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耽美堂

手机版

耽美堂 > 都市小说 > 四合院:从驾驶员开始 > 第780章 初生牛犊破困局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780章 初生牛犊破困局

    第780章 初生牛犊破困局
    这台机器的资料李开朗虽然也看过,但也只是粗略过一遍。
    现在要自己去修,还是把资料再详细过一遍。
    不用他多问,刘卫国立马吩咐其他人,抱着一大摞厚厚的卷宗回来了。
    “喏,小李,全在这儿了。”
    “从设备引进时的原始资料、说明书、图纸,到历次故障记录、维修方案、专家会诊意见。”
    “还有部里专家留下的分析报告,都在里面了。你可得好好研究研究。”
    他脸上带着“看好你哦”的笑容。
    李开朗看着那堆几乎能埋掉半个桌面的资料,面不改色:“好的,刘工,我会尽快吃透。”
    接下来几个小时,李开朗埋头在那堆资料里。
    把自己认真看资料的样子做给大家看。
    顺便大致地把所有文件、资料都看过一遍,心里有个数。
    动平衡反复调整、轴承多次更换、主轴驱动电机检查、传动齿轮啮合精度检测.
    几乎能想到的机械因素都排查遍了,甚至液压系统、冷却系统也没放过。
    对情况有了大致了解后,李开朗便不再埋头枯坐。
    起身活动活动僵硬的身躯,而后去找凌工。
    “凌工,我打算去看看那台机器,能不能给我开个证明?”
    凌工惊奇地看着李开朗:“文件资料看完了?内容可不少,可都看懂了?”
    李开朗摇摇头:“大致地过了一遍,心里有个数,打算先看看机器。”
    “这可不行。”凌工摇摇头:“这可是厂里的宝贝,还是等你看完资料再说吧。”
    虽然前面说要支持,也很信任李开朗,但毕竟涉及重要机器,容不得他不小心重视。
    李开朗也明白,但这么多资料,一个个看完看懂,也要个两三天时间,要修好也不知道要多久。
    他有外挂——维修面板,资料看到这就差不多了,再看下去意义不大。
    “我明白,但凌工您也是知道的,这么多资料,不得看个三五天,再说我的能力您也是知道的。”
    “我这眼力和动手能力您心里也有数,单是看资料也是看不出个所以然来。”
    “您也是修过这台机器的,您都没修好,我.”
    言至于此,凌工虽然心里恼怒李开朗的话,但心里也不得不服这话说的没错。
    “行吧,我带你去看看。”
    “好嘞,麻烦您了。”
    三号磨床所在的精密加工车间,气氛与其他车间截然不同。
    这里更安静,地面更洁净,空气中弥漫着冷却液和金属切削液混合的独特气味。
    巨大的磨床静静地矗立在仓库一角,此刻并未运行,但依然能感受到它作为精密加工核心设备的威严。
    这台机器在车间后方的仓库中,同时周遭有一些围栏拦住,避免被不小心触碰到。
    凌工和李开朗的到来引起了车间主任和工人的注意。
    “凌工,你怎么来了?”孙主任上来迎接。
    “我来看看那台磨床。”凌海应道。
    闻言,孙主任脸上一喜。
    那台磨床偶尔才能动用,不知道给车间带来多少压力。
    少了一台机器工作,其任务自然就分散在工人身上。
    因为要保证精度,不少工人一个工件都要重复做个三五次才能做出一个合格的。
    两人来到磨床前。
    顿时,李开朗眼前浮现这台磨床的问题所在。
    【磨床综合精度异常,加工件尺寸波动,系统级耦合故障,常规机械/液压/冷却系统排查均未根治。】
    【1.更换核心传动系统总成(含主轴驱动单元、齿轮箱及校准组件)。】
    【2.制作分系统部件替代修复(如定制齿轮组或主轴改造)】
    知道了大致问题所在,接下来就是要一个个看过去,找出问题具体出现在哪。
    同时,也装装样子。
    凌工看向李开朗:“小李,就是这台机器,你看看吧。”
    看着李开朗戴上手套,就要跨进围栏,孙主任当即坐不住,出声要喊住,却被凌工压下,而后解释一番。
    凌工出面说话,孙主任不得不压下情绪:“李技术员,需要什么配合尽管说,不过操作要小心,这机器金贵。”
    “谢谢孙主任,我先看看。”。
    李开朗确认戴好准备,便绕着磨床仔细地观察起来。
    他没有急于动手,而是像一位老中医,开始装模样的“望闻问切”。
    仔细观察磨床的整体结构,特别是主轴箱部分。
    外壳有些油污,但无明显磕碰变形。
    注意到主轴箱与床身的连接处,似乎有几处固定螺栓的漆面颜色与周围略有差异,像是被拧动过多次。
    他拿出强光手电,透过缝隙观察内部结构,重点关注轴承座、齿轮箱的安装基面。
    近主轴箱,仔细嗅闻。
    除了正常的机油味,似乎还有淡淡的“焦糊”味。
    他找来几位操作工老师傅,详细询问故障发生时的具体现象。
    “主轴振动厉害的时候,整个床身都在抖,加工出来的工件表面跟波浪似的,根本没法看。”
    “有时候开机好好的,干着干着就抖起来了;有时候一开机就抖,歇一会儿再开又好了,邪门得很!”
    “而且,振动大的时候,主轴箱靠近床头那边,摸着温度好像比平时高点?”
    李开朗征得同意后,小心地用手触摸磨床的不同部位,尤其是主轴箱外壳和电箱上。
    维修面板在观察过程中持续工作,将一个个问题所在都详细显示出来。
    李开朗顺势点点头,给凌工表现出一个找出问题所在的样子。
    通过面板,李开朗也找到了,工人描述的时好时坏的问题所在。
    这台磨床存在异常摩擦或应力集中点,且可能发生在主轴箱的支撑结构上,而非主轴旋转部件本身!
    之前的维修,可能目光都聚焦在主轴上,却忽略了支撑结构可能存在的隐患。
    李开朗心中豁然开朗。
    “小李怎么样?有发现什么问题?”凌工考察道。
    “有点。”李开朗点点头,而后指着主轴箱与床身连接处那几颗漆色略显不同的螺栓。
    “那里,固定基座的螺栓,似乎被反复拆装过很多次?而且,拧紧的力矩似乎不太一致?”
    凌海和孙主任凑近一看。
    果然,那几颗螺栓周围的漆面磨损严重,颜色深浅不一,显然是多次拆卸留下的痕迹。
    孙主任一拍大腿:“哎呀!是的是的!之前几次大修,主轴箱拆下来检查过好几次,轴承换了又换,这螺栓确实动过!小李同志眼力真毒!”
    他看向李开朗的眼神多了几分信服。
    反倒是凌工眉头微蹙,他记得每次拆卸后都要求按标准力矩复装。
    但具体操作是维修班的人执行,是否存在细微偏差?
    他看向李开朗:“你怀疑是安装应力?”
    “不完全是,”李开朗摇摇头,他需要把维修面板的提示转化为合理的推理。
    “安装应力可能导致局部变形.”
    一番有理有据的解释,反倒是让凌工深以为然点头。
    也解释了为什么之前更换轴承、调整动平衡效果不佳——基础不稳,上面再调也是白搭。
    这还没完,李开朗走到主轴驱动电机附近,指着电控柜。
    “负载反馈不是有延迟或失真?这可能导致电机出力不稳定,尤其是在启动和变速阶段。”
    他将资料文件上的一些内容也顺势提出来。
    “这个。”凌海回忆道,“部里的专家提过驱动单元老化的问题,但测试又在合格范围内,更换成本太高,就一直没动。”
    接连几个问题,李开朗彻底是打消了凌工和孙主任的不信任和疑虑。
    “小李,我果然没看错你,你的眼力,我服了!”凌工不得不服道。
    “接下来你打算怎么做?”
    这次是重中之重。
    李开朗迎着凌工和孙主任期待的目光,心中早已盘算妥当。
    这台磨床的复杂性远超普通设备,明面上不是他一个刚出学校的人能轻易修好的。
    但自己身怀【维修面板】的秘密必须谨慎隐藏。
    直接指出核心问题并迅速修复固然痛快。
    但那样太过惊世骇俗,不符合他“技术精湛但仍在合理范围内”的人设,更可能引来不必要的深究。
    “凌工,孙主任,”李开朗脸上露出面对难题的凝重。
    “问题确实比较棘手,单一环节的调整很难根治,就像我刚才说的.”
    “要彻底解决,最稳妥的办法确实是更换核心传动系统总成,包括.但这些成本太高,对厂里生产影响太大。”
    凌工和孙主任不约而同地点头,这正是他们最头疼的地方。
    部里专家也提过这个方案,但大家都没选,毕竟替换一套要的外汇太多。
    “所以,”李开朗话锋一转,“我建议采用分系统部件替代修复。”
    “我尝试看能不能做出一套精度更高的齿轮组,来替换磨床上的那套旧齿轮,这样,对磨床的影响较小。”
    “其他部件也类似这样,一点点的替换.”
    这个方案显然更符合厂里的实际情况。
    “你能做出来?”孙主任有些怀疑李开朗,一个初出茅庐的小子能做出精度高的齿轮组。
    但随即又道:“我们厂里精密加工能力是有的,只要能提供图纸和参数。”
    “图纸和参数是有的。”凌工道,“倒是不用你做了,就让厂里八级工师傅做吧。”
    虽然他对李开朗动手能力有信心,但毕竟是高精度工件,还是让厂里的八级工来。
    而对于李开朗的这个方案,他和部里的专家也是想过,也做过。
    只不过远没有李开朗那么果敢,上来直接替换一整套!
    他们都是选取小部件一个个替换,不敢用大部件,生怕替换错了就全坏了。
    不敢担这个责!!!
    “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啊!”凌工不由地感叹一句。
    年轻人就是好,左手不靠后果,上来就是干!
    李开朗不明白凌工这不明不白的话,不过还是将自己的计划一一说出。
    “凌工,您经验丰富,您看这个方案是否可行?我初步估计,光是齿轮组的制作.可能就需要三五天时间。”
    “再加上检测调整,以及后续的安装调试和精度验证,保守估计,可能需要十天半个月才能看到初步效果。”
    “这期间,还需要车间师傅们的密切配合。”
    李开朗刻意将时间拉长,方便藏拙,掩盖他其实早已洞悉问题本质的事实。
    他需要在这段时间里,一步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导向那个维修面板早已给出的答案。
    “好!”凌工用力拍了下李开朗的肩膀,脸上露出赞许的笑容。
    “小李,思路很清晰,方案也切实可行!就按你说的办!需要什么资源,尽管开口!”
    “孙主任,你全力配合小李,车间的人手、设备,优先保障!有什么需要,我也让其他车间配合。”
    孙主任也连忙表态:“没问题!李技术员,你需要什么,随时找我!我让小王专门跟着你打下手!”
    修好了这台磨床,不仅对他,也对车间的帮助极大。
    “谢谢凌工!谢谢孙主任!”
    李开朗心中一定,计划的第一步顺利迈出。
    接下来的几天。
    李开朗的工作状态进入了快节奏。
    有图纸和参数,直接让钳工车间开始制作零部件。
    他并没有立刻开始“表演式”的维修,反倒是又扎进资料文件之中。
    特别是那些部里专家留下的分析报告和历次维修的详细记录。
    他需要为他的“发现”过程铺垫足够的知识背景。
    铺垫够了后,又仔细研究磨床引进时的原始图纸,特别是主轴箱支撑结构的设计图和材料说明。
    对比起历次维修后的数据,找出其中各个部件存在的潜在关联。
    这些工作在外人看来,是李开朗在“吃透”资料,为后续工作打基础。
    实际上,他是在利用维修面板给出的精准方向,反向寻找理论依据和“合理”的切入点。
    他表现得异常专注,常常在资料室一待就是半天,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分析、疑问和推测草图。
    这种敬业的态度,让偶尔过来查看进度的凌工更加满意。
    这才是他最头疼的问题。
    他不是工程师,得要一步步推导出合理的步骤、结论。
    如果他是工程师,可能就随口解释两句,甚至都不用解释。
    让大家猜!
    猜的出来算他们厉害!
    猜不出来算李开朗厉害!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