸上的笑意藏都藏不住:“这三四个月的辛苦总算是没白费,我这也踏实了。”
    自打李振国辞了京城罐头厂的工作,跑到万安镇罐头厂当生產主管,她的心就一直悬在半空。
    一边担心万安镇罐头厂的生意不好做,一边又怕京城罐头厂那边回不去,到时候两头落空,一家人的生计都成问题。
    现在看到这么多工资,她悬著的心总算落了地。
    “这九月份都过去一大半了,你们厂现在还生產啥呢?”陈淑萍放下钱,关切地问道,想多了解了解丈夫厂里的情况。
    李振国坐直身子:“我们现在主要是生產黄桃罐头。”
    “之前不是主要生產番茄罐头吗?咋又不生產了?”陈淑萍疑惑地反问,她记得之前李振国跟她说过,厂里重点做番茄罐头出口。
    “也不是不生產了,番茄罐头主要是为了出口到苏联,不过国人不爱吃这玩意,太酸了。我们现在有一定的出口库存就行了,要是生產太多,卖不出去堆在仓库里,也是浪费。”李振国耐心解释著,“黄桃罐头就不一样了,虽然利润比番茄罐头稍低一些,但既能出口到苏联,也能在国內销售。
    我们打算用黄桃罐头打开国內知名度,要是能在国內市场上占住一席之地,好滋味罐头公司就能彻底站稳脚了。
    以后就算外贸生意有啥变动,好滋味公司也能靠国內的生意撑下去。”
    陈淑萍微微蹙起眉头,语气里带著几分担忧:“话是这么说,可你在京城罐头厂的时候,那么大的厂子,销量都开始下降了。一个地方小厂想扩展销路,哪有那么容易啊?我总觉得心里没底。”
    李振国却不像她那么担心,反而笑了笑:“大厂有大厂的资源,小厂也有小厂的优势。老话说船小好调头』,现在市场变化这么快,小厂灵活,能及时跟著市场调整,未必就没有机会。”
    更新不易,记得分享101看书网
    陈淑萍有些诧异地看著丈夫,眼神里满是惊讶。她没想到丈夫能说出这么有见地的话,跟以前那个只知道埋头干活的工人完全不一样了。
    李振国被她看得有些不自在,下意识地摸了摸脸:“我脸上有东西?咋这么看著我?”'
    陈淑萍忍不住笑了:“没有,就是觉得你跟以前不一样了,这话可不像你能说出来的。”
    李振国也笑了,带著几分不好意思:“以前在京城罐头厂就是个普通工人,每天接触的不是机器就是干活的伙计,哪会想这些。
    现在不一样了,在万安镇罐头厂当生產主管,要考虑的事情多了,生產质量、生產安全,还有產品的销路,一样都不能马虎。
    我跟谢厂长没事的时候就经常坐在一起聊这些,时间长了,也就懂点门道了。”
    陈淑萍点了点头,又想起一个问题:“黄桃罐头也快过季了吧?等黄桃採摘完,你们厂又该生產啥了?”
    “老二还种了一批醃渍小黄瓜,马上就能採收了,正好能接上趟。那批醃渍小黄瓜加上之前库存的番茄罐头,刚好能凑够剩下出口到苏联的一百吨外贸订单。“李振国条理清晰地说著,“等醃渍黄瓜採摘完,差不多就到十月中下旬了,到时候我们会生產米粥罐头。”
    “米粥罐头?”陈淑萍一听,眉头皱得更紧了,“我记得你在京城罐头厂的时候,厂里也生產过米粥罐头,结果销量差得不行,最后都当成员工福利下发了。
    那一年我可吃够了,天天喝那没滋没味的米粥,现在想起来都觉得腻。现在新厂又生產米粥罐头,这不是赔钱货嘛!“
    李振国赶紧摆手:“那不一样!以前京城罐头厂的米粥不注重口味,放的食材少得可怜,除了大米就是水,味道能好才怪。
    我们新研发的米粥,一共放了八种食材,有点像腊八粥,有大枣、红豆、桂圆、莲子、百合、生——食材丰富得很,味道肯定不一样。”
    陈淑萍听到这儿,突然一拍巴掌,像是想起了什么:“我记起来了!辉京前阵子跟我提过,说大嫂整天在家熬八宝粥,食材特別丰盛,刚开始喝的时候觉得特別好喝,结果大嫂天天做,他都喝腻了。
    这大半个月没喝,前两天又嚷嚷著要喝八宝粥,前儿个妈给他熬了一回,他还说不好喝,为这事我还揍了他一顿呢!”
    “没错,咱们这八宝粥罐头的方子,就是大嫂研发的。”李振国笑著说,“开始她就是在家熬给家里喝,后来家人喝腻了,她又拿到四季青公司的食堂熬,让厂里的工人提意见,综合大家的口味改了好几回,味道是越来越好了,以后做成罐头肯定受欢迎。”
    陈淑萍话锋一转,想起了姐姐家的事:“对了,老二最近忙啥呢?昨儿个我姐过来串门,还说他有日子没找过婷婷了。”
    李振国说道:“他要忙的可太多了。四季青公司一直在扩规模,合作的种植户加起来有几百亩。
    好滋味罐头厂这边的事,他也得操心,生產线、產品质量都得盯著。
    而且他最近又要开餐厅分店,对了,他还打算开一家五百平米的大超市呢!”
    “超市?那是啥?”陈淑萍头一回听说这个词。
    “就是卖东西的地方,跟供销社、商场有点像,但客人能自己挑想要的,更方便。听说外国人买东西都去超市。他手底下这么多產业,能不忙吗?”李振国解释道。
    陈淑萍有些担忧:“老二又是开新餐厅,又是办超市的,摊子是不是铺得太大了?他就不怕赔钱吗?万哪个生意做砸了,那损失可就大了。”
    李振国却一点都不担心,笑著说:“放心吧,老二心里有谱,他做啥事都想得周全,不会瞎折腾的。
    新开的餐厅和超市的底商都是他自己买的,就算到时候买卖没干成,底商还在那儿,租出去收租金,也是一笔稳定的收入,亏不了。“
    “妈呀,老二又买底商了?了多少钱啊?”陈淑萍的声音陡然拔高,又赶紧压低,生怕吵醒外面的人。
    李振国伸出两根指,神秘地笑了笑:“你猜?”
    陈淑萍试探著问:“两万?”
    李振国摇了摇头。
    陈淑萍心里一惊,又猜:“难道是——二十万?”
    李振国点了点头,陈淑萍惊讶得合不拢嘴:“这么多钱!这得挣多少年才能挣回来啊!”
    “你以为呢,那俩底商一个在亚运村,一个在西单,都是京城最繁华的地方,五百多平米的大底商,能便宜得了吗?”李振国语气中带著几分自豪:
    “老二有眼光,是託了朋友的关係才买到,一般人想买,也买不著。”
    陈淑萍嘆了口气:“你说我姐也是瞎操心,老二去找婷婷,她担心俩孩子整天腻在一起出事;现在老二忙得没功夫去找婷婷,她又惦记著,生怕俩孩子感情淡了。”
    “年轻人有自己的想法,也有自己的事要忙。”李振国说道,“婷婷忙著上学,老二忙著事业,俩人又不住在一起,见面少点也正常。
    你回头劝劝你姐,別管那么宽,让孩子们自己相处,他们心里有数。”
    “我才不稀罕说她呢。”陈淑萍撇了撇嘴,又想起了什么,“回头让我妈说说她,她最听我妈的话,我妈说一句,比我说十句都管用。“
    说完,她低头看著手里的钱,脸上又露出了笑容,“要是罐头厂真能像你说的这么好,干到年底,咱今年能存不少钱哩。”
    李振国看著妻子开心的样子,心里也暖洋洋的,他握住陈淑萍的手,信心十足地说:“媳妇,放心吧,好日子还在后面呢!
    等咱们攒够了钱,就从这筒子楼里搬出去,买个大一点的房子,让你和妈、孩子都住得舒服点!”
    小胖子越来越大,一家四口住个一居室,却是有些不方便了。
    下午,亚运村北辰路20號的底商里,处处是忙碌却有序的装修景象。
    地面的米白色墙砖已铺了大半,阳光透过窗外临时搭建的施工架,在砖面上投下细碎的光斑。
    陈永发穿著沾了些许白灰的工装,正站在东侧墙面旁指挥工人干活,他时不时抬手抹一把额角的汗,声音洪亮:“把那边的瓷砖保护膜贴上,对对,黏整齐了,別弄的歪七扭八。”
    东南角用轻质木板隔出了一间办公室和一个货仓,这两个区域暂未贴瓷砖,墙面只做了基础找平,露出浅灰色的水泥底色,角落里堆著几卷电线和未拆封的涂料桶,显然还未完工。
    小办公室里简单摆著一张掉了点漆的木桌,四把塑料椅靠墙放著,桌角立著一个军绿色的暖壶,旁边的铁皮柜上还贴著一张泛黄的报纸,用来遮挡柜面的划痕。
    李哲坐在办公室的木桌旁,面前放著一沓子单据,都是最近几天装修的用料和价格报表,每一笔费用都记录的很清楚。
    “咚咚——”外面传来敲门声。
    “请进。”李哲抬头,看见一个穿著藏蓝色中山装的男人站在门口,头髮梳得一丝不苟,手里拎著个黑色的人造革包,神態有些拘谨。
    “李总您好,我是秦大伟,来面试的。”
    李哲起身做了个请坐的手势,指了指对面的椅子:“秦主任请坐,超市刚装修,到处都是灰,您多包涵。”
    秦大伟坐下时把包放在腿上,右手轻轻搭在包上,腰杆挺得笔直:“李总,我已经办理停薪留职了,主任』那称呼可不敢再用,您叫我老秦或者秦师傅都。”
    他今年35岁,眼角已经有了淡淡的细纹,说话时语速不快,每一句都透著谨慎。
    李哲拿起桌上的搪瓷茶壶,给秦大伟倒了杯热水,白色的水汽裊裊升起,在杯口打了个转儿才散开:“秦师傅,喝茶。”
    “谢谢李总。”秦大伟双手接过茶杯,轻轻抿了一口,目光不自觉地扫过办公室的陈设,又很快落回李哲脸上。
    李哲也给自己倒了杯茶:“秦师傅,您的资料我看过了,在供销社待了十多年,还去港岛学习过超市管理,履歷確实很丰富。我们这超市是刚起步,正需要您这样有经验的人,所以今天想跟您好好聊聊。”
    “能被李总看重,是我的荣幸。”秦大伟坐得更端正了些,“您有什么想知道的,儘管开口问。”
    李哲点点头,直奔主题:“您之前任职的供销社,面积有多大?日常在岗的员工有多少人?各自的分工是怎样的?”
    秦大伟几乎没有停顿,显然对这些情况烂熟於心:“我们那供销社有800多平米,算上我一共三十多人。主任、副主任、会计、出纳各一个,销售员20个,分在食品、日用品、农资三个区域;
    收银员5人,轮班值守收款台;仓库管理员3人,负责货物盘点和出入库登记;採购人员2人,专门对接国营批发站:剩下的4人是后勤,负责打扫卫生、维修设备这些杂事。”
    李哲接著问,“如果让您来管咱们这个500平米的超市,您觉得需要多少员?”
    秦大伟早就在心里盘算过这个问题,他放下茶杯,语气篤定:“这个要看咱们超市的定位。
    以我目前的了解,咱们超市定位中高端,得靠服务留客,不能太精简人手。
    我建议:经理、副经理、会计、出纳各一人;收银员四到五个,避免高峰排队;仓库管理员两个;採购专员一个,专门对接货源;后勤四人。
    再配几个导购员,帮客人找商品、介绍活动。这样人手宽裕,服务能跟上。”
    李哲听完点点头:“您说的跟我想的一样,咱们不缺那点人工成本,缺的是能让客户满意的服务。”
    秦大伟鬆了口气,手指无意识地摩著包带:“李总,我也有个问题想请教您。现在市面上大多是供销社、百货商店,超市这模式虽然新颖,能吸引不少人来尝鲜,但要想留住客户,还得靠商品和价格。
    我想知道,咱们超市的优势在哪儿?是有別人没有的商品,还是价格能更便宜?”
    这个问题李哲早就想过,他笑了笑:“您问得很实在。论货源渠道,咱们跟供销社比没太大优势。但要说独有的商品,还真有一样反季节蔬菜。“
    他顿了顿,看著秦大伟诧异的眼神,继续说道:“我在廊坊大营村种了几百亩半地下式蔬菜大棚,哪怕冬天零下十几度,也能种出黄瓜、西红柿、青椒这些蔬菜。到时候超市里能隨时供应新鲜蔬菜,这算不算个优势?”
    秦大伟眼睛一亮,身体不自觉地往前凑了凑:“李总,您说的是真的?那可太有优势了!冬天能吃到新鲜蔬菜,能吸引不少客来逛。这绝对是个引流的好办法!”
    李哲话锋一转,“引流是肯定的,但反季节蔬菜的利润不会太高,甚至可能不赚钱。
    超市要考虑的是,如果留下这批来买反季节蔬菜的客户,让客户在超市购买更多的商品,这样才能盈利。”
    秦大伟明白,这是李哲在考验他的能力。
    他在供销社待了十多年,对货源和销售门道很熟悉,当下整理了下思路:“李总,我在供销社的时候,除了按计划从国营批发站进货,这几年也试著找过其他渠道。
    比如直接跟厂家合作,像咱们常卖的洗衣粉、肥皂、饼乾这些,直接找厂家拿货,价格能比从批发站拿便宜不少,还能保证货源稳定。,他喝了口茶润了润嗓子:“还有省级、市级的经销商,他们手里代理著不少品牌,种类比厂家全,要是咱们需要的货量不大,找经销商更方便。
    另外各地还有批发市场,国营、集体、个体的摊位都有,新鲜水果、肉类、日用品都能买到,价格也灵活。
    最近几年还兴起了物资交流会,每年春天、秋天都有,能跟全国各地的供货商谈合作,签订长期合同,这样货源就更有保障了。”
    李哲听得很认真,他知道超市目前最缺的就是货源渠道,秦大伟有这方面的经验和人脉,正是他需要的人才:“您说的这些渠道都很实用,咱们超市开业前,正需要把货源这块理顺。”
    两人又聊起了超市开业前的准备工作。从货品的种类,品牌、价格;员工的招聘、培训、管理,一直聊到了开业前的宣传和活动.
    夕阳西下,外面的装修声渐渐小了,工人开始收拾工具准备下班。
    李哲合上笔记本,看著秦大伟:“秦师傅,您的经验和想法都很符合我们超市的需求,我觉得您就是我们要找的人。不知道您什么时候能来上班?”
    秦大伟没想到这么快就能定下来,激动得手心都有些出汗:“李总,我明天就能来!”
    秦大伟从供销社离职后,不敢告诉媳妇,每天都按时出门,又知道去哪,整天像个无头苍蝇一样乱撞,现在能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他的心里顿时踏实了下来。
    “那太好了。”李哲站起身,伸出手,“我聘请您担任超市的代理经理,等开业后要是做得好,再正式任命。”
    秦大伟连忙站起来,双手紧紧握住李哲的手:“李总!谢谢您给我这个机会!我一定好好干,不辜负您的信任!”
    他的声音有些哽咽,这些天假装上班的焦虑和不安,在这一刻终於烟消云散。
    两人又聊了几句近期的安排,秦大伟才起身告辞。
    走出底商时,他拎著包的手都轻快了不少,脚步也比来时稳了许多。
    夕阳的余暉洒在北辰路上,远处传来自行车的铃鐺声,秦大伟抬头看了看天,晚霞染红了半边天,他深吸了一口气,心里满是期待明天,就是新的开始了。
    >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