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226
……小河支队。
杜二跟苏皎月去公社, 通过政审后,在公社大院拿到了准考证。这一片地区的考场都在县中学。
眼看着离高考时间越来越近了。
苏皎月都紧张起来,自从知道高考的消息后, 她就没再吃中药了,没那个时间熬药了。
现在她所有的精力都扑在了学习上。
杜二倒是轻松许多, 冬天大队除了水田跟山林巡查,也没什么活。
他看书的时间不算多。
不过, 他脑子好, 记东西快,又会举一反三, 倒不怕考不上。
苏皎月拿到准考证后没两天,就被人暗中举报了,说她成分不好。
这事没传出来, 被公社的同志私下告诉了杜二,几包烟下来, 连举报人的名字都告诉了杜二。
是隔壁大队的知青。
杜二去了趟隔壁大队, 他倒是没做什么,只是拿着这个知青的准考证瞧了瞧:“要是她考不了, 你也一样。”
那个知青吓得脸都白了。
生怕杜二撕了他的准考证,只一个劲的念叨, “杜同志,不是我, 真不是我。”
杜二把准考证还给了他,笑着说:“跟知青点的同志说一说,大家都是城里来的, 这个时候该齐心协力, 若是觉得自己考不上回不了城, 想拖别人后腿,那好好惦量惦量。”
他道,“我媳妇不走,我肯定也在这。”
到时候是谁倒霉可就不一定了。
12月10,终于到了高考日。
杜二跟苏皎月头一天就去了县里的招待所,离要考试的中学极近,中午还能回来休息休息。高考一共两天。
第一天上午考语言语,下午考史地或者理化。第二天上午考数学,下午考政冶。
每科一百分。
总分四百分。
杜二跟苏皎月都在县中学考点,不过是不同的教室。
考场人山人海。
苏皎月手心全是汗。
杜二道:“今年要是不成,还有明年,你别慌。”这个时候不能紧张,得稳住。
苏皎月深深吸呼,情绪终于平稳下来。
学校大门开了,可以进考场了。
阳市。
杜得敏来找郭庆格两次,一次是借钱,一次是想知道女儿在哪考试,她想去送送。郭庆格钱倒是借了,但是文秀在哪个考场,他一句不说。
杜得敏是个情绪化的人,他实在是担心杜得敏见着女儿不管不顾的大哭,到时候情绪上来,指不定说出什么话。
于是,在杜得敏找郭庆格借钱的第二天,郭庆格就跟学校的老同事换了房子,把女儿带过去了。
在那借住。
这个老同事的家离学校远。
后来几天,杜得敏趁郭庆格去学校的时候悄悄找到了老房子,想私下见见文秀。
她是文秀的亲妈,这么多年没见,怎么可能不想不念。
结果屋子门开了,看到是一张不认识的脸。
这是别人家。
杜得敏失落得很。
再说高考这天。
郭庆格把文秀送到考场,“先写会写的,审题一定要仔细,答不上来的就不填。”女儿的水平他是知道的。
不求考高分,只要有书读,就很好了。
文秀点头:“嗯!”
两天很快就过去了。
高考结束后,天越发冷了起来。
袁秀红让阮子柏去买了些砖,另找了人,把平房的格局给改了一下,依旧是两间屋子,只不过,大的那间改小了些,另彻了一个杂物间出来,中间又用砖彻了些格层,把不用的东西都放进去。
像是杜思苦留下的两个大箱子,袁秀红瞒着阮子柏,悄悄的放进了最里头。至于杜思苦留在这边的家具,她准备写封信去问问。
爷爷年纪大了,今年年岁好了,袁秀红跟阮子柏商量好了,把爷爷接过来,以后就一起在这边生活。
过了元旦,袁爷爷坐火车过来了。
袁秀红跟阮子柏去接的人。
袁爷爷一把年纪,面色红润,走路带风,一点都不像是七十多岁的老人,连行李都是自个拿,阮子柏要帮忙他还不肯。
“你说的那个病人在哪?”袁爷爷问孙女。
“在铁路家属大院那边。”袁秀红道。
铁路家属大院,袁爷爷听到这话有些恍惚,自从66年离开那里之后,到如今,十多年没回去了。
也不知道以前认识的那些老朋友们还在不在。
“谁家?”
“姓沈,叫沈洋。”袁秀红说着病情,“他家里人说是发烧,脑袋烧糊涂了,时好时坏。去医院冶过,吃过药,还走了……神婆的路子,都不见好。我就想着,您以前没见过这种病,兴许想去瞧瞧。”
说起来,这事还是杜老三来找袁秀红的,问她有没有认识的厉害的医生。
袁秀红自然就想到了自家爷爷。
爷爷一直在乡下住,不肯回来,说那边可以山上采药。
他这么大年纪了,袁秀红哪放心他一个人去山上,又想着爷爷最爱冶这些疑难杂症了,于是便试试,看能不能把老人家哄回来。
还真回来了。
而且,这病不像是一时半会能冶好的,这样的话,袁爷爷就能长留在阳市这边了。
首都。
元旦过后,一晃就到了二月,又要过年了。
杜思苦已经对过年的假期不报希望了。上回国庆,汽车厂就两天假,这次春节,想必最多也就四天吧。
结果,这假期还是出乎杜思苦的意料之外。
三天假。
比她猜的还少一天。
春节这天,杜思苦跟同事们在车间吃的饭,白菜猪肉的饺子,不限量。算是很好了,可惜啊,这吃的不错,就是要加班。
吃完东西,还得检修设备。
他们这个车间论检修技术,杜思苦是数一数二的。
能力越强,责任越大。
杜思苦的肩上又加了担子。
春节之后,杜思苦收到了袁秀红的信,袁爷爷来阳市了。
杜思苦回了信,那些家具如果袁秀红用得上,就留下,用不上的可以送到杜家,给三哥。电风扇跟弹簧床垫亦是如此。
此外,她的那‘两个箱子’,如果袁秀红那放不下,或许能放在地窖中。
杜思苦的意思是,没有地窖或许可以挖一个,不仅可以放箱子,冬天还可以放菜。
当然了,她回信时候寄了一百块钱。
这是挖地窖的工钱。
既然是她需要的,那她自然要付钱。
信寄出去后。
过了几天,杜思苦看到了报纸上说,高考分数线出来了。各个地区的分数线是不一样的,像首都,录取分数线是260分,但是应届生却是300分以上。
分数线出来了,也不知道二哥二嫂,还有文秀他们考得怎么样。
杜思苦想了想,又给二哥寄了信,询问情况。
至于文秀。
杜思苦也寄了信过去,问问吧。
半个月后。
西北,某农场。
杜思苦寄来的信送到了大根手里,他跟郭庆格家最熟,郭庆格走时,给大根留了阳市学校的地址,让大根有事给他寄信。
前些天,郭庆格搬了新家后,又给大根来了信,写了新家的地址(跟同事换的房子)。
大根认得字,就是写得不好。
杜思苦的这封信,他看了后,想来想去,找了大一号的信封,把信塞进去,寄到了阳市。
小河支队。
杜二的录取通知书下来了。
是首都大学的法律系。
他仔细想过,原本想报军校的,可是他觉得自己成家了,年纪也大了些,军校那边去了之后怕跟不上年轻人。
后来成绩出来,三百多分,算是高分了,都能报。
杜二想着老四在首都,他要是过去的话也有个照应,而且首都大学也多。
他跟苏皎月商量过,他报法律系。苏皎月想去首都师范大学的中文系,师范大学毕业后就业稳定,能当老师。
时间自由,还能顾家。
他们都是成家的人了,方方面面都要考虑到。
杜二的录取通知书二月初就到了,上面让他三月去首都报到。
苏皎月也考了三百分左右,正常来说,师范大学的分数是够的,可是她一直没有收到录取通知书。
杜二又等了三天,之后还是苏皎月录取通知书的消息。
他直接去了县邮局。
没有。
当天下午,杜二就去了市里的邮局,想了办法找人去查送下来的录取通知书,这后还去了教育局。
教育局那边一定有相关信息。
花了足足二天时间,杜二找到了苏皎月的录取通知书的下落。
早就寄来了,只不过,中途有人给拦了,想偷梁换柱,顶了苏皎月的名额去上大学。
敢这样做的,自然是有关系的。
杜二把查到的信息整理好后,又搜集了其他冒名顶替的信息,汇总完成之后,他就去了当地报社。
同时,还把整理的冒名顶替上大学的资料寄到了省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