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耽美堂

手机版

耽美堂 > 都市小说 > 四合院:从驾驶员开始 > 第774章 该来的还是来了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774章 该来的还是来了

    第774章 该来的还是来了
    没几天,又到了周末。
    这一天,注定对李开朗来说不是美好的一天。
    昨天晚上,王媒婆来过一趟。
    一句:“明儿一早人姑娘就来,你可拾掇精神点儿!”
    这不,今天一早,李开朗便不得不早起给自己收拾好。
    几乎掐着点,王媒婆那极具辨识度的洪亮笑声便刺破了四合院的宁静:“哎哟喂!小李!开门开门!大喜事上门啦!”
    这动静,活像是敲锣打鼓来报喜的。
    李开朗深吸一口气,感觉自己像个即将被押上舞台的演员。
    他拉开房门,王媒婆那张热情洋溢、仿佛自带喜气的脸就怼在了眼前。
    她身后半步,跟着一个穿着碎小褂、梳着两条乌光水滑麻辫的姑娘。
    姑娘身材匀称,约莫十八九岁,脸颊泛着健康的红晕,不是晒的,是紧张和羞涩涨红的。
    她眼神怯生生地,飞快地扫过李开朗的脸,又迅速低下头,手指下意识地绞着洗得发白的衣角,连耳根子都透出粉色。
    看得出是个本分、老实,甚至有点内向的姑娘。
    “来来来,快进屋!外面站着干啥!”
    王媒婆俨然一副主人姿态,不由分说地把姑娘推进门,自己也跟着挤了进来。
    顺手还带上了门,隔绝了外面几道好奇的目光。
    那姑娘,小名唤作翠芬,一进门,目光就不由自主地被李开朗的家吸引住了。
    这房子窗明几净,桌椅板凳擦得一尘不染,书架子上码着整整齐齐的专业书籍。
    这屋子远超她对单身汉宿舍的想象,干净、整洁。
    能把屋子收拾得如此体面的人,过日子定是极妥帖可靠的。
    翠芬心里那点因为紧张和陌生而产生的距离感,瞬间被这良好的生活环境冲淡了不少。
    本来听说对方是大学生、技术员,心里就存着七分敬畏和三分好感。
    如今亲眼见着这家,好感度又悄悄往上蹿了几分,变成了五分。
    她绞着衣角的手指微微放松了些,但还是不敢抬头。
    王媒婆是何等的火眼金睛?
    她一眼就捕捉到了翠芬眼中那瞬间亮起的神采和放松下来的肩膀。
    ‘成了!有戏!’她心里乐开了,面上却不动声色。
    王媒婆火力全开背书:“小娟可是纺织厂挂号的先进生产者!手脚麻利得哟,织布质量顶呱呱!”
    “性子也好,家里爹妈都是老实巴交的工人,哥哥在供销社上,根正苗红,清白得很!”
    中心思想明确:吃苦耐劳,家庭简单,正是“过日子”的绝佳人选。
    李开朗维持着基本的礼貌,引她们坐下,倒了水。
    他顺着王媒婆的话茬,问起纺织厂的辛苦。
    一提到熟悉的领域,陈娟的紧张感消融了些,眼睛亮了起来,絮絮地说起挡车的诀窍、步机车速的控制、断线处理的麻利
    言语间带着工人特有的实在和自豪。
    见两人聊得有些‘火热’,王媒婆自然是明白要给两个年轻人留出独处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培养感情”。
    “哎呀,瞧瞧我这记性!”王媒婆一拍大腿,演技浮夸。
    “灶上还坐着水壶呢!可不能烧干了!你们年轻人正好多聊聊,多了解了解!王姨去去就回!”
    “翠芬,别拘束,小李同志人最和气了!姨先走一步,一会儿再过来哈!”
    她边说边风风火火地往门口退,临走前还给了李开朗一个“好好把握”的暗示眼神,然后“砰”一声带上了门。
    但实际上王媒婆压根没走远,走到垂门口停下来,时刻关注着李开朗家情况。
    好在姑娘已经聊上头,她一走,倒也没影响屋子的气氛。
    将话题从纺织厂转到其他地方,翠芬就变得支支吾吾了些。
    一番讨论下来,李开朗心里明白,这姑娘就是个典型的、朴实本分的好姑娘,可能很勤劳,很能持家。
    但对方的兴趣、观念甚至思考方式,都与自己相隔甚远。
    两人之间,缺乏最基本的共鸣点。
    勉强支撑了大概一炷香的时间,两人之间的“谈话”几乎是无话可谈。
    但李开朗也不至于让话掉地,免得尴尬,又引向了她熟悉的领域。
    而此时,不光王媒婆关注着,院子不少人竖着耳朵、贴着门缝的邻居也都在“暗中观察”。
    李开朗的婚事,在这半个月俨然成了四合院近期的头等“八卦”兼“战略资源争夺战”。
    大家这半个月都在自己亲朋好友中物色对象,想要承一份情。
    其中要属最重视的,莫过于阎埠贵和刘海中。
    阎埠贵一早就搬了个小马扎坐在自家门口,手里拿着份报纸,眼睛却时不时地瞟向李开朗家。
    看着王媒婆带人进去又出来,他鼻子里哼了一声,小声对旁边摘菜的三大妈嘀咕:
    “看那姑娘,应该是个本分的,不过配小李,还是差点意思。小李可是大学生,以后前途无量!”
    “这对象,看起来就是农村姑娘,都聊不到一块,哪配得上。”
    刘海中和二大妈也都看着。
    “老刘,你瞧见没?老王婆子带进去那姑娘,看穿着是乡下来的吧?”二大妈压低声音,语气里带着明显的不屑。
    “我看也是,这王媒婆怎么搞的,李开朗是什么身份,怎么能找个乡下丫头,那不是拖后腿吗?”
    二大妈点点头:“王媒婆不行了,眼光咋这么差?不过也好,王媒婆介绍对象不行,咱们才有机会。”
    刘海中连连点头:“没错没错。”
    整个四合院,焦点都集中在李开朗家。
    “差不多了。”王媒婆估摸着时间,终于是起身。
    敲门声响得恰到好处,简直是李开朗的救星。
    王媒婆那张堆满笑意的脸探了进来:“哎哟,聊得挺好啊!怎么样啊,小李,翠芬,谈得怎么样啦?”
    她眼神在两人之间快速扫视,尤其关注李开朗的表情。
    李开朗如释重负,站起身,随口应付道:“还行吧。”
    王媒婆心里咯噔一下,这“还行吧”听着可不太妙。
    “还行?那好啊!翠芬,你觉得小李同志咋样?”
    她赶紧把话题抛给翠芬。
    翠芬一直低着头,此刻脸更红了,但透着真诚的欢喜:“李李同志人很好,有文化,家家里也收拾得干净”
    显然,她对李开朗是非常满意的。
    王媒婆心里有了底,给翠芬使了个眼色:“翠芬啊,你先去院里那棵枣树下等我一会,我跟小李再说两句话。”
    至于有没有枣树,那也没关系。
    翠芬顺从地点点头,又偷偷看了李开朗一眼,才低着头快步走了出去。
    门一关,王媒婆脸上的笑容收了几分,凑近李开朗,压低声音问:
    “开朗,跟姨交个底,到底咋样?我看翠芬这姑娘对你印象可好得很呐!老实巴交,一看就是能过日子的!手脚肯定勤快!”
    李开朗摇摇头,“谢谢您费心,翠芬姑娘人挺好,挺实在的,但.”
    他顿了顿,找了个委婉但明确的说法。
    “感觉不太合适,我这刚工作,心思还在工作上,而且确实没什么共同话题,再看看别的吧。”
    听到这,王媒婆岂能不明白,不就是没对上眼。
    不过这她早有预料。
    她一开始就没想过能成,这姑娘不过就是个开胃菜。
    只是几个人选中的一个,成不成都无所谓。
    她一拍大腿:“嗐!明白了!姨懂!这找对象是得看对眼,得能说到一块儿去!”
    “翠芬呢,人是好,可能跟你这大学生聊的少点没,事!咱后面还有好的呢!”
    她立刻恢复了那风风火火的状态,“你等着!姨手里还有好姑娘!条件更好,保管能跟你聊到一块儿去!我这就去接下一个,顶多半个钟头!你可别出门啊!”
    说完,也不等李开朗回应,转身就冲出门。
    拉起还在枣树下忐忑不安的翠芬,一边安慰着:“别急别急,姨再给你寻摸更好的”。
    一边风风火火地就往外走,准备开启她的“车轮战”第二场。
    果然,王媒婆不愧是“胡同第一快手”。
    没过多久,李开朗那口长气还没完全吐干净,院门外就又响起了她那标志性的洪亮笑声:
    “哎哟喂!小李!开门开门!快瞧瞧,姨给你把谁带来了!这回保管你满意!”
    李开朗感觉自己的太阳穴突突直跳。
    他认命地再次起身开门。
    门外,王媒婆身边站着另一个姑娘。
    这位明显和刚才的翠芬不是一个风格。
    约莫二十岁左右,穿着洗得发白的白衬衫和蓝布裙,头发梳得一丝不苟,浑身上下透着知识分子的清雅和矜持。
    皮肤不算很白,但很光洁,脸上带着大方得体的笑容,眼神也比翠芬多了几分自信和打量,看着很端庄。
    “来来来,快进来!”王媒婆熟门熟路地把人往里让,一边介绍:
    “开朗啊,这位是孙玉兰同志!人家可是小学的老师!”
    语气里充满了自豪,仿佛找到了真正的“王牌”。
    孙玉兰落落大方地跨进门,目光快速地在屋内扫视一圈,看着装修都挺不错的,眼睛明显亮了一下。
    她主动向李开朗伸出手:“你好,李开朗同志,我叫孙玉兰。”
    声音清脆,不卑不亢。
    李开朗有些意外,这开场白可比翠芬主动多了。
    他伸手轻轻握了下:“你好,孙玉兰同志,请坐。”
    心里稍微提起了点精神。
    至少,这位看起来能正常交流。
    王媒婆一看这架势,心里乐开了:“看看!这才是郎才女貌嘛!玉兰可是我们街道有名的好姑娘!”
    “开朗,你俩好好聊!姨还有点事,先出去一趟,一会儿就回来!”
    她说着“有点事”,但眼神分明是“你懂的”,又故技重施,留下两人,自己功成身退,跑出院子继续她的“守望”去了。
    屋里剩下两人。
    孙玉兰不像翠芬那样拘谨,她坐下后,先开了口:“李技术员,您好。听王姨介绍过您了,大学生,技术骨干,年轻有为。”
    “孙玉兰老师过奖了。”
    孙玉兰的谈吐明显更为从容和有深度。
    她并未停留在客套上,而是自然地聊起了自己熟悉的领域。
    她的语言组织清晰,逻辑性强。
    出于对教师职业的尊重以及对方表现出的素养,李开朗也比刚才更为认真地倾听,并适时回应几句。
    “李技术员平时喜欢看文艺作品吗?不知道您对思想问题怎么看?”
    她的目光带着探寻。
    在第一次相亲、对方身份还是教师的场合下,“高谈阔论”思想问题极为不妥。
    李开朗本能的含糊其辞一番:“我觉得我们年轻人还是应该专注于本职工作,脚踏实地,为国家建设出力。
    “教书育人,责任重大,孙玉兰老师辛苦了。”
    孙玉兰是何等聪明人,立刻捕捉到了李开朗的回避。
    她眼中最初那点因对方“大学生”、“技术员”身份而燃起的热忱迅速冷却下来。
    她渴望的是能进行深度对话、思想能碰撞出火的伴侣。
    而不是一个只谈工作和生活琐事的‘技术工具’。
    虽然李开朗的外在条件符合预期,但这种精神层面无法触及的感觉,让她感到了深深的失望。
    后续的谈话便彻底流于浮泛,围绕着初秋的天气、最近上映的电影等安全话题。
    王媒婆不知何时又出现在门口,脸上堆满笑:“聊得挺投缘吧?小孙啊,咱们出去喝口水?”
    她熟练地将请出屋外,急切地低声询问。
    孙玉兰脸上挂着职业性的礼貌微笑,回答得清晰而体面:
    “李技术员人很好,工作也很体面,不过,我们可能关注的方向和兴趣点,不太一样。”
    王媒婆的笑容僵在脸上,文化人说话就是拐弯!
    意思再明白不过:“没看上”或“不合适”。
    “啊!”
    眼看精心挑选的“文化牌”也折戟沉沙,王媒婆是真急了。
    这.开朗,你这玉兰多好啊!你看你们聊得多好!”
    孙玉兰镇定自若:“王姨,那今天就这样,谢谢您费心。”
    “我学校还有点事,先回去了,李同志,再见。”
    她朝李开朗点点头,不等王媒婆再说什么,就挺直腰杆,快步走了出去。
    王媒婆追也不是,不追也不是,气得直跺脚。
    “这小李这怎么一回事?”
    李开朗不知情的耸耸肩:“可能聊不到一块去吧?”
    王媒婆也不知道怎么一回事,但人都走了,知道这第二个也没戏了。
    她有点泄气,但更多的是不服输。
    “行!你等着!姨还就不信了!”
    王媒婆手里还有张‘王牌’,本来是准备留着压轴的。“你等着,我这就去请!这回要再不成,姨就”
    她气呼呼地转身又要走。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