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这是英国的责任
第101章 这是英国的责任科曼从来都是偏向于苏联的军工企业体系,美国的军工产业法国根本就玩不动,只有美国可以这么玩。
美国军工产业大力出奇迹根本不是后来的问题,在二战英国制造一艘战列舰的价格,美国只能制造一艘重巡洋舰。
美国的战斗机从第一架出厂到第一万架出厂单价不降,都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事情。
稍微注意一下就知道,美国已经建国超过一百五十年,怎么可能很多问题是战后才出现的呢,必然是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
苏联是真存在体制优势这个东西的,只不过苏联自己并没有发现,最为令人捧腹的就是,美国声称苏联军费超过美国,完全是穷兵黩武的时间,是在一九六八年。
这个时间苏联只有一次军事行动还马上结束了,美国却在越南大打出手。
结果美国说没有陷入战争的苏联,在军费上已经凌驾于在打越南战争美国之上,科曼认为这是相当不要脸的举动。
要是学习美国的军工产业布局,法国距离二十一世纪的欧盟也就不远了,欧盟二十七国比不上朝鲜对俄罗斯的支持已经近在眼前。
撼动旧有格局,必须要引进新的竞争者,外来的和尚会念经,从德国的军事遗产另起山头虽然现在只是一个想法,但总是要试一试。
六月八日,胜利日一个月之后,德国元首邓尼茨海军元帅也已经被捕半个月,奥地利和南斯拉夫边境,出现大量难民,这些难民扶老携幼,形成了庞大的洪流,涌入了处在特殊时期的奥地利边境。
边境的法军竭力阻止而且鸣枪警告,但是阻挡不了这个庞大群体,谁让英占区的驻扎英军还没有抵达,而法军明显人数不够呢。
不得不说这股难民潮爆发的时间特别巧,简直就像是某个在瑞士边境度假的中尉测算过一样。
奥地利人肯定是不愿意其他国家的大量难民涌入自己国家,可奥地利此时已经投降,占领军尤其是英国占领军还没有抵达的缺失,造成了这一后果。
法军主要工作都是在阻止德国战犯外逃,对这一行为根本没有心理准备,不过法军司令部还是马上做出了应对,从意大利和瑞士边境抽调了不少兵力支援,法军也只能做到这一步了。
巴伐利亚的法军别说本来就距离遥远,过来也只会当仪仗队,就算是更近一些,这也不是法国的责任,主要是英占区出现了漏洞,全怪英国占领军还没有到位。
科曼所在的青年师安条克团也接到了支援命令,导致封锁边境的工作更加雪上加霜。
“唔……”科曼终于结束了一番口舌之争,古德隆希姆莱潮红的脸颊让他兴奋不已,当即露出狐狸尾巴开始许愿,“我要保护你一辈子,我一定会早日当上将军,让你能够没有心理负担的和我在一起。”
在看空头支票这个领域,科曼并不是针对谁,他觉得自己也是一个行家,属于敢想敢干的范畴。
自从希姆莱死亡的消息传来,他就觉得在这个特殊时期,是对古德隆希姆莱努力的机会,事实证明确实如此。
古德隆希姆莱从云端跌落,此时正需要安全感,科曼抓住了这个好机会,恰如其分的填补了保护小龙骑兵的角色。
“你对你的上司发电报吧,就说找到了希姆莱的家属,也许可以晋升。”
古德隆希姆莱平息了心潮起伏,主动开口道,“我和母亲商量过了,不会接受未来几十年的隐姓埋名生活,你说得对,短时间的监管之后,我就可以恢复自由了。而且我可以搬到法占区,不回慕尼黑了。”
“我竭尽所能,不会让你受到困扰。”科曼松了一口气,同时心中十分兴奋,一方面是因为古德隆希姆莱的信任,另外一个方面则是因为他在某种意义上,在和同盟国的权威对抗,这让喜欢走钢丝寻求刺激感的科曼非常兴奋。
科曼还在岁月静好的同时,南斯拉夫反铁托难民入境的消息,已经引起了轩然大波,首当其冲的就是铁托。
因为这件事,铁托召集了南斯拉夫四巨头共同商讨对策,让高级干部们各抒己见。
长期负责安全工作的塞尔维亚领导人兰科维奇在干部到齐之后,通报了当前的局势,“大量反社会主义分子越过边境逃往奥地利,奥地利一侧因为英国占领军海没有抵达的关系,几乎处在不设防状态,协助守卫边境的法军无法阻止庞大的难民潮,这是西方国家给我们的消息,我的想法是,能不能请求苏联红军帮助阻止难民融入奥地利?”
“但似乎这个建议苏联方面也正在犹豫,因为目前同盟国内部处境微妙,巴伐利亚和奥地利美军名义上的直属军事长官巴顿,似乎在态度上对苏联有所敌视,这可能是苏联红军回避我们建议的原因。”
兰科维奇说完,黑山领导人吉拉斯等到兰科维奇说完,看了一眼斯洛文尼亚领导人爱德华卡德尔,然后组织语言道,“不论是从任何角度,斯洛文尼亚人都是天生的南斯拉夫人,如果说斯洛文尼亚人不愿意被北方的强大邻居剥削自己的开放性,那么在另外一个方面,他们也不愿意受到克罗地亚人和塞尔维亚人的压迫,或者让自己的生活和传统受到威胁,斯洛文尼亚人愿意参加贝尔格莱德的决策,同时希望自己不受影响。”
“我们可以确定,虽然这种生活方式和大多数人民有所不同,但斯洛文尼亚人从来没有过自己的国家,受到蛊惑的可能性会更大一些。这和难民当中的克罗地亚人和塞尔维亚人要分开看待。”
吉拉斯虽然是当前的四巨头之一,似乎黑山人和塞尔维亚人也关系紧密,但他本人恰恰不是塞尔维亚干部那样的中央集权派。
事实上吉拉斯和他的支持者更加倾向于西方政治制度,希望采取多党制,吉拉斯也并不隐瞒自己的观点。
他认为像是南斯拉夫这样复杂的国情,只有使用多党派议会制才会消除内部矛盾。
“斯洛文尼亚人是现在国家各民族当中最日耳曼化的民族,当地人看法兰克福的报纸,这不是什么好消息。”
兰科维奇听完之后反驳道,“所谓宽宏大量的思想,对我们这个国家是一个威胁,斯洛文尼亚人本身具有更高的受教育率,更高的收入,应该把这种优势推广到其他兄弟民族。而不是让这个西方文化在南斯拉夫一部分的实体继续存在。”
“兰科维奇同志,我们讨论的是越境的难民,难民不仅有斯洛文尼亚的人,似乎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人更多。”爱德华卡德尔不得不开口让兰科维奇回归正题,而不是在这样的会议上夹带私货。
“好了,卡德尔同志,向英国政府发布抗议照会。”铁托开口结束了这一场内部争论。
铁托在南斯拉夫拥有绝对权威,因为他比其他三巨头的年龄大很多,事实上他是上一代的南共干部,兰科维奇他们算是小伙伴。
这个年龄差换做其他国家,都可以成为两代领导人的关系,比如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因此在战争时期的铁托,几乎拥有斯大林一般的权威。
在铁托盖棺定论之后,这一难民潮涌向西方国家控制区的会议,也就没有进行的必要了,他的决定就是最终决议。
法占区一侧的奥地利控制区,人满为患的难民,通过望远镜进入乘坐吉普车赶来的科曼视线中。
放下望远镜的他笑呵呵的对身边的勒菲弗尔笑道,“英国人磨磨蹭蹭,现在出事了吧。现在几十万难民进入英占区是谁的责任?嗯?”
“长官,英国军队来了把这些难民驱逐回南斯拉夫就行了。”勒菲弗尔不在乎的道,“这是南斯拉夫的内政。”
“南斯拉夫的国王还住在伦敦呢,而且英国出卖切特尼克的事情,让英国人失去了道义层面的调解能力。”科曼循循善诱的对着勒菲弗尔解释道,“所以这并非是简单的驱逐问题。”
不管怎么说,现在这些难民落入到了法国的管制之下,不枉他大老远……其实也没多远过来看看,英国面对难题,法国就是开心。
“我要返回萨尔一趟,押送重要人物,你留在这里配合阿兰。”科曼最终放下了望远镜,他在这里的意外收获古德隆希姆莱,还等着他兑现承诺。
他并不是迂腐之人,有条件不用那不是傻叉?带着几个战友押送玛格丽特和古德隆母女,出了奥地利边境就直奔法军占领区,沿途的美军拦截都被他有惊无险的对付过去,十几个小时之后,他抵达了法占区巴登。
回到自己的大本营,科曼才让古德隆希姆莱下车,然后利用驻军电台联络第一集团军司令部,告知了自己偶然间拦截了希姆莱亲属,并且已经审问完毕的消息,现在已经把希姆莱的家属带到了巴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