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陛下莫不是收了俺答的好处???
第75章 陛下莫不是收了俺答的好处???乾清宫內。
朱翊钧写著一封信。
这是对海瑞写的信。
他要给海瑞叮嘱点事情。
这一次海瑞並没有得到什么官职。
但是朱翊钧却给了海瑞一个钦差的名头,还有很多差遣。
明代官衔只是待遇,权力大小还得看领到的差遣。
如內阁大臣,其权力所在不在於內阁大臣,而在於大学士和预机务。
尤其是预机务,这才是內阁大臣的重要权力来源。
朱翊钧给海瑞的差遣有二。
一个是督办两淮盐场,
一个则是巡视整个江南,探查江南耕地种植情况。
朱翊钧给海瑞嘱咐的就是第二件事情。
他对海瑞说明自己为什么要让他领这份差事,这份差事的目的是怎么样的。
“必须要確保耕地在可控范围。”
这就是朱翊钧的目的。
和后世电视剧里大明王朝不同,真实的大明对农民其实很难处理,没有什么好办法。
什么改稻为桑。
那就不是大明一纸行政命令可以办到的。
老百姓乐意种什么就种什么,大明朝廷还真的能管得了吗?
要知道,大明的地方官有一个重要的政绩指標,那就是劝耕。
这里说的劝耕是说劝老百姓种植抗旱抗灾的冬小麦,这样如果遇到天灾,可以保证粮食下限,对百姓有好处。
但是也有不好的地方,那就是如果没有天灾,老百姓就亏大了。
对於大明而言,百姓少点收入没什么,大明不介意少点税收,毕竟一旦真出了事情,
那財政消耗更大。
但是对於百姓则不然,少点收入,就会少很多消费品。
甚至自己可能要饿肚子。
这对老百姓而言是不能接受的。
因此劝耕就成为了一个重要政绩。
各地官员一直想办法劝耕,也不没见哪年,老百姓都种植冬小麦了。
对於种植什么,不是大明一纸行政命令就可以做到的。
也是因此,朱翊钧非常担忧,
后世总是提到明末总是说什么官员贪污,什么大明朝廷不当人诸如此类的话。
但是看过史料的朱翊钧並不认为崇禎年间的贪污情况比大明其他时候更严重。
相反,朱翊钧在后世的时候就注意到了一件事情,在他学习歷史的时候,教科书在大明开国的时候,说的是:“苏湖熟,天下足。”
而到了清朝,教科书就变成为了:“湖广熟,天下足。”
千万不要小看这两个字的变化。
这意味著明清两代的经济结构完全不同了。
那么这和明末有什么关係呢?
很简单,经济结构不可能像是程序一样,到了清朝,就自动转变了。
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清朝之所以有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很显然,明末就已经出现了。
而明末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万历朝可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开端啊!
“前世很多人都去关注西方在万历年间从江南运输了多少瓷器,茶叶,大明又获得了多少黄金,白银,但是却没有多少人想过,这样的资本流通,会导致江南地区的经济结构產生变化。”
“假如种植茶叶可以获得大量黄金和白银,那么江南地区还有谁肯去种粮食呢?”
“如此看来,资本主义的兴起,的確加速了大明的灭亡。”
朱翊钧非常明白,那就是隨著大明的人口增多,粮食问题只会越来越严重。
在这种情况下,受到了西方黄金、白银的衝击,改稻为桑,再被天灾席捲,也难怪明末粮食会如此珍贵。
朱翊钧就是让海瑞搞清楚江南地区的粮食种植情况。
他相信海瑞会如实上报。
朱翊钧刚写完信件,宦官便来报,方逢时请求覲见。
“这一天,可真够忙的。”
朱翊钧感慨,但是並没有抱怨。
等到方逢时来,朱翊钧让宦官给他搬了凳子。
“陛下,臣有事启奏。”
“讲。”
朱翊钧頜首,他知道方逢时来是有事情,总理夷务衙门的事情就没有小事。
“臣在衙门之中看到有陛下手书,上面言开互市。”
方逢时试探道。
“原来是这件事情。”
朱翊钧恍然,便承认了这件事情。
“不错,是朕的意思,自大明与俺答封贡,战马价格日益下跌,且边镇马市越发繁荣,从原本的几千匹到了现在每年数万匹。”
“朕便有意扩大互市规模。”
方逢时原本心已经沉落到了谷底,但听到皇帝后面的话,他还是抱著侥倖心理。
“既然如此,那手书中所写的售卖火器於蒙古和女真,可是他人主意?”
方逢时话音刚落,朱翊钧还没有什么反应,周围的官宦的身形便是一紧,大家纷纷精神起来。
这个时候可不能放鬆,一个闹不好,自己可能就要大祸临头,给人背锅了。
“怎么?这有什么不妥吗?”
朱翊钧没有正面回答,而是故意问道。
“陛下,我朝售卖铁锅尚且要限制数额,何况火器?”
方逢时有那么一刻觉得这乾清宫的皇帝怕不是被蒙古人附身了不然怎么会突然变得这么离谱。
“老方,这火器虽也是钢铁,但是售卖价格只会数倍於锅,如何能拿来相提並论?”
朱翊钧打著马虎眼,铁锅可不是什么便宜货,尤其是在边镇贸易中。
铁锅对於蒙古人的吸引力可比什么瓷器,茶叶贵重得多。
因为铁锅实在太万能了。
这玩意儿轻便,背在后背可以保护自己。
又可以隨时隨地做饭,骑著马带著铁锅和弓箭,蒙古人想去哪里就去哪里。
这对於蒙古人而言就是神器。
因此蒙古人每次入寇,抢掠大明百姓的时候,其家中的铁锅都是首选的战利品。
明军每次救援都能看到一群蒙古人背著铁锅逃跑。
除此之外,铁锅本身也是重要的材料,一旦有需求,蒙古人就可以將其炼化,打造兵器。
因此马市之中,铁锅属於战略武器。
但这种战略武器和火相比就是另一回事了。
至少方逢时认为,火器绝不能出售於蒙古。
“陛下,可是前些日子俺答回巢穴,他给你传了什么信?”
方逢时琢磨了一下,开始委婉起来。
“传信给我?他能传什么信?”
朱翊钧觉得莫名其妙,俺答一个快要死的人,和他传什么信,早点安排好自己的后代才是正事。
只见,方逢时犹犹豫豫之下,说了一个让朱翊钧目瞪口呆的话。
“就是,他是不是许了陛下什么好处。”
“放肆!你当这里是什么地方?”
孙德秀大声呵斥。
这种情况他可不能由看这斯胡说八道。
一旦传出去,成何体统?
而且真要传出去,再联想到皇帝售卖火的事情,搞不好还真的有人信。
朱翊钧被方逢时这话说得不知所措。
“五十万还在追我。”
“当了皇帝,也能收蒙古人的五十万吗?”
朱翊钧看了看方逢时,只见方逢时一脸严肃,他搞不好真这么觉得。
没办法,俺答汗这人是有前科的。
入寇大明都敢和仇弯做交易,谈价钱,最离谱的是,他居然还信守承诺。
万一,俺答汗凭藉著自己的信用,真就和皇帝商谈,许诺皇帝好处,这种事情也不是不可能。
他倒不是认为皇帝为了钱就把大明给卖了,而是怕皇帝信了俺答汗的一些鬼话,以为自己和他的交易是占便宜的,实际上是吃大亏的。
这种跨国贸易很少有亏的,因为交易的商品往往都具有稀缺性,对双方都很有吸引力,因此不存在真正的吃亏,只存在赚多或者赚少。
方逢时担心皇帝太年轻,被俺答汗忽悠,只赚了一点钱,就让蒙古得了大好处。
“老方你放心吧,我没有和俺答交流过,这事是我一人的决定。”
朱翊钧决定不绕弯子了,在这么下去,谁知道方逢时还能说出什么惊天动地的话来?
“为何如此?陛下如此,九边將士如何想?”
方逢时特別不理解,如果是这样,那么皇帝的目的只有赚钱了。
大明缺钱到了这个地步了吗?需要出卖利器给蒙古人,眼睁睁看著蒙古人对大明造成伤害吗?
“大致有三个缘故。”
朱翊钧並不著急,对於方逢时的担忧他也有腹稿,“至於边镇,那就给边镇分润一二,这样將士们有了赏钱,自然不会有太多怨言,况且,只卖鸟,药石过大的火不会卖给蒙古人。”
“可就算如此,那也....
方逢时见到皇帝如此不以为然,更加著急。
鸟也不行啊,就算大明士兵,有些还在用火门枪呢,还有用单管火箭的,这对大明土兵有威胁。
“老方,你別急嘛,我先说说我的缘故,我以为售卖火於蒙古人,其军力能短暂加强,若一二十年过后,其军必然大不如从前。”
朱翊钧先是说出了自己的第一个理由,火可以让蒙古人战力下降。
“怎么可能?火一旦售卖,蒙古孩童皆可持火入寇。”
方逢时觉得皇帝这话纯粹胡扯,火比弓箭强的一大优势就是训练成本。
除此之外就是使用成本。
弓箭对人的姿势要求是很高的,这些都需要长时间练习,就算人掌握了射箭的要诀,
但也存在著力气不够的问题。
火可不是这样,只要会操作,瞄准之后,就能射出弹丸,击杀敌人。
这就使得大量的蒙古少年具备战斗力,蒙古保守起见,可以多出至少十几万的兵力。
“那么老方,蒙古为何强大?”
朱翊钧问道。
“自然是因为马匹,其行动迅速,来去如风,进退自如,可隨意出击我大明九边任何一处。我朝自嘉靖以来,持续修筑长城,原因就在於此。”
方逢时不假思索的回答,大明的长城设计的目的从来都不是为了御敌於国门之外。
这根本就不是长城的作用。
除非是局部战役,不然大明是不会依託长城抵抗蒙古的。
每段长城能住守几个人?
大明的兵力依旧在长城的后方。
长城的最大作用是迟滯敌人的攻势。
几万铁骑想要入寇大明,就需要破坏长城,破坏一段长城之后,几万人才能入寇,但是因为破坏的口子是有限的。
如果距离长,那么蒙古人破坏的时间就长,如果破坏的短,那么蒙古人每个时辰从关隘入寇的人就少。
几万人全部入寇所费的时间就长。
从破坏长城到全部进入长城这段宝贵时间,就是长城的作用。
明军已经足够召集机动部队,撤离疏散乡野民眾,和蒙古人作战了。
甚至距离近点的话,明军甚至可以集结兵力以多打少,因为蒙古长城外的军队还没有进入內地,而內地四处都有大明的军队源源不断集结,一旦咬住蒙古人,和蒙古人打会战,蒙古人是非常吃亏的。
这便是长城的作用。
除此之外,长城还具有凝聚人心的作用,有了长城阻挡,边镇乡野百姓就不会心慌恐惧,不敢出城种地。
不然隨便几个蒙古人骑著马乱窜,就能抓住一群倒霉的种地农民。
长城对於边镇的治安、人心、军事、兵力集结都具有重要作用,俺答之所以封贡,除了嘉靖时期的军队越来越强,不好打了之外,还是因为大明的九边体系终於完整建立了。
俺答入寇的成本越来越高。
“没错,是马匹,但除了马匹之外呢?”
朱翊钧又问道。
方逢时张口想要说,然后忽然愣住。
“是骑射。”
朱翊钧替方逢时回答。
“骑、射结合,才是蒙古难缠之处,来去如风,攻势迅猛,蒙古人皆自幼张弓射箭,
他们產训合一,对蒙古人而言,射箭就如大明之农夫种地一样,乃是操家的手艺。”
“而我朝百姓则不同,操家的手艺要么是种地,要么是读书,要么是干活做工,除了些许猎户,就没有几个人靠著弓箭討饭吃,因此我朝只能脱產养士兵。”
“不脱產训练的士兵,强行拉上战场,除了消耗粮食,消耗蒙古人的箭矢,什么作用都没有。”
朱翊钧淡淡的说道,这个时代的军事技战术已经很发达了,战爭一直都是严肃的事情,“门槛很高的事情。
普通人真要上战场,其实只能当炮灰。
別的不说,射箭很多人都很难射准,更不用说射移动靶了。
还是那句话,想想cs这款游戏,给你一把连发的步枪,突然跑出来的人,指哪打哪的枪法,都可能一法不准。
拿著狙击枪架著,都打不到一个人。
给你一把弓箭,一支鸟,一百米开外,你的准头不可能比游戏的表现更好,只会更差劲。
毕竟游戏中的准星是真的可以做到指哪打哪的。
而现实没有这种离谱的能力,
蒙古人为什么几万人就能屠戮几十万人的城市?乃至数百万人、数千万的人生命?
就是因为平民根本无法对抗训练有素的土兵。
“现在,蒙古人有了火,他们的孩子可以不用费心练习弓箭,只需要使用火,就可以驱赶狼群,捕获猎物,那么他们还会努力练习射箭吗?”
朱翊钧好奇的问道,见方逢时不说话,他继续道。
“长此以往,以后呢?三代之后呢?蒙古人还有多少神射手?那时的蒙古人,威胁何在?”
方逢时证的看著皇帝,周围的宦官闻言也不由的看向皇帝。
这个..:.想法可真是..::.过於奇特。
但又让人无法反驳。
可这件事情就是让人很不放心,这想法有些儿戏和想当然。
朱翊钧对此则胸有成竹,因为这样的事情真实的发生在歷史上,如准格尔汗国,西瓦汗国,诺盖汗国,甚至还有索伦部族,浩罕汗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