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耽美堂

手机版

耽美堂 > 玄幻小说 > 万历革新 > 第71章 盐场改革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71章 盐场改革

    第71章 盐场改革
    看著孙德秀答应下来,朱翊钧这才满意。
    这件事情对於朱翊钧而言不算大事,但是也不算小事。
    明成祖朱棣的形象维护还是很重要的。
    这关係到了法统问题。
    对於大明而言,明太祖朱元璋是创立者,是法统。
    但是对於大明皇帝而言,明成祖朱棣才是法统,
    明太祖朱元璋反而不是很重要。
    毕竟老朱人都不和后面的皇帝葬在一起。
    他一个人在南京紫金山待著。
    而关於建文帝的爭论在大明一直没有停息过,自朱棣死后,民间就有官员、士绅开始给就爱建文忠臣建立生祠祭奠。
    大明朝廷对此充耳不闻、视而不见。
    只是默许的態度。
    孝宗的时候终於有人忍不住了,不满於私下的祭奠,开始上书皇帝,要求给建文忠臣给予諡號、入庙等待遇,给他们平反。
    此后几年又有人上书,但是皇帝都没有同意。
    嘉靖,隆庆年间都有人提过类似的事情。
    还有人要求给建文修史。
    朱翊钧打算给这种情况来一个了断,顺便彻底撕碎自正统以来开始出现的建文仁爱、
    宽鬆的敘事。
    这种说辞假的不能再假。
    建文继位没多久,靖难之役就打响,建文推出了什么利国利民,独一无二的善政吗?
    没有。
    相反,因为连年征战,建文还活著的时候,江南地区就已经有百姓不堪重负,开始起义造反了。
    这此类敘事在大明正统年间开始逐渐出现,並且隨著时间越久,敘事越多,虽然还不是什么主流观点,但是已经让很多人相信了。
    朱翊钧可不打算任由其发展下去,他可不会小看这些言论的苗头。
    因为到了他这里,这件事情终於起了微妙的变化。
    原主万历年幼,张居正摄政,这些人见此机会又开始上书,最终在张居正的提议下,
    万历下詔,为建文时期死难的诸臣平反。
    让这些死难臣子的家乡给他们修祠堂,每年给他们祭祀,
    老张坑他不浅。
    当然,老张还是坚定了一些原则问题,比如齐泰、黄子澄等首恶没有平反。
    这些人朱棣发起靖难之役文里面明確提到的奸臣,张居正也不敢乱来。
    但这些想要为建文平反的人可不管,他们连建文帝本人都想著平反,何况这些几个所谓的首恶?
    “谁能想到这些为建文唱哀歌的人居然笑到了最后,成为了胜利者呢?”
    朱翊钧摇头,这才是他决定画句號的重要原因。
    歷史上,这些人为建文唱哀歌,自娱自乐,也就罢了。
    隨著大明的日渐衰落,满清的崛起,明廷为了宣扬忠义,褒奖忠义,开始慢慢的认同这些人的说辞。
    尤其是后来的东林党人,他们非常是同情建文以及其殉难忠臣。
    天启,崇禎年间,对於建文帝的评价成为了清一色的好评。
    什么宽厚纳諫,什么崇儒爱民.....
    啊对对对,如此善於听取意见,为什么那么著急的削藩?
    太祖尸骨未寒,其人便一年废了数个藩王。
    还逼的其中一个自焚而死,最终还不忘给人家上一个恶諡。
    以至於到了崇禎年间,为建文帝平反的事情被朝廷多次討论,最终虽然没有成功,但还是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压力。
    最终到了南明弘光时期被平反。
    给建文上了尊號,允许其进入太庙。
    大明也灭亡了。
    最幽默的是,可能是南明灭亡的过快,以至於大家没时间再关注这件事情,所以建文帝一直没有諡號。
    最终到了乾隆年间,乾隆给了建文一个諡號。
    这就离谱。
    清帝给明帝諡號。
    从这些发展脉络不难看出一件事情,那就是建文的风评完全是建立在大明的衰微之上的。
    大明国势越是萎靡,建文风评越好。
    盖因牛鬼神蛇越多,中央越发无力管控这事情看著不大,但是一旦到了后期那样,在民间形成了舆论效应,认为建文如此完美,那对於皇帝和朝廷而言,无异於一种权威的打击。
    正统性会削弱。
    朱翊钧不允许这种事情发生。
    这件事情还完全的詮释了什么叫做三人成虎,眾口金。
    堪称谣言成真的典范,把这个事情放在传播学的教科书里面都可以当作经典案例。
    朱翊钧对此深有感触,他前世就专门研究此类明史谣言。
    他一开始是鄙视那些营销號的,觉得为什么会信这种方孝孺灭十族的谣言。
    而且还是知道人家有后人的情况下相信。
    后来朱翊钧查资料才知道,这种谣言在明朝就有了,而且甚至一度到了眾口金,让满朝文武乃皇帝都相信的地步。
    “可不能再闹出天启年间的笑话了。”
    朱翊钧拿起桌案上孙德秀搜集来的书。
    其中就包括祝枝山写的《枝山野记》,这才是万恶之源。
    就是这本书说什么方孝孺被灭十族,可这本书不是什么史书,也不是什么私人笔记这本书用后世的话来讲,应该是寓言故事。
    別说祝枝山早都死了,就算祝枝山还活著,朱翊钧也不好拿这个书怪罪他,因为祝枝山自己也在书中说了,自己书里面的故事都是胡扯,属於传闻。
    万万不可当做真实歷史看待。
    比如关於方孝孺,此书还有一个关於方孝孺的故事,讲的是方孝孺的父亲,他的县令老爹。
    书中说他的县令老爹遇到了一个蟒蛇精,不顾蟒蛇精的哀求,杀了蟒蛇精的全族。
    於是后来又有朱棣灭方孝孺十族。
    说白了,这书写这个事情,就是为了宣扬因果报应。
    是一个寓言故事。
    但是此书给了后来者无限的灵感。
    灭十族至此,开始被写入私人笔记、私人史料当中去了。
    並且还开始补充详细內容,有了方孝孺和朱棣辩经。
    有朱棣大怒之下砍方孝孺脸颊的桥段。
    还有了让方孝孺写什么登基詔书。
    嘉靖年间,还有人上书皇帝为方孝孺叫屈,但夏言当场驳斥了回去,还告诉皇帝,这些人说的都是民间野史传闻。
    可到了天启年间,灭十族已经让天下人深信不疑,
    到了什么程度了呢?
    如首辅叶向高也信这事情,为此他还作诗用了这典故。
    两朝事往君恩在,十族烟销詔草成。
    天启皇帝优恤方孝孺后人的詔书中明確提到了致夷十族的说法。
    没办法,天启是一个工科男,他对文科的事情不太清楚,
    首辅既然信了,他也就跟著信了。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方孝孺和建文的神话,是一个从无到有、被硬生生造出来的。
    它將假的变成了真的,將真的变成了假的。
    千万不要小看这种谣言的威力,像明末黄宗羲就信了这事情,於是他情真意切的痛骂了一番朱棣。
    这种事情会动摇大明的统治基础以及皇帝的法统的。
    虽然不至於因此政权动摇什么的。
    但是到了国家动盪的时候,这种动摇也是很致命的。
    “可不能为子孙埋祸根啊。”
    朱翊钧就是抱著这样的想法,发动厂卫力量,找到了诸多记载方孝孺、建文的民间书籍。
    报纸不仅要刊登小说,还要刊登这些內容。
    澄清野史,正本溯源。
    就在朱翊钧这么想的时候,又有一叠的奏疏被宦官抱过来。
    他无奈,只好开始查阅奏疏。
    “戚继光大捷?”
    朱翊钧大喜,他开始仔细看起来。
    不由暗自心惊,他没想到这会儿的建州女真竟然生拉硬凑了六万人马。
    “幸好这会儿的大明不缺良將,军队也是嘉靖时期锻链出来的。”
    朱翊钧鬆了一口气,某种意义上,这和萨尔滸之战还真的有点像。
    如果大明这一败北,女真骑兵如此之多,军队绝对会全军覆没。
    到时候瀋阳、抚顺肯定危及。
    建州女真会崛起。
    这可不是闹著玩的。
    “戚继光也可以封爵了,战后正好派他去西南,让他针对西南土司研究心得战法,甚至不用研究,用鸳鸯阵就行。”
    朱翊钧感慨,前世很多人都替戚继光遗憾。
    南征北战那么多年,却没有封爵。
    反而是李成梁封爵了。
    这一世,他决定替戚继光扫除这个遗憾。
    戚继光在他这里有大用。
    虽然歷史上缅甸战爭,明廷派去的將领打得不错,但是朱翊钧还是觉得戚继光去会更好。
    西南地区也不存在什么大规模的骑兵部队。
    多为步兵,这也是戚继光擅长的。
    而且戚继光很擅长修建堡垒等防御设施,能对敌人提出针对性战术。
    他没理由不用这样的人。
    “或许到时候战爭结束的更快,而且还可以让戚继光修建堡垒,稳固西南疆土。”
    朱翊钧肯定是要实控缅甸地区的,这片地区不能再让土司统治了。
    歷史上万历就是放过了缅甸,事实上明朝已经好几次放过缅甸人了。
    建文的时候正要一举灭麓川的时候,靖难之役打响了。
    后来麓川又开始崛起。
    万历年间这一次也是一样的剧情,前面没有一举灭缅甸,后来的缅甸又崛起了。
    而且缅甸地区关係到了他夺取印度。
    不管是走海陆还是走陆路,缅甸都是关键地方。
    海路可以以勃固地区为港口启程到孟加拉、印度。
    陆路则比较难走,有热带雨林和山脉。
    但总比没有强。
    这条件可比后来的英国人好多了。
    英国人能做到,大明距离这么近会做不到?
    朱翊钧对此信心满满,他开始看新的奏疏。
    “改革盐场,国產?商收?”
    朱翊钧见此不由皱眉思索。
    在戚继光出征建州的这段时期,朝廷並非全无动静。
    至少朱翊钧没有停止自己的搞事。
    他令方逢时开始上奏盐场问题,
    说盐场產量不够,导致大明很多商人需要预支排队。
    並且將纲盐法提出来,引起了朝廷新一轮的热议。
    张居正则带看內阁开始研究这个办法。
    没想到,內阁並没有想著按照纲盐法来,而是打算创新,准备把盐场收为国有。
    官办,然后让商人收。
    虽然奏疏中张居正说盐场关乎国家命脉,故而需要管控。
    但是朱翊钧还是看出张居正这样做的缘故。
    是为了利润最大化。
    相比於民產、商收。
    官办盐场显然能获得更多的利润。
    “这不就是国企吗?”
    朱翊钧想著,这办法不是不行,事实上在提出纲盐法的时候他就想过官营。
    但是官营的问题在后世暴露的太清楚了。
    缺点太明显,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为了稳妥起见,他就没有提这件事情。
    朱翊钧可不敢拿盐开玩笑。
    这玩意儿不仅关乎老百姓吃盐的问题,还关係到粮食问题。
    后世总是有人以为老百姓吃不起盐,
    但其实一顿饭能放多少盐?
    盐再贵也是按照斤卖的,一斤盐用来吃饭能用多久?
    如何会吃不起?
    老百姓是用不起盐。
    古代是没有冰箱的,储存食物是一个大问题。
    因此需要海量的食盐用来保存食物。
    肉可以用盐制,菜也可以醃製成咸菜。
    甚至水果,蔬菜,民间老百姓也会用盐。
    后世的人可能很难想像用巨量的盐水洗水果、洗蔬菜,让蔬菜保存长久。
    但这在大明民间是一个很常见的事情。
    在大明百姓这样的用法之下,盐自然是用不起的。
    所以,从某种意义来讲,盐產量越高,大明的粮食就越多。
    很多食物都是因为保存问题被糟蹋了。
    为了避免浪费,这些粮食要么用来酿酒,要么就加餐,让自己儘快吃掉。
    这些都间接影响了民间百姓的人均粮食储备。
    所以朱翊钧这才马不停蹄的开始改革盐场。
    盐產量的增加对大明而言,太重要了。
    不仅是税收方面,还在其能提高粮食的利用率。
    斟酌再三,最终朱翊钧决定双向並行。
    “可选两地试行之,以观成效,再做推行。”
    朱翊钧写了自己的意见。
    还是用实践说话吧。
    有了试点成果,也好说服所有人。
    不过朱翊钧还是支了张居正一招,可以用计件制度促进盐工的生產积极性。
    给盐工一个保底,然后多劳多得。
    这样大家都满意。
    这个娱乐活动还是很少的,如果能用时间换金钱,很多老百姓都愿意。
    “人啊,终究活成了自己最討厌的样子。”
    朱翊钧知道这是个万恶之源,只希望日后课本上吸血的资本家的名號不要给他。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