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传教士入京师
第83章 传教士入京师大明的总兵,正式名称是总兵官。
后世有些人喜欢说朱元璋的藩王制度。
有些人甚至说如果藩王制度明末还在,满清就不能入关之类的话。
但其实总兵官这个职位就是藩王的平替。
明朝的藩王领军和很多人认知中的不是一回事。
很多藩王看著参与了战爭,但其实只相当於一个监军。
能真正领军,指挥作战的藩王其实是少数。
但即使这部分藩王其实也没有什么军权,军队的將领、军官任命来源於朝廷。
藩王只有战时的指挥权。
平时的时候对军队的控制力度也没有多强。
因此朱棣起兵的时候只有八百人。
他的军队轻而易举的就被调往开平卫。
很多人对藩王的认知其实都是受到了朱棣的影响。
但其实朱棣的强只是其个人的强,而不是藩王制度的强。
自藩王制度名存实亡之后,宣宗时期就开始使用总兵制度平替藩王。
明朝的军制可谓集合历朝智慧。
很多人或许会奇怪,为什么明军有什么把总、总旗之类的官,还有什么百户、千户之类的官。
从这官职的名字就可以看出风格完全不同。
但其实总旗、游击等官职是营兵军官,属於野战部队编制。
百户、千户属於卫所兵编制军官。
一个卫所里面,军官还可以分为三种。
一个专门管屯田。
一个专门管练兵。
一个专门管指挥。
后勤则是文官管著。
所谓军权,皇帝一直牢牢控制在手里。
根本不存在什么兵权在文官的说法。
那全是营销號的脑补。
这种体制下,文官根本没办法调动军队。
打仗的时候还有文官监军或者太监监军,除此之外还能设立经略、总督、巡抚之类在一旁看著。
可以说將制衡玩到了极致。
这也是朱翊钧穿越没多久就敢搞事情的原因。
但是制度是会变的。
自从卫所荒废,营兵制度建立,总兵已经不再是一个地区的军区司令那么简单了。
总兵权责再一步扩大。
直到万历年间,总兵已经是一地最高长官,能够管理魔下的各地卫所,插手卫所的练兵。
如戚继光便是这样乾的。
因此,总兵这个职位的权重越发重。
是武人眼中最高最好的实缺这一步非常难迈入。
一个闹不好,李如松就要去管屯田、练兵了。
这也是升官,偏偏无话可说。
眼下能一步登天,从参將变成总兵,这是多少人求之不得的前途。
李如松如何拒绝得了?
別说李如鬆了,这信使就是李成梁派来的。
就连如此疼爱李如松的李成梁不也什么话都没说吗?
信使其实还有很多话没有说,比如李成梁接到旨意,高兴的喝了两斤酒。
原本打算继续追击女真的行动都因此耽搁了。
却不想这对父子如此相像,听到总兵的任命,李如松也是二话不说就带著人马去了。
內阁。
“相国,朝廷又有人开始议论了。”
申时行无奈,推行新政就是这样,每天都有很多事情要处理。
想要颁布让所有人都满意的政策是极为困难的。
“又有何事?”
张居正搁下笔,皱眉问道。
“一个是辽东李家的事情,还有就是新政的事情,百官担忧以考试录用小吏,恐胡元暴政再兴起,民间也多有议论。”
申时行嘆了一口气,张居正越听越觉得莫名其妙。
“这和胡元有什么关係?”
“相国忘了,昔日胡元便是少科举而多小吏,於是盘剥盛行。”
申时行提醒了一下张居正。
张居正按捺住性子道:“此事我自然清楚,但是这和新政又有什么关係?新政是要以考试录用小吏,替换那些无作为的胥吏,也给这些勤勤恳恳的胥吏一个晋升之道。”
“这和胡元如何是一回事?”
申时行苦笑:“话虽如此,可就是有人觉得此例一开,今后胥吏录用將会越来越多,
如科举,国初莫说举人,就算是秀才,也是有机会做官的。”
“可如今呢?”
张居正闻言默然。
如今的举人可就难了,县令都是进士起步,举人想要当县令得从更小的官慢慢做起,
如海瑞,他一开始就是学校的教习。
“此为妖言惑眾,胥吏考试只是录用,何来名额,只能多张贴榜文,澄清谣言了。”
张居正只好说点不痛不痒的建议。
他心里也清楚,这样效果不算很大。
“胡元暴政恐在我朝兴起?”
朱翊钧看著一些人上奏的消息,不禁摇头。
他还真的没想到自己的公务员政策居然会被一些人解读为胡元暴政。
仔细想想这种言论居然还不能说不对。
因为朱翊钧还真的想看扩大肯更的编制。
明朝是典型的小政府。
这种小政府指的是大明的行政体系。
很多时候对民间控制力度弱,对言论也管控不了,那可不是明朝不想管,是从制度上就很难办到。
歷朝歷代的建立都会从前朝吸取教训,大明在元朝吸取的教训之一就是少用官吏,少管閒事。
因此大明连弓弩都不禁了。
刀剑什么的,民间隨便造。
火也是。
大炮不行,这玩意儿不能让老百姓隨便造。
水滸传里面梁山好汉拿著兵器满地走,那可不是杜撰的。
现实生活中也是这样。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大明虽然不禁武器,但是禁甲胃,禁族旗。
家中若是搜出了旌旗,那也是和谋反没区別的。
还有就是官僚机构,很多人不知道一件事,那就是胡元虽然是一个异族政权,意识形態也不是什么儒家思想。
但是其官僚机构比大明还要官僚。
大元的统治机构是一个极其庞大的机构。
虽然大元的科举制度没有好好搞,各种政治腐败,暗箱操作不断,但是大元衙门的背吏多啊。
大元隨便一个县衙就有几十乃至上百的录用胥吏,这些胥吏还没有工资。
大元充许这些人自己创收,於是这些人疯狂剥削老百姓。
大头朝廷拿,小头是自己的。
明太祖朱元璋对此种乱象深恶痛绝,於是到了现在,大明的各县衙的具有正式编制的背吏只有十几个。
规模非常的小,对於基层的控制力度自然也谈不上强。
这点人能把税收好,保证地方没有大规模判断,已经是恪尽职守了。
“还是钱太少了,太祖啊,您老人家薄赋的时候可曾考虑过后代啊。”
朱翊钧无奈,明朝的税收少就和士绅豪强没什么太大关係。
这些人的抗税活动只是加剧了朝廷財政的紧张罢了。
如他的金银,说起来江南士绅已经拖欠了他近二百两了,但那是长年累月下来的数额。
真要说起来,每年也就十几万,甚至几万的数额。
这些钱自然多,一个楚王的身家呢。
但是对於大明而言,也就那样。
说到底,还是大明的税收太少了,税率定的本就少。
商税少,农业税也少。
这些都是国初定下来的。
但那会儿有沉重的役平摊这种低成本税收。
让大明可以发动廉价战爭的同时保证国內稳定。
但是现在不同了,现在役规模稍微大点,地方就要上报,批准了之后,才能役。
而且役也不再是什么免费的役,官府还得给钱。
当然,这笔钱並不多,至少不如老百姓忙活自己的工作赚的多,但是这对朝廷还是一笔负担。
並且役的话,官府还要管饭,哪怕不给钱,也得管饭。
这个规矩是传承已久的,哪怕是暴君,昏君也要管饭。
隋煬帝修运河的传言死了几十万人,这些人死法多种多样,有说累死的,有说病死的,但是真没人说是饿死的。
“要收更多的钱,就要有更多的官,有了更多的官就要更多的钱。”
这种政治逻辑听上去非常可笑,但是却是一个现实问题。
就像前世要裁员,想要裁员,那就得扩大部门规模,因为裁员这种事情需要更多人去研究如何裁员。
裁员数量越多,僱佣的人手越多。
朱翊钧头疼,他只想儘快捞钱,但是各地矿產都是有人霸占的,官府就算要开採也要走程序,要派专人去探矿,確定不会亏本才能批准开採。
如果他著急,那就会和歷史上的万历开矿一样,从开矿变成盘剥百姓的收税。
至於辽东,那群矿盗扰乱治安的事情倒是不少,还有人杀掠女真人,朱翊钧还收到辽东巡抚的奏疏,有个叫做张守清的矿盗,砍了五个女真人的脑袋来领赏。
但是这些女真人可不是什么正经的土兵,其中只有一两个人可能是逃兵。
另外几个人都是普通女真人,
但是这个泼皮不管,在当地撒泼造谣生事,最终被辽东巡抚收拾了一番,给了两个人头的钱,这才打发走。
此事过后,这位张大哥在江湖上声威大震,周围矿盗闻其名声,群雄景从,根据辽东巡抚的说法,此人手下约莫有三千人,一百多个头目。
就差学梁山好汉血为盟、替天行道了。
“张守清。”
朱翊钧头疼的捂著脑袋,当皇帝遇到的破事是真的多。
“果然,牛人都是拦不住的。”
朱翊钧笑了笑,他对张守清这个名字还真的有印象。
此君在歷史上也出现过,是个矿盗头目。
聚眾数千人,声势浩大,虽然只是占山採矿,偶尔搞点抢劫的副业,但是没什么野心。
但是周围的县官绷不住了,一直上奏要求朝廷剿灭。
结果没几年,万历开矿,此君竟然给皇帝上奏书,和皇帝谈生意,言允许他等合法採矿,他们愿意分润一些朝廷。
原主万历对此居然颇为心动。
但是满朝诸多大臣觉得太丟人了,一个非法的矿贼给朝廷上奏书谈条件,这种先例如何能开?
於是主张把这人当作典型处置,结果真要对付此人的时候,更炸裂的事情发生了。
没想到,此君居然还和藩王联姻,还联姻了两个藩王。
两位藩王没经受张守清的银弹战术,把女儿卖了。
申时行等一乾重臣都觉得格外离谱,朝廷舆论汹汹,逼著两位藩王和张守清断了婚约只能说藩王是真的穷疯了。
不然也不至於做出如此丟人现眼的事情。
“陛下,仪真带著传教士罗明坚等人进京了。”
孙德秀深知皇帝对这件事情有多重视,於是让属下著重关注这件事情。
“哦?
朱翊钧闻言大喜,连忙道。
“快宣他们快快入宫。”
“是。”
孙德秀低头应声道,心下感慨果然还是外来的和尚好念经。
看看皇帝这重视的样子,让孙德秀都不由吃味,
“仪真这小子算是走了狗屎运了,也算是在皇爷面前露了一把脸了。”
孙德秀已经开始思考怎么对仪真拉拢了。
这张宏身边的义子挺多,陈矩胜在人年轻。
只有他在这宫里面显得有些势单力薄,也是时候给自己找个帮手了。
另一边,罗明坚等人就好像红楼梦里面的刘姥姥刚进大观园一般。
对这京师惊嘆不已。
“好雄伟的城市,就算是罗马帝国巔峰的时候,罗马城恐怕也没有这么多人吧?”
罗明坚神色恍惚,这个时代的大明京师在这个世界上还真的是独一档的存在。
让大明和欧洲i人比火器、军队什么的,欧洲其实都可以拉出比一比。
虽然比数量比不过,但是欧洲的火器设计还是很先进的,此外艺术、科学等方面欧洲人已经有了后来居上的苗头了。
但是唯有一项是欧洲望尘莫及的,那就是大明的人口。
別小看这个数据,人口在这个工业没有诞生的年代,对於一个国家实力的影响几乎有著决定性的作用。
一个强国可以没有钱、甚至可以没有什么资源,但是一定要有足够的人口,不然一切都是虚无縹緲的。
最经典的例子莫过於北欧雄师瑞典,罗马帝国其实也算。
因此大明的京师人口之多给这些欧洲人的震撼是前所未有的,罗明坚等人真的没有想到,原来城市还可以建造这么大。
容纳这么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