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6章 蛮夷
第1276章 蛮夷既然定下了“抄作业”的办法,朱慈炤的心情也就放松了不少,就此继续和黄安商议了起来。
对于具体的开府建牙后续,黄安所能提出的建议不多,反正到时候造抄宋国即可。不过对以后永国的发展问题,黄安倒是说了许多,这两年来永国依靠森林资源不缺的优势囤积了许多建船的好材料,而且原本用于帮忙维护大明海军战舰的工坊也进一步扩大,开始尝试制造船只了。
虽然目前所造的船只是普通海船,可这件事原本就是从无到有,以现在永国拥有的技术人才和能力来看,一下子上马建造大船甚至战舰是根本不可能的。为此黄安在这件事上极为上心,虽是普通海船,可同样有着作用,近洋航行没有问题,而且这边的渔业也颇为丰富,可以在这方面多想办法,人口不足也有人口不足的法子,没那么多人种地就通过渔业补充,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嘛,渔业收获不仅能补充食物不足,还能贩卖给宋国那边,同样是一份收入。
而其他方面,黄安暂时拿不出更好的办法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黄安作为工部的技术官员虽有能力,但永国的国情摆在这里,除非和宋国一样发现个储量丰富的金矿,彻底解决财源问题自然两说。
话说,对于矿产的探索,原本是工部技术官员的黄安也一直在做这件事,可惜这两年来他虽然在新永州附近找到了部分煤矿、铁矿的存在,但却一直没寻到金银矿,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不过无论是朱慈炤还是黄安都不知道,其实在他们的领地周边同样也是有着金矿的,不仅是金矿还是金铜矿,而且其储量同样不低,甚至可以和新京一比。
但因为金矿的存在和新京那边略有不同,新京的金矿因为地形地貌的原因很容易被发现,再加上金矿附近河流的冲刷使得金矿表层大量金沙冲入河床利于开采。
而新永州这边的金矿都在山中,寻找起来极其不便,在没有后世的现代手段仅仅靠着几个人探矿想在短时间内发现根本就不可能,如此广阔的地区要找到矿脉的存在,几乎和撞大运没什么区别。
“王爷,此次朝廷放宽外封藩王的政策,这对于王爷来说是一件天大的好事。不过就算如此,我永国要论底蕴也是比不上宋国的。宋国不仅财力不缺,更有地形气候的优势,后续移民新大陆,恐怕能留在我们永国之人依旧不会多。”
黄安说出了一个所有人都知道的问题,朱慈炤苦笑着点点头,别看近期永国移民的人口略微多了些,但那是建立在南方宋国突然减少移民的数量,并且开始调整国策的缘故。
原本朱慈炤还以为宋王朱敏澄是打算稳扎稳打,借此机会整顿内部呢,现在回想起来应该是朱敏澄早就打算向朝廷索取这个条件,提前开始做准备了。而现在朝廷的旨意已经下达,宋国那边也已正式开府建牙,那么接下来宋国暂缓移民的政策恐怕会重新进行调整,后续大范围接纳移民的情况会再一次发生。
相比富庶的宋国,永国根本没条件和宋国争夺移民,充其量就是吃点宋国留下来的残羹剩饭罢了。这个问题一直摆在那边,也是制约了永国发展的重要问题。
“这件事本王自然也是知晓的,可情况如此,本王也是无可奈何啊!”朱慈炤摇头叹道,甚至想这道旨意如果晚来半年甚至一年多好,借此机会就能多弄点移民了,可现在整个永国的人口少的可怜,加上这近一年来,不包括最初一批跟随朱慈炤来到永国的那些人外,所有移民加起来刚刚超过五千人。
也就是说,如今整个永国的人口仅六千多人而已,这么点人充其量就是一个小县的人口。而整个永国的地盘却不亚于宋国,再加上划分区域仅仅只是大范围的初定,在没有其他封国的存在情况下,按理说无论是永国还是宋国只要能控制,哪怕占据比现在更多一倍的土地都可,但这样做的根本就是需要人口。
但问题在于永国没什么条件可以吸引人口,一来永国的气候不如宋国,二来相比永国,宋国财大气粗给出的待遇更优厚。再加上宋王的身份不同,只要有脑子的人就能明白跟着宋王远比跟着永王更有前途,在这种情况下大家首选的自然是宋国不可能是永国了。
“王爷,本土那边的移民不行,可不代表其他人不成啊!”这时候,黄安提醒了一句。
“你的意思是……?”朱慈炤心中微微一动,当即反问。
“那边不是有人么?”黄安伸手朝着东边指了指。
“土著?”
“正是土著!”黄安道:“永国以东就有好几个土著部落,这些部落少的数百人,多的上千,据说再往东南去上万人的部落也有。后者暂且两说,可几百上千的部落却可以想想办法。”
“我永国不如宋国,自然吸引不到多少本土移民,但对于这些土著来说却是不同。如王爷能招揽这些土著来永国定居,予以教化,让其学我文字、语言,使他们在永国建屋、垦地,岂非就是我永国之民?”
“可这些是蛮夷……?”朱慈炤犹豫道。
“蛮夷也是人啊!”黄安劝道:“所谓入华夏者则华夏之,这些蛮夷所缺无非教化罢了。况且王爷来新大陆时日已是不短,也见过这些蛮夷,以王爷所见,觉得这些蛮夷同我明人相比有何不同?”
朱慈炤想了想说:“语言不通,习俗不等,此外装扮这些也不类同我大明……。”
“但相貌却是类同不是?”不等朱慈炤说完,黄安提醒了一句。
朱慈炤仔细琢磨了下微微点头,他承认黄安说的是对的,虽然他所见过的土著装扮粗犷,瞧起来一副茹毛饮血的模样,可仔细分辨却依旧能看出几分样貌。
无论是发肤还是面容,同大明人有着八九分的相似,或者说更像大明那边的山民和其他民族,假如把他们平日装扮的那些乱七八糟的玩意去掉,再换一身大明的服饰,如不是仔细分辨还很难区分出来,这点黄安说的没错。
“臣在来新大陆之前曾听说过一个传言。”黄安认真道:“臣也不知这个传言从哪里出来的,传言所说新大陆上的土著原本就是我华夏人士。当年周代殷商,商纣国灭,周天子定鼎神州时,有一批商人为避祸北上,后从极北之地在严冬之日大海结冰之时从冰面过海,来到此地定居,从而千百年下来最终演化成如今新大陆的土著。”
“此外,还有一个传闻是夏末时期的夏人北渡过海,成为这里新大陆的土著所说。虽然无法确定这些传闻真假,可从这些土著样貌来看的确类同于我华夏人士,而且臣这几年同这些土著接触不少,对方的生活习惯和有些举止的确类同于我华夏上古时期的记载,由此可见虽是传言,细想下来也有几分可能。”
“这个本王也听说过。”朱慈炤说道:“但本王却没如此深想,就算如此又如何呢?他们哪怕真是我华夏上古移民,可都数千年过去了,恐怕早就不认我华夏了吧?”
“他们不认,我们可以认啊!”黄安笑了起来:“无论传言真假,可样貌和习俗却是实实在在的,再说了这些人当土著又有什么出息?如能归于王爷治下,行教化之事安居乐业,不是求之不得的好事么?”
“何况王爷可以就此为据,做一篇文章,不管对方是否信,我等必须先信才是。只要能把人弄来充实我永国,这人丁问题就能解决大半,数十年教化后,等一两代人成长起来,这些人又同我大明子民又有何区别?”
黄安的这番话着实打动了朱慈炤,仔细想来这个操作的确有几分道理。永国缺少的就是人口,人口的不足也大大限制了永国的发展,仅仅依靠从大明移民得等到猴年马月去?何况和宋国相比永国也没什么优势啊!
不如从土著下手,招揽土著为其所用,充实人口。而且这些土著无论样貌和一些习俗类同于明人,行于教化,让他们学会汉话汉字,按照明人的生活习惯进行农垦生活,长期下去两三代人就直接被同化了,等到那时候换了衣冠,说着一口流利汉话,举止行为和明人毫无两样,谁还能分辨出他们是否土著出身呢?
这还不算,黄安还提出了一个更有可行性的方案,那就是想办法从南边接纳一些来自于欧罗巴的人加入永国。
永国因为在船只上的技术包括工坊的存在,现在已经开始建造普通的渔船了。随着渔船的建造,永国虽然土地开发不如宋国,但在捕鱼方面却领先不少。
整个永国在朱慈炤的支持下,现有近千人以此为生,拥有足足四十多艘渔船可以出海,所得鱼获除了弥补粮食的不足外,还能售卖给南方的宋国以换取其他物资。这也是没办法的事,谁让永国的人口太缺,荒废的土地太多呢?再加上气候的缘故,永国种地一年也就收获一季,这样一来物质尤其是粮食比较缺乏,除了用这个办法也没其他更好解决的法子。
所以永国的渔船经常南下,带去不少鱼获,并且从南方的宋国购买物资包括粮食返回永国。在这其中,永国的渔船有时候也会继续向南航行,一方面是探索航线,寻找更合适的渔场,另一方面也是就此接触在更南边的欧罗巴殖民地,其中就包括中南美地区的西班牙殖民地,和对方进行交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