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耽美堂

手机版

耽美堂 > 玄幻小说 > 万历革新 > 第77章 明清之別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77章 明清之別

    第77章 明清之別
    这个办法还是他参考大明的边镇贸易政策的。
    铁锅是边镇贸易的重要商品,明廷也担心蒙古人拿著铁锅铸造兵器。
    但是蒙古人的铁锅也的確在消耗,毕竟这算铁锅,总会生锈,甚至坏掉。
    於是明廷在俺答封贡的时候提出了一个相当前卫的政策。
    那就是以旧换新。
    允许蒙古人拿著坏掉的铁锅来贸易,大明给你个新的。
    这下皆大欢喜。
    “陛下圣明。”
    方逢时讚嘆道,隨即他想了想,他现在的牴触情绪的確没有之前那么大了。
    但是还是觉得担心,他可没有朱翊钧的前世视角,见过所谓的用火的游牧民族。
    他唯恐俺答汗积攒火,然后带著十万铁骑和十多万拿著火的蒙古兵入关。
    那可就太嚇人了。
    甚至不需要十多万拿著火的蒙古兵,这十多万火只需要熔了,那能织造多少武器和鎧甲?
    到时候蒙古多了几万铁骑,一样嚇人。
    【记住全网最快小説站101??????.??????】
    “放心,俺答都多少岁了?根据我这些时日收到的一些消息。”
    “此人大概也没多久了。”
    朱翊钧淡淡道,俺答汗对嘉隆时期的老臣留下的印象实在是太深刻了。
    很多人都对蒙古有心理阴影。
    这人的能力也的確强。
    他的能力在蒙古歷代首领中可以稳妥的排进前五。
    这人不仅懂军事,会拉拢部落首领,还懂得拉拢明人,不抗拒新变化,试图改革。
    明蒙对持这么多年,明廷第一次见到成群的百姓去蒙古境內种地的。
    在朱翊钧眼中,这人比成吉思汗都难缠。
    要不是打仗菜了一点,努尔哈赤的剧本就是为他准备的。
    当然,也可能是嘉靖时代的明军太强。
    总之,在和明军主帅周尚文的一战之中,俺答汗的儿子死了。
    蒙古军力优势,包围明军,攻明军车营,明军然不动,蒙古损失惨重,儿子也没了,俺答哭著退军。
    真的是哭著退军,儿子死了,也没有收穫什么大成果。
    之后俺答汗的每次入寇都特別谨慎,明明触动了十万铁骑,用兵风格如同马匪。
    从不和明军主力交战,一到內地就是抢掠,明军来了就跑。
    为此一度被明军数路包围,最终键而走险,去了燕山窄道,这才逃脱,但是无数的土兵在路上摔死。
    他寧可强行度过天堑,也不愿意和明军搏杀,衝出一条路。
    这些遭遇都是俺答愿意封贡的基础。
    也是朱翊钧相信俺答汗不会因为从马市之中得到些许的好处,就丧心病狂的入侵大明理由。
    这人已经老了,也早都不想和大明继续你死我活了。
    没了俺答汗这位威望极高的黄金家族领袖,蒙古就是一片散沙,火却可以成为大明挑起蒙古內战的推手。
    这年头可没有什么未成年保护法。
    蒙古人真会让十二岁的孩子拿著火和敌对部落打的。
    毕竟不打也没有粮食,同样熬不过去,打了,至少还能消耗一部分人口。
    草原是一个很残忍的地方。
    “先在辽东开始试行吧,可以酌情给一些听话的蒙古部落一些火。”
    “嗯,俺答此次西行信守承诺,便给其送一些火,莫要滥等充数,要保质保量,这样今后和这些部落酋长谈贸易才有筹码。”
    朱翊钧想到了如何快速打开销路。
    俺答汗可以帮自己宣传一波。
    “是,陛下。”
    方逢时决定尝试一下,如果只是小规模的尝试,应该不会引起朝野太大的反应。
    肯定会有人谈起此事,但是至少不会形成强大的舆论效应。
    只要不会形成朝野沸腾的情况,那么方逢时觉得自己还能顶得住。
    “嗯,去擬个条例吧,最好让內阁也通过。”
    “边镇只允许售卖鸟,三眼等火万万不可。”
    朱翊钧提醒了一下。
    方逢时立刻应了下来。
    三眼的確不能出售。
    和后世一些人的认知不同,认为三眼虽然能一口气射三次,但是距离短,如何如何,不如鸟。
    但这完全是不懂战爭。
    標枪还不如弓箭呢,要乾脆让罗马军团放弃標枪?
    三眼的作用就是为了弥补活力的缺失。
    同样是训练,三眼的射击训练距离本就不如鸟。
    明军对此很清楚,但是还是要用,为什么?
    就是因为三眼能射三发子弹,五十步之內,这是利器。
    最重要的是三眼块头大,可以作为近战利器。
    还是钝器。
    不管是针对无甲目標还是有甲目標,都可以打一打。
    骑兵也很適合装备。
    骑兵配一把弓箭再配一把三眼,远距离射箭,近距离三眼,然后开始砸。
    非常好用。
    这种適合骑兵的武器绝不能出售给蒙古人。
    不然就真的是资敌了。
    方逢时最终还是离开了。
    满脸的忧虑,虽然他被皇帝描绘的前景说服了,但是心里面还是很不安。
    生怕蒙古因为自己而壮大。
    那样的话,自己可就是歷史的罪人了。
    朱翊钧则继续批奏摺各地奏疏。
    今天倒是有不少表彰页洁烈妇的奏疏,
    这对皇帝而言算是小事,对於当事老百姓而言是大事,因为能被他看到,亲笔表彰的人大多已经死了。
    这种詔书下发下去,更多的是照顾其家人的情绪,以及给周围的人树立榜样。
    宣扬价值观。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在明朝,这种表彰並不像后世批判的那样。
    什么立贞节牌坊是对女性的什么什么。
    恰恰相反,明朝就是为了保护女性,这才开始表彰贞洁列妇,立贞节牌坊。
    因为元末胡俗盛行,汉文化衰落,很多人都说什么汉文化影响了蒙古,什么融合,但是其实胡俗也在影响看汉文化。
    尤其是元朝,其蒙古习俗竟然朝著江南开始蔓延。
    比如兄终弟及,弟弟继承嫂子,儿子继承后母之类的乱了伦理纲常的习俗。
    更可怕的是这些是受法律保护的。
    或者说习惯法的保护。
    至少在明初的北方,这类习俗还是较多的。
    以至於灭掉蒙元之后,这类习俗成了大问题。
    要知道,蒙元虽然灭亡了,但是习俗却留下来了。
    大明的礼仪、律法都没有全面修订,很多时候地方官断案只能按照习惯法来。
    女人面对这种事情报官都没办法。
    儒家士大夫哪能容得了这种事情。
    於是纷纷上书要求明太祖移风易俗,假如大明和胡元一个习俗。
    那么驱除韃虏的意义何在?
    於是表彰贞洁列妇的政策就出炉了,为的就是树立榜样,宣扬价值观,保护女性。
    可以毫不夸张的讲,此类政策的推出女权的进步迈出了一大步,却不想在后世反而成为一种压迫。
    “明清虽都为理学,然而大为不同啊!”
    朱翊钧感慨,最终在奏疏上同意。
    这个需要表彰的妇人很可怜,嫁出去之后没几年丈夫死了,但她特別好,没有改嫁,
    而是照顾一直照顾著婆婆老死,她回家之后就自杀了。
    估计是因为青春不在,人生没什么指望了。
    朱翊钧对此只能嘆息同情一番,明清价值观相差很大的,明朝虽然鼓励贞洁,但是不强求,这女人如果改嫁,並不会面临什么舆论压力。
    如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就遇到过被妖怪玷污的女子,他们就对这些女子说救她们出去,给她们寻个好人家,或者让她们改嫁什么的。
    而清朝就不同了,同样还是西游记,眾所周知,西游记在清朝其实补录了一章內容的。
    那就是唐僧的母亲和贼子的事情。
    这个就是清朝人写的,里面就写到其母送走唐僧之后就自杀了。
    明朝就没有这些破事。
    同样的文学作品在明清折射出不同价值观的还有三国演义。
    如刘备会盟诸侯,清朝版本的刘备之所以列为十八路诸侯之一是袁绍得知刘备是宗室,於是非常尊重,连忙让他坐。
    明朝版本则不是这样,袁绍对著刘备明確说了,为什么他可以列为坐在诸侯之间,乃是念在其为国有功,又是宗室,这才勉强让他坐下。
    情节虽然基本相同,但两处不同的描写足够看到明清两代迥异的价值观了。
    明版三国的立意是要比清版高出不止一筹的,书中明確蕴含了天下非一人之天下的思想,因此书中对曹操有褒有贬。
    清版三国则不然,曹操彻底是反派,寧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段话也是出自清版。
    “不过现在野猪皮们已经是自身难保了,这种糟心事早也不会有了。”
    朱翊钧非常放鬆,又继续看下一个奏疏。
    这个是表彰孝子的。
    “永寿王府奉国將军,侍奉母亲沈氏至孝。母亲双目失明,他日夜照料、祈祷,数年后母亲竟奇蹟復明,时人称为至诚孝心感动上天。赐其家门匾“孝行”。”
    “准。”
    朱翊钧见其是宗室,想了想,也懒得问是不是钱刷名望。
    宗室太惨了,他不想多计较,
    他穿越以来,什么事情都关心,就连自己的食谱都关心,唯独没有过问过宗室。
    这是因为他知道,明朝的宗室那是真的惨。
    和后世营销號认为藩王生活很好不同,清朝人对此有非常清晰的认知,认为明朝宗室是歷朝歷代最惨的。
    如晚晴时期的冯桂芬就在《校庐抗议》中就对比过明清宗室的待遇。
    闻近来岁支三百余万,十倍於国初,此宜与以限制者也。成周以后,诸史所纪,待宗室寢薄,至有明而极。本朝亲亲之谊,远迈前古,非臣下所敢轻议。
    待宗室寢薄,至有明而极。
    那是真的惨,以至於明朝宗室不乏造反的,其中出名的是寧王,但其实还有一个,此君直接勾结蒙古人,更加丧心病狂。
    除此之外,很多人因为生活所迫乾脆走上犯罪的路,最后都被关在了凤阳,享受无期徒刑。
    千万不要觉得凤阳的监牢是什么好地方。
    这些人每天忍飢挨饿。
    根本吃不饱。
    过得好点就是藩王,但藩王几十年领不到俸禄。
    明代的藩王虽然有封地,但是没有收税权,收税权在文官。
    藩王也没有权力派人去查看封地,並且封地並不是很多人想像的那种阡陌连片,而是鬆散细碎。
    如河南藩王,他的封地大部分可能在湖北,湖南各县。
    河南只有其一小部分,而且还不在本地。
    都什么年代了,谁还敢给藩王实封土地啊。
    也许有人觉得,这有这么土地也不错,哪怕是和自已没关係,那也是一笔大收入。
    天真,朝廷是什么善堂吗?怎么可能给好地?
    藩王的土地虽然多,其中大部分全是林地、山地、果园。
    耕地是很少的,这些耕地里面有多少好田,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不仅是后来的藩王是这样,明初的藩王其实也是。
    很多人都知道朱元璋分封藩王,认为明代藩王是去过好日子的,却忘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在分封藩王之前,大明分封了军户。
    大明几乎將自己所有抄灭元朝地主世侯的土地都分给了卫所。
    明初的几大藩王的封地一样是烂地。
    只不过其中未开发耕地可能多一些。
    “当皇帝真不容易,还得思考一下这些穷亲戚的出路。”
    朱翊钧头疼,可不就是穷亲戚吗?
    张居正一家的財產比得上楚王二百年积累。
    这些藩王生活能好点,但那是和普通人比,真和权贵相比,那也就那样。
    配不上其身份的。
    如果真有人研究过明代藩王的妻子,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规律,那就是大多数的妻子都是书香门第,其妻子的父亲是某地举人,某地进士。
    但是藩王的二房夫人必为商贾之女。
    很多藩王都喜欢和那种只有一个女儿的商人联姻目的就是为了吃绝户。
    商人也乐意,反正也没有儿子,女儿有保障就行。
    也有和不是独女的商人联姻的,但这种结婚的时候都要给足了嫁妆。
    藩王也会利用自己的特殊的政治身份为这些商人提供一些保障。
    古代做生意可不容易,做生意都是有地盘的。
    外地人来本地赚了钱,那么本地人怎么办?
    官府也会拉偏架,甚至直接干预的。
    “陛下,事情成了!”
    就在朱翊钧为这些远房亲戚的將来而头疼的时候,孙德秀来了。
    “什么事情?”
    朱翊钧有些懵,他这段时间干的事情可多了。
    “自然是那耕牛...
    孙德秀挤出笑容,欣喜道。
    他还没说完,朱翊钧便站起来,朝著乾清宫外走去。
    这可是天大的事情。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