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耽美堂

手机版

耽美堂 > 都市小说 > 红楼兵圣 > 第324章 意外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324章 意外

    第324章 意外
    不知不觉,一个多月过去。
    时间进入了十月下旬。
    天气变得冷了些许。
    但是许多人没有在意,而是盯着战场上的变化。
    “你们几位是我相信的人,你们告诉我,大同西军到底厉不厉害?”
    张文锦招来李奇和江万化,以及魏毅。
    李奇和江万化是永兴右路军的参将,右路军没有总兵,两人理应争夺,互相敌视,不过两人相识多年,没有因为争夺总兵的位置闹不和。
    张文锦很欣赏,把两人视作心腹之用。
    魏毅官职最低,但是深得下面士兵的军心,在永兴军名气不小,很多人常说此人是小号的王信。
    因为王信和此人有许多相似之处。
    之所以说魏毅是小号,并不是全指他比王信官小,而是王信做事步子更大,走的更远。
    李奇和江万化对视了一眼。
    最近大战未起,小战不止,各有胜负。
    此次三军一起作战,本来是大同西军的事,其余二军不理,但是因为魏毅的主动出手,也带动不少将领跟风而动,看来王信的确号召了一批将领。
    上面的人睁只眼闭只眼,永兴军出手最多,天成军出手最少。
    然后一些话就出来了。
    最开始的言论是夸大同西军,大同西军每每得胜,而且战果丰厚,自身伤亡却少,因此皆云大同西军厉害。
    有人夸,就有人反对。
    又有言论痛骂大同西军。
    大同西军说是要救百姓,却没有把精锐分开,而是集中使用,对面的胡骑虽多,但是分的散,所以大同西军以众击寡,不但战果丰厚,而且自身伤亡少。
    但这么做的代价,是很多百姓没有被保护到,效率太低了。
    反倒是各路受王信感召的将领,他们自个出动,优势往往与胡人没有多大的差距,所以不但伤亡多,甚至经常吃亏。
    不是各路军战斗力不如大同西军,而是大同西军太狡猾。
    众说纷纭。
    张文锦对这些争论很在意。
    事情到了这般地步,不但关乎大同安危,更关乎自身的前程,接下来的大战,自己要不要指靠王信,王信靠不靠得住?
    别人的话,张文锦不信。
    只有眼前三人。
    身为张文锦的心腹,几人知道总制的想法,皆不敢乱说。
    “你先说说看。”
    李奇指了指魏毅,仗着身份压下来。
    魏毅无奈。
    下定了决定,不再犹豫。
    “总制大人,属下一家之言,贻笑大方,姑且听之罢了。”
    “赶紧说,不要卖关子。”
    张文锦挥了挥袍子。
    虽然是文官,但是对下面的将领很大方,所以得人心,魏毅也没有恼,反而更轻松了些。
    “一支军队的战斗力主要体现在野战之中,而在野战中具备战斗力的军队必然是精锐,所以一支大军够不够强,要看其中的精锐多不多。”
    没有直接说大同西军能不能打,而是从头到来。
    张文锦本就希望多了解军队,听得很仔细,对魏毅更为满意。
    见李奇和江万化没有反驳,魏毅松了口气,继续说道。
    “如果精锐多,那么大军的野战力越强,可以主动出击,四处寻找战机,只要敌人露出破绽,很轻易就会被抓住,从而大败敌人。
    同样的道理,如果军队中缺乏精锐,那么只能被迫防守。
    处处防守处处被动。
    长久下来,很容易被敌人一波带走。
    如果同意这个道理,再观大同西军,大同西军整整三千精锐,加上九千民兵,这个比例实在不低,比大部分军队都要强,属下是这么认为的。”
    魏毅越说越流利,一口气说完,脸色平静了下来。
    张文锦仿佛眼前一亮。
    魏毅如此解释,正是他需要的,让他从理论上搞清楚,而不是空洞的回复。
    虽然相信魏毅,张文锦依然向李奇和江万化确认一遍。
    “魏毅说的对不对?”
    李奇和江万化没有了余地,纷纷点了点头。
    张文锦眉头皱起。
    见状,李奇连忙笑道:“王信与咱们这边的做法不同,所以不能对照着看,许多事不能随意下定论。”
    “不对?”
    “也不是。”李奇摇了摇头,“大体上是不错的。”
    越是位置高,越是说话小心。
    张文锦没有太在意,追问道:“做法有何不同?王信的方法更好?”
    李奇只能说道:“王信没有按照传统边军的做法,也就是民间传言的家丁制,但是军队中必然有普通军士和精锐军士,这个道理王信也懂,因此他采取了一种晋升制。”
    张文锦更加好奇。
    “王信到了大同之后,手里的兵源主要从民兵中吸收,除非特别优秀。民兵中只要愿意恪守军规,加强操练等,底子不算差的,都有机会加入大同西军。”
    “这法子的确不错。”
    张文锦迟疑起来。
    虽然没有想明白,但是下意识嗅到了问题。
    李奇笑的更难看。
    江万化没说话,魏毅低下头。
    没有谁不会有私心。
    王信的方法很平平无奇,无非是公平公正公开。
    好处是能培养出更多的精兵。
    但是比起将领提拔自己的人,从自己人中挑选出精锐充当家丁,这样的选拔方式,练出来的精兵当然是听自家将军的。
    看到几名手下的神色,果然有问题。
    张文锦思考了片刻,很快想明白了其中的问题在何处。
    文官同样如此。
    谁提拔下面的人,不是提拔自己的亲信?
    亲信是第一位,能力是第二位。
    将领更是如此了。
    培养精兵需要投入资源,无论这份资源从何而来,反正是将领们手里撒下去的,必然是培养自己的亲信。
    “其实不止如此。”
    魏毅突然开口,感慨道:“精兵越多,需要的粮草越多,很多人养不起,唯独王将军养得起,也因为王将军养得起更多的精兵,所以才能推出这种法子。”
    后面的话,大家都明白。
    张文锦也明白。
    有几个人能做到王信那种清廉的程度?
    这法子很简单,却也是最难的。
    但是张文锦看到了机会。
    既然公平公正公开,不以私人忠心为重,如此方式选出上来的人,就算能力再强又如何,其中必然有不少人容易被别人拉拢。
    “你们看看吧,不要传出去。”
    张文锦拿出一封密信。
    几人一看,看后大惊,随后大喜,皆看向自家总制。
    “这是老天都在帮我们,你们用心办事,日后论功行赏,好处少不得你们。”张文锦从容说道。
    “要不要?”
    江万化有些激动。
    如果能独领一路的话,那么自己不争夺总兵,平调也能接受。
    李奇懊恼的看了眼江万化,自己慢了一步。
    总兵之位虽然诱人,但是独领一路大军的参将,不比本镇的普通总兵差,甚至前途更强一些。
    “此事不急。”
    张文锦拒绝。
    他不想过分得罪王信。
    “王信才二十有八,已经是独领一路的参将,如果不是太年轻,资历短了些,早就是总兵,地位不比胡立勇低,未来的前程不可限量。
    敢把这样的人得罪死了,难道不怕此人以后的报复?”
    张文锦提醒。
    江万化清醒过来,感到一股寒意。
    此人的表现太过耀眼,竟差点忘了此人背后的关系,连总制大人都忌惮三分,何况是他们。
    不禁叹了口气。
    到底是勋贵子弟,能闯出一条自己的路,也因为他是勋贵子弟。
    换做是自己这样的普通人,敢在军中特立独行,早就被拍死到了不明之地,如何有资格去弄潮。
    魏毅身份地,心思也不多,更关心密信中的事,担心的问道:“此事要瞒多久?”
    “也瞒不了多久。”
    胡立勇的关系少一些,可能比王信还要晚知道。
    “以王信的关系,耳目的灵敏,只怕也就三五日的时间,你们立功的机会不多了,趁着这几日的功夫,赶紧多抢功劳去吧。”
    张文锦露出笑容。
    几人闻言大喜,知道这是总制大人要抬举他们了。
    等属下们离开后,张文锦久久无神。
    该如何安置王信呢。
    请神容易送神难。
    当初同意此人来大同,也没有指望此人能扳倒冯胖子,只是看中此人背后的身份,他姓王,必然受到冯胖子的敌视。
    没想到此人的确有本事。
    如今该如何送他走呢。
    张文锦为难。
    如果王信四五十岁了,倒是不惧,偏才二十几岁。
    年轻就是资本啊。
    张文锦感慨一声,此事还是交给张吉甫去头疼吧,反正是他派来的人。
    ——
    王信不清楚生胡的战斗力怎么样。
    最怕的是未知。
    而对自己军队的实力,王信很相信,因为自己有个判断的标准。
    如明末吴三桂手里的军队。
    吴襄曾经直言告诉崇祯,按册八万,核实三万余人,可用之兵三千。而这三千兵非一般士兵,乃是其之子,其子吴三桂之兄弟。
    “自受国恩以来,臣只吃粗粮,三千人都吃细酒肥羊;臣只穿布褐,三千人都穿纨罗纻绮,因而能得死力。”
    吴襄此言可能有夸大,但是足够看出精兵的地位之高。
    自己练兵的方式虽然不是纯粹的家丁制,一样是以精兵为核心。
    自己的军队,战斗力绝不会比辽东军要差。
    那么生胡的战斗力怎么样呢?
    与大板升各部打交道这些年,王信心里有数。
    胡人毕竟不是鞑靼。
    胡人崛起的时间太短,底蕴太薄,根子太混乱,所以大同西军的精锐,可以以一敌三,也就是一汉当三胡。
    一千精兵可以打败三千胡人。
    两千精兵可以打败六千胡人。
    这才是王信敢派出两千精锐的底气,就算不能大胜,至少不会失败,让人担心的是惨胜。
    伤亡太大了,自己的实力也会大损。
    不过比起保家卫国的目的,这些风险是值得承担的。
    生胡大规模入侵,虽然给牧民造成了巨大损失,但分得太散,王信不相信生胡可以轻易聚拢起来,短时间内顶多能凑出三五千人罢了。
    那么自己投出去的两千精兵,生胡的战斗力不比大板升的胡人强,那么就不会有危险,反之则有危险。
    一处处的捷报下来。
    王信松了口气。
    以大同西军的实力,一汉可以当五生胡。
    自己的两千精兵能对应一万生胡。
    不过别的军队战斗力做不到。
    有的是平手,有的是强一些,有的是一汉当三生胡。
    表现最好的是永兴军的魏毅,此人虽然是永兴军的精锐将领,但是身份低,带领的人马少,人数上没有优势。
    至于别处,并不是各军的战斗力不行,而是胡立勇把自己的家丁捏在手里没有放出去,永兴军也是如此,两千铁甲骑兵一动未动。
    铁甲骑兵优势很大,短板也很大,但是以胡人的条件,永兴军手中的铁甲骑兵的确是对付胡人的大杀器。
    自从派出两千精锐,王信不敢大意,已经连续好些日子没有睡好觉,四处巡营,以防疏漏之处。
    周军集结小黄河一带扎营,不是用来防守,最终目的是进攻。
    不能野战的军队是无法离开城池的,这样的军队在野外扎营,很容易被敌人围困,断绝了粮草,要不了多久不战自败。
    所以大同三军结营品字形是进攻状态。
    可以看成是野外的军阵,因为不知道敌人何时到来,所以安营扎寨,防备敌人偷袭,等敌军一到,三军即可互为犄角,展开进攻。
    同样的道理,大同西军的万余人如果扎营在一起,不但不适合进攻,反而会被压缩限制自己的手脚。
    因此大同西军以王信所在的大部扎营四千,围着王信大帐外围以此扎小营,或三五百,或千余兵马。
    整个大同军镇六万军马,东西最远的相隔二十里。
    牢牢守住地利,随时阻碍敌军,也随时等候出击。
    至于史书上大军绕过敌城的事迹,就是欺负的城中没有精兵可用,军队不敢出城,否则偷鸡不成蚀把米,反而会丢了城池。
    现在大周出的是边军。
    哪怕欧彦虎真有十万骑兵,也不敢绕过小黄河一带的周军南下。
    否则前后一堵彻底完蛋。
    何况他还是号称的十万控弦之士。
    这也是此次南下的一波生胡要化整为零的原因,主要目的不是与周军作战,而是牵制周军,打乱周军的部署,不让周军安稳。
    “欧彦虎漏算了将军。”
    同样连续操劳,没有歇息好的严中正,眼圈一圈都是黑的,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今晚可以睡个好觉。
    王信没有否认。
    自己建立大同西军的时候,欧彦虎已经离开了大板升。
    大同不是多了一万多兵,自己的大同西军与别处军队不同。
    民兵的战斗力不弱,加上自己的三千精兵,全军一万二千人马,拼命的状态下,王信敢说可以抵挡三万胡人进攻。
    那么欧彦虎还有多少人去对付永兴军和天成军的四五万大军?
    同样的人数下,欧彦虎手里的生胡不是大同军镇的对手。
    根据搜集到的信息,以及目前的战果,王信得出了结论,此次胜率至少在七成,已经很稳。
    “推动至今,终于柳暗明,不容易啊。”
    王信感叹了一声。
    南抗倭寇,北灭胡寇,自己交出了满意的答卷,于公于私,自己都无愧于心了。
    “有点奇怪。”
    王信原本打算去休息,随手拿起案几上一堆未处理完的公文,公文处理不完,大事小事都会送来,不光是大同西军的,还有别处二军。
    只能被公务分为三等。
    那些个不急的,与大同西军不相关的归为三等,先看完一等和二等的公文,王信才会看三等的公文。
    严中正内心一惊,连忙走过去看。
    原来是永兴军有几支军队出击生胡的军情,中军大帐的令兵送来通传友军,免得各部前线士兵闹出误会,这种事很多,互通有无。
    “的确奇怪。”
    严中正揉了揉眼睛,猜测道:“总制大人虽然不禁止永兴军出击胡人,但也不支持,如今的情况,总制大人为何改变了主意?”
    王信最不喜意外。
    没人喜欢意外。
    只有小孩子喜欢希望,因为小孩子太多幻想。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