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耽美堂

手机版

耽美堂 > 其他小说 > 大明第一国舅 > 第409章 士绅们,你们的梦魘来了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409章 士绅们,你们的梦魘来了

    第409章 士绅们,你们的梦魘来了
    江心岛已经被封锁半年多了,周边的一些渔民、农户等等都是被层层劝离、不许靠近,
    关於这座江心岛上到底在做些什么,也確实有各种传言。
    一些地方官其实多少知道些实情,知道是徐国公在这里治天。
    此前是严格的被限制,不少人也根本不愿意靠近,但是现在他们不得不硬著头皮、战战兢兢的跟著。
    朱也心里发毛啊,他在岛外半年了,一直很安逸。每隔几天隔著几十米看看舅舅,这就行了但是现在呢,时隔半年需要登岛,哪怕知道实验好像很顺利,但是还是害怕。
    原因就是各种情报他收到了不少,知道先前死了很多人。
    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岛上的守卫依然森严。
    好在现在看起来情况不错,开始充许外岛之人小范围的登岛了,不过这一切也都是需要马寻统一安排。
    “晋王殿下、燕王殿下,还请您二位约束登岛之人,所走路段等都由徐国公亲自製定,万万不能隨意走动。”
    听著徐司马的话,朱衝著身后吼道,“听到了没有?跟著走、不许东张西望、交头接耳,隨意走动就地格杀!”
    这就是朱,喜欢扯著虎皮做大旗,顺便將一些事情规定的更加严格。
    苏州知府季亨,以及苏州府训导王行、徐用诚,耆民周寿谊、杨茂等人更是战战兢兢,心中害怕。
    王行、徐用诚、张羽、宋克等人不只是官僚,这些人与此前魏观案之中的高启、王彝等人並称『北郭十友』。
    这些人就是活跃於苏州北郭的文人群体,看似是有著以隱逸情怀为核心的生活方式,不过这一个个的也都是高门大户。
    是以袁氏、王氏、沈氏等家族通过联姻与师承关係构建起地域关係网。
    他们要是继续发展下去,那就是明朝中后期的吴门四家,也就是唐伯虎、沈周、文徽明和仇英了。
    有地方官,有士林中有才名的,还有乡老周寿谊等人,以及此前结社被带来问话的士子等等。
    一身官服的马寻立於帐外,看到朱櫚等人连忙行礼,“臣马寻,参见晋王殿下、燕王殿下。”
    朱一把扶起来马寻,“舅舅免礼,您本就是亲娘舅、是长辈,又在忙於社稷大事,我哪能受礼!”
    朱棣也是这个態度,刚才是三哥抢先上去扶起来舅舅,而他一个横跳直接躲开。
    带著两个外甥到了帐前,马寻笑著说道,“你们先坐,现在天气不热了,眼看著就入秋。”
    朱笑著点头,隨即邀功,“人可是都带来了,您可以断案了。”
    马寻看了看说道,“给乡老看座、上茶,岁数大了也不好怠慢。”
    朱和朱棣立刻有了主意,乡老看座、上茶,那是因为敬老。但是官员、士子等等,那就是站著或者跪著。
    朱刚坐在上首,一打量就看到他舅舅坐在椅子上,专心致志的在做著手工。
    屁股上长刺的朱棣刚坐下就起身凑上前,“舅舅,女红应该有丝线、针鉤啊。”
    马寻低头继续专心致志的在缠著红线,失误了就有了发泄点,“没看到我做事,非要问话!”
    朱棣厚著脸皮继续问道,“您这是在编平安结?”
    平安结的歷史就久远了,始於先民的结绳记事,而发展到现在已经赋予了不一样的含义。
    编平安结失败的马寻问道,“你们父皇就要大寿,雄英也要满周岁,可准备了礼物?”
    朱觉得还好自己说话慢,准备拍马屁说舅舅和舅母一如既往的恩爱,哪知道这平安结是给大侄子编的。
    下一刻朱也凑到跟前,一脸諂媚,“舅舅,济嬉也是您甥孙,要不也给他一个?”
    朱棣顿时来了精神,“我家高、高.....
    你家的儿子肯定是朱高开头,但是朱胖胖还得等几年,你小子和徐妙云还没有成亲呢!
    舅舅是高僧、是医圣,他编的平安结肯定不一样,说什么也得討一个!
    “济嬉再说,等满周的时候自然会有。”马寻看了看朱棣,“你家高什么高,等有了子嗣再说朱喜笑顏开,舅舅偏心归偏心,可是对晚辈也是真的好,该有的都有。
    朱开始发愁的说道,“父皇寿辰,我们按规矩送上贺礼。只是我第一回当叔父,又碰著雄英满周岁,礼物確实不太好找。”
    送礼物也要讲身份,不是什么东西都能送,
    就算是隨大流的长命锁,一些地方是外婆负责送,或者是舅舅。
    朱雄英可是有外婆、有舅公,轮不到几个当叔叔的送。
    朱棣喜笑顏开,得意洋洋的说道,“我自小喜欢骑射、弓剑,我给大侄子准备了好多木刀木剑,以前驴儿就喜欢这些。”
    等等,你朱老四要拿著一大堆刀剑去找你的乖乖大侄子?
    马寻顿时恼火了,“不许送这些给雄英!实在想不出来去问你家女诸生!”
    送驴儿刀剑是允许的,还被夸赞了,怎么轮到雄英就不准了?
    舅舅这语气也不对啊,要是继续下去是不是要挨打?
    季亨等人要么站著、要么跪著,他们被晾在一边了。
    徐国公根本就是无视他们,或者是在给个下马威。
    而看到晋王和燕王那殷勤的样子,先前传言皇家待国舅甚厚,可是现在再看看哪是『甚厚”啊!
    寻常人家的舅舅、外甥,也不见得就这么亲近!
    季亨等人更是战战兢兢,为何被带到岛上,他们心里基本上有数。
    马寻在岛上忙了大半年,这些地方官员、士绅也都是有所耳闻。
    现在人在这里跪著,只能干等著,那位徐国公根本不闻不问,就好似他们这群人不存在一般。
    季亨这样的其实还算比较好,但是那些跟著一起过来的士子们就惨了。
    他们一个个是高门大户,自翊书香门第、才情第一流,平时也会指点江山、挥斥方道,一副天下英雄也就那般的姿態,或许也会让不少人仰慕。
    只是现在呢,坐在椅子上的那位是当朝国舅,是执掌著国子学的右都督,一句话就可以废了他们的功名。
    平时私下里或许会说徐国公的诗词不过如此,比不得李杜等等,还可以各种韵脚、平仄等分析的头头是道。
    可是就不一样了,心理素质比较强的都脸色惨白了,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犯了什么事。
    没人较真的时候他们是才子,有人较真了他们就是聚眾结社、妄议国政的奸侯。
    和外甥们閒聊之后,马寻看向道衍,“大和尚,取公文来。”
    道衍將公文送来,马寻直接看向季亨,“前任苏州知府魏观与我不睦、因而贬官,他到任后虽多有愤崽,只是励精图治、吏治天下第一,是不是?”
    季亨就有些心惊胆战了,这位国舅爷没安好心。
    那么一句话之中的坑实在太多了。
    因为看似都是实情,可是一旦承认了,那就坐实了魏观此前不断抱怨马寻的事情,就坐实了他这个现任知府任由官场、士林在污衊国舅。
    看到季亨支支吾吾不敢回话,马寻再次问道,“本公问问你,都说自魏观起兴教化。这教化之功我怎么没见著?国子学有你苏州府多少学子?还是会试之时你苏州府的学子金榜题名比较多?”
    这一下不要说季亨了,王行更是在冒汗,因为他是苏州府训导,主要是负责文教这一块。
    提起大明文教,眼前这位徐国公才是最大的那一个,执掌国子学好几年了。
    马寻看了看这些地方官,问道,“行乡饮酒礼,这是雅事。只是雅事归雅事,政事是政事。”
    魏观在任的时候和苏州府乡老等行乡饮酒礼,是源自周代的儒教嘉礼,以宴饮形式承载社会教化功能。
    希望能实现尊老尚齿、选贤举能、维繫等级秩序的目的。
    隋唐时期被纳入国家礼制体系,与地方官学结合承担人才选拔功能。南宋朱熹依据《仪礼》进行古制修正,庆元年间成为学界范本。
    可是到了元朝,这个礼仪就没了,明朝这边更別说了。
    恢復汉族礼仪確实是朱元璋一直在做的事情,但是绝对不是『乡饮酒礼”。
    朱和朱棣就如同左右护法,两个少年都是横眉冷眼的,对这些苏州府的地方官各种嫌弃的神情,一点都不掩饰。
    光说好听的,也不做实事。
    得到了士族、乡绅的讚扬,也没看到苏州的百姓多称颂啊。
    最主要的是你们掌握了话语权,如何称颂那是你们自己定的,寻常的百姓可没有机会发言。
    这一个两个的在不断的成长,见识越来越多,自然也知道有些书本上说的那些雅事到底是怎么回事。
    自家舅舅最为厌恶的一些事情就是儒生倡导的『民”,那些人认为只有读了书的人才能称得上是『民。
    这些人一直都要求朝廷不能与民爭利,希望朝廷能放宽诸多限制、恢復古制。
    偏偏就是这么些人闹出的声量最大、要求最多,最不遵法纪的是他们,最会喊冤的也是他们。
    学两宋不限制土地兼併,学蒙元放权乡绅、任由豪强治理地方。
    这些人的诉求很多,都是对他们有利的,
    就比如说被带上岛的这些士子,现在一个个的知道怕了,因为马寻当真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