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案子
日上三竿。稀薄的晨雾被驱散,高悬於穹顶之上的烈阳將暖意挥洒至紫禁城的每一寸角落,而城中街头巷尾也正如这大好的天气,重新恢復了往日的热闹景象。
儘管时值正午,但城中的茶楼酒肆们依旧人满为患,青筋暴露的说书先生们唾沫横飞,仿佛亲临现场一般,將杭州府的“乱象“描绘的活灵活现。
而在诸多义愤填膺的行商百姓之中,还穿梭著不少尚未被官场“腐蚀“的书生士子,在提及那些利慾薰心的“前辈们“的时候,也是一副咬牙切齿的模样。
南京城终究是首善之地,隨著燕王朱棣归京,其在杭州府的所作所为也被越来越多的百姓们所知晓,一些手眼通天的“大人物“更是通过特殊的渠道,了解到诸多不为人知的秘辛。
事情的起因,还要追溯至前些时日南京城中“风起云涌“,街头巷尾莫名其妙便出现了杭州富绅豪商偷税漏税的消息,隨即一向对商贾並不看重的的当今天子便钦点了一位“税课司大使“,赶赴杭州府查案。
隨行人员,除了有燕王朱棣,还有潁国公傅友德这等开国元勛。
等到“税课司大使“一行人到了杭州府之后,一系列令人匪夷所思的“变故“便逐一涌现,先是当地富绅豪商们不约而同的向官府缴纳赋税,导致城中的蚕丝和桑布价格持续走低。
许是受到市场萎靡的影响,杭州府的粮价又开始莫名其妙的飆升,最后还影响到了茶叶,食盐等同样涉及到民生根本的商品,並最终导致了城中百姓们压抑许久的怒火被彻底点燃,开始围困城中各个署衙,希望藉此向朝廷施压。
与此同时,原本驻扎在杭州府外,用以维繫地方上治安的卫所官兵们也以“加餉“为由捲入了这场“混乱“,並围困燕王所下榻的驛馆,摆出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態势。
不过好在紫禁城中的天子有先见之明,提前派兵遣將,让开国公常升领著数千虎賁乘船一路南下,成功解决了杭州府愈演愈烈的骚乱,並將隱匿於幕后的乱臣贼子和富绅豪商们尽数缉拿归案。
紧隨其后的,便是在杭州府家喻户晓的“净慈寺“,往日里慈眉善目,道貌岸然的得道高僧们居然各个都是坐拥大量田產地契的“大地主“。
光是一个“净慈寺“,便隱匿了整个杭州府两成以上的耕地。
待到知晓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之后,民间受了舆论引导,暗中腹誹天子“无中生事“的人均是悻悻的闭上了嘴巴,转而开始骂骂咧咧。
“我早就说过了,杭州府那地方自古以来便是江南重镇,其每年所缴纳的赋税相比较前宋和前元的时候,可少上太多了。“
“那些个富绅豪商们当真是胆大包天,不仅敢垄断操控商品价格,甚至还敢关门闭市囤货居奇,鼓动不明真相的百姓骚乱。“
“烂到根子了,烂到根子里了。“
“一味追求功名利禄的文官倒也罢了,怎么连那浙江都司都被城中的商人们所收买?我听说那浙江都司,当年可是行伍出身,替陛下挡过刀吶。“
“说那些有啥用,人都死了。“
“哎,到此为止吧,可千万別再像前些年那样大型牢狱了。“
类似的对话,发生在南京城的街头巷尾,一道道殷切惶然的目光也隨之投向紫禁城的方向。
...
...
已是九月初秋,哪怕內侍宫娥们认真打扫,但狭长幽静的宫道上总是能够出现几片票黄的落叶,叫人感受到隱匿於徐徐微风之下的萧瑟之感。
而这种萧瑟凛冽的气氛,也隨风飘向了乾清宫,惹得宫內宫外的宫娥內侍们均是战战兢兢,纵然偶尔有人路过,也是刻意放缓脚步,以免引起朱元璋的不满。
人满为患的乾清宫暖阁中,一大早便奉旨覲见的官员们满脸凝重,却不敢贸然说话,耳畔旁只迴荡著朱元璋翻阅奏本发出的声音。
而在朱元璋的对面,按照官位品秩依次坐立著翰林学士刘三吾,吏部尚书詹徽,刑部尚书杨靖,大理寺卿周志清,锦衣卫指挥使蒋瓛等官员,儼然一副三法司会审的架势。
所谓“三法司会审“,便是指由刑部,督查院,大理寺三个衙门共同审理的案件,其源头可追溯至两汉时期,並在隋朝形成定製。
因为不满朝中的御史言官们隨意把控“舆论“,朱元璋刻意无视了督查院,转而让同样肩负查案之责的锦衣卫替代其位置。
为此,锦衣卫指挥使蒋瓛虽然在竭力控制著自己的情绪,但眉眼间仍是涌动著溢於言表的兴奋和激动,自己可是將那杭州府的寺庙查了个“底朝天“!
“砰!“
半晌,奏本被朱元璋猛然摔落於桌案之上,令得暖阁中的官员们心中尽皆咯噔一声,脸上露出惶恐之色,朝著案牘后的朱元璋叩首行礼,口中高呼:“陛下息怒。“
没有在意耳畔旁的呼喝声,朱元璋脸色冰冷的咆哮道:“尔等都看见了,整个杭州府的佛教寺庙已然完全沦为了那些乱臣贼子的藏污纳垢之地,朝中可有官员涉事其中!“刚刚那封奏本上的內容,实在是让他触目惊心。
“回稟陛下,“舔了舔有些乾涩的嘴唇,强压住心中的激动和兴奋,锦衣卫指挥使蒋瓛在身旁几位官员复杂的眼神中膝行颁布,神色恭敬的拱手道:“臣在杭州多日,以城中各家豪绅富商来往的书信为证,辅以掛靠在净慈寺的田產地契..“
说到这里,锦衣卫指挥使蒋瓛的声音猛然一顿,若有所思的扭头看向身旁眾臣之后,方才拱手扬声道:“均未发现朝中官员涉事其中,这一切的根源便是那浙江布政使陈立。“
呼。
吞咽口水的声音中,不知是谁如释重负的长舒了一口气,望向蒋瓛的眼神也是缓和了许多,这群无孔不入的锦衣卫们终於办了一回“人事“。
儘管时隔多年,但那胡惟庸案以及李善长案所弥留的阴影,依旧刻在他们的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