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耽美堂

手机版

耽美堂 > 都市小说 > 苟在明末当宗室 > 第1275章 造搬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1275章 造搬

    第1275章 造搬
    宋国如火如荼地在开府建牙,任命各级官员,同时着手向外扩张,瞧这样子正要大干一场。
    而在北方的永国,朱慈炤也在同其长史黄安商谈此事。
    大明允许外封藩王开府建牙的旨意不仅是给宋国的,还包括永国在内,朱慈炤自然也接到了这个旨意,而且因为永国靠北方距离大明更近些,他接到这个旨意实际上要比朱敏澄更早些呢。
    不过相比朱敏澄,朱慈炤的态度却没那么兴奋,反而略有忐忑。他甚至没有做任何动作,暂时把旨意压了下来,打算先看看南边的宋国究竟是如何反应再做决定。
    毕竟朱慈炤和朱敏澄不一样,虽都是亲王,可他这个亲王是太上皇的皇子,随着当今圣上当年以靖难名义入京掌控朝政后,他的父皇崇祯就彻底失去了权力,由皇帝成为太上皇,实际上已成了被软禁的废帝。
    亏得朱慎锥没有斩草除根的打算,更没学当年朱棣来一个“自焚宫殿,下落不明”的结局,这才让他们父子留下了性命。所以朱慈炤这个永王说起来只是一个名头,实质就是囚徒,在这种情况下能保全性命就算不错了。
    原本朱慈炤以为自己这辈子会和父皇同两位兄长一般被囚禁在宫中,当一个笼中鸟了却此生的。但没想突然就有了机会,皇帝突然打算外封藩王,由此询问太上皇是否愿意让其“太子”接受此事,如愿意的话可外封海外,离开皇宫恢复自由。
    这件事几年前太上皇征询了永王的兄长,也就是之前崇祯朝的太子也就是现在的安王之意,但安王生怕此事是个圈套,万一皇帝打着这个外封的名义是准备向自己动手,一旦同意去了海外,海外离着大明如此遥远,水土不服再加各种意外随时随地可能丧命。
    假如这样不明不白死了,天下人根本就挑不出毛病来,充其量感慨安王的运气不好罢了,更不会往当今圣上要弄死他们这方面去琢磨。所以安王瞻前顾后犹豫不决,最终没有答应此事,至于朱慈炤的另一个兄长定王朱慈炯的想法和安王是一样的,在两个哥哥都拒绝此事的情况下,平日没什么存在感的朱慈炤反而从中看到了机会。
    当年朱慈炤的年龄并不大,仅仅也就十岁出头而已,而且相比两位兄长,朱慈炤的性格更为跳脱,一心希望离开深宫出去看看,如果能成为一个自由人哪怕放弃自己永王的身份也是值得的。
    不过朱慈炤自己也清楚,因为父皇的缘故,自己恐怕这辈子都离不开深宫了,这让他很不甘心,而突然发生的外封藩王之事让他一下子就看到了机会,在他看来两位兄长拒绝此事虽有理由,琢磨下来不去的确更稳定,但朱慈炤同时也认为这件事还是可以尝试一下的,就算圣上真有这样的打算,可自己一不是嫡子,二也不是前太子,皇帝根本没必要先朝自己下手,就算做样子也应该善待自己,所以自己主动请求外封的话应该没有性命之忧。
    就这样,朱慈炤在两位兄长拒绝的情况下主动提出了他愿外封去海外的想法,朱由检没想到自己这个平日里学业普通,甚至不太为他所喜的儿子会有这样的想法。
    考虑再三,朱由检认为让朱慈炤接受外封或许是个不错选择,借此机会可以试探一下皇帝外封藩王的真正打算,就此外封的人选从最初的安王变成了永王,才有现在永国的存在。
    当年和宋王朱敏澄一起来到新大陆,朱慈炤选择了此地作为永国的封地,而没有和宋国一样继续南下寻找更合适的地区,这也是朱慈炤的谨慎和聪明。
    在他看来,自己的身份尴尬,根本无法和宋王相比,能有这么一个地盘为封国就很不错了。而且他所处的永国虽气候不如宋国,但资源却是不差,无论是土地肥沃还是山林茂密,只要经营的好这些都足以养活永国的人口,让自己在这安稳居住,逐步发展了。
    这几年下来,当年的大孩子已渐成年,朱慈炤的性子也比之前稳重了许多。经历了最初的忐忑和定居后的兴奋,永国也在他的手中逐步成型,一点点发展壮大。
    可相比南边的宋国,永国面临先天不足,朱慈炤这个永王手中一没什么人,二也没什么财物,他可不像朱敏澄背后有着皇帝和太子的支持,来新大陆的时候不仅兵强马壮人才济济,更手中有着不少财力。
    朱慈炤手中除了皇帝指派给他的几十个人外,还有就是从辽东整编的千余八旗了,这些人全部加起来也不过一千多人,此外就连物资什么的也都是按例配备的,财物等少的可怜,永国初建到处都要钱,朱慈炤根本就拿不出钱来,如果不是因为大明远洋海军在永国设置码头和港口,协助帮忙建造了新永州城话,朱慈炤等人恐怕连住的地方都没呢。
    之后就更不用说了,南边的宋国没多久就发现了金矿所在,金矿给宋国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财富,有这些财富的支撑,宋国对移民的政策极其优厚,再加上金矿的诱惑,更使得从大明而来的移民大部分都不愿意留在永国,而是希望前往宋国安居。
    没钱,又没多少人口,资源也不如宋国,永国就在这个状态下发展了数年。这数年中朱慈炤想了许多办法,甚至包括在黄安辅助下开始利用丰富的森林资源和工匠对大明海军进行战舰维护,后续准备以建造船只来获得财源,可就算这样做发展的速度也是有限,永国几乎就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慢慢建起来的。
    直到去年的时候,南边的宋国不知因为什么情况减少了移民的数额,这才让永国这边的移民略微多了些,也获得了些更多的人口。在这种情况下,朱慈炤觉得有些奇怪,他不明白明明宋国发展的很好,怎么会突然就调整政策了呢?按理说朱慈炤应该会派人打听一下的,可朱慈炤又怕自己的举动会引来不必要的麻烦,所以他忍着好奇没去打听,趁此机会多纳些人,埋头开发永国。
    但谁都没想到仅仅过了一年不到,本土那边居然来了这么一道旨意。这时候朱慈炤才彻底明白为何宋王朱敏澄会突然调整宋国的国策,闹了半天是为了这个。
    虽然旨意说的明白,允许海外的藩王可以开府建牙,成为真正的大明藩国。可朱慈炤依旧担心这件事的真实性,更怕自己一旦这么干了会授人以柄。所以朱慈炤暂时什么都没干,就连这道旨意的内容也没告诉下面人,他在耐心等待,等着看看宋国的反应,假如朱敏澄接受了这个旨意并且付诸于实施的话,他再做也不迟。
    就这样等待了些时日,很快南边就传来了消息,朱敏澄在接到旨意后毫不迟疑就开府建牙,不仅效仿大明朝堂设置了所谓的三司六局,还任命了一大批官员,宋国在这种情况下已真正成为了外藩的格局,宋王也成为了宋国真正的国君。
    消息传来后,朱慈炤就坐不住了,既然宋国已经开始干了,那么他哪里还能按捺得住?所以今日他把长史黄安找来商议此事,询问黄安的建议,是否永国也可按照旨意如此行事,让永国成为真正的外藩国家。
    “王爷,您瞒着臣下好苦啊!”听完了朱慈炤的解释,再仔细看了本土来的旨意内容,黄安忍不住说了这么一句话。
    “本王……本王也是有苦衷的……。”朱慈炤知道自己这件事干的不怎么样,黄安作为自己的长史这些年可是做了不少实事,如果不是他的协助,永国也没有今日的模样。
    而自己明明提前知道了这道旨意,却因为自己的盘算瞒住了他,直到南边宋国正式开府建牙这才把旨意拿了出来。
    黄安心中轻叹了一声,他何尝不知自己这个主子的身份尴尬呢。就和自己一样,当年自己在工部任职也不受待见,更因为被排挤莫名其妙发配到了朱慈炤的手下,从大明本土千里迢迢来到永国担任长史。
    其实不光是他一个人,就连永王府的其他属官基本也是这样,他们这些人根本没办法和宋王朱敏澄的属下相比,说句不好听的话,他们都是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边缘人物,可既然来了永国,成为了永王下属,那么大家就是一荣俱荣了。
    “王爷,此事既然本土已有旨意,王爷就不必有所顾虑,依旨意做就是了。何况此事对于王爷和我永国而言也是一件好事,一旦正式开府建牙,不仅能安抚众人,更能让永国就此发展起来。如臣猜的不错,这道旨意是宋王向陛下求来,而陛下既把旨意也给了王爷,就没打算仅让宋国如此,从这点来看,王爷也算就此得益。”
    朱慈炤微微点头,这个他也猜到了,今天让黄安来就是商讨一下后续事宜。说实话,现在的他心中不激动是不可能的,因为一旦这么干了他就成为真正的国君了,这对几年前还被软禁在宫中的朱慈炤来说是想都没想过的好事。
    “黄大人,如开府建牙,孤当如何去做?”朱慈炤压下了心中的兴奋,开口对黄安询问道。
    黄安思索了下道:“臣以为不必另起炉灶,最便利的办法就是依宋王的模式来设即可。这几日臣让人细细打听一下南边宋国的举动,看看宋王是怎么处置的,王爷您依葫芦画瓢即可,如此最为稳妥。”
    “对对对,这个好!这个好!”朱慈炤眼睛一亮连连点头,既然宋国已经着手做这件事了,他的永国也没必要想其他,按照宋国的方式来就行了。而且这样抄作业也能避免些麻烦,一旦朝廷那边发生什么,或许有人指责藩国的开府建牙有问题,那么宋王作为圣上嫡子还能挡在自己前头,如此一来风险也小了许多。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