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水滸传的作者没文化?
第81章 水滸传的作者没文化?文华殿中,官宦们在一旁肃立,
殿中的几位学士则显得有些无奈。
只有皇帝一个人认真的看著书,如果有人认真看皇帝手中书的封面,就会发现那是一本水滸传。
“陛下,正所谓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这学业还是得年轻趁早学习,臣至今仍然后悔年轻时不够勤奋,不然何至於年近四十才堪堪中举。”
礼部右侍郎兼侍读学士余有丁拱手劝諫道。
这经筵好不容易开一回,却不想天子表现的如此懒散。
只不过讲了一个时辰,天子便要求休息,却不想天子所谓的休息的就是津津有味的阅读水滸传。
还是当看他们这些侍读的面看水滸传。
其实看水滸传也没什么,他们这些人也看。
但是余有丁受不了的是天子的態度,之前昏昏欲睡,左耳朵进右耳朵出,现在看水滸传却这么认真。
这让认真讲课的余有丁受不了。
“先生说的是。”
朱翊钧敷衍的回了一句。
这年头打发时间的娱乐活动並不算多。
唐朝能多点,但是因为战乱,很多娱乐活动已经失传了。
在大明也只能读读小说,或者就是打牌了。
麻將貌似就是明末发明的。
江南士大夫尤其喜欢这游戏,不仅是民间的士绅喜欢打牌,官员也喜欢玩。
明末甚至有人將打麻將认为是明末灭亡的原因之一。
就是因为官员们都去打麻將,渐渐不操心国事,於是国事糜烂,最终灭亡。
当然,这种话听听就好。
不过,朱翊钧看水滸传倒不是单纯的为了打发时间,而是学习吸收当下大明小说的精髓。
给自己的网文进行参考。
大明白话文小说虽然刚起步,但是水滸传这本书不一般,各种技法已经运用的很纯熟了。
不愧是明朝四大奇书之首。
余有丁见朱翊钧如此敷衍,只能无奈的转头看向沈鲤,
沈鲤苦笑一下,想了想,还是决定站出来和皇帝说几句。
至少让皇帝多关注一下他们这帮人。
讲学这个差事可是一个美差。
很多同僚之所以抢破头也要来这里,就是为了让皇帝关注一下自己,赏识自己,这样以后才能平步青云。
现在皇帝这样不上心,同僚心里面多少有点怨言。
在沈鲤看来,皇帝还是要多和臣子交流一下的,不为別的,哪怕多了解一下臣子的能力也是好的。
至少以后有什么任命,能第一时间想到合適的人。
“陛下,可知这水滸的由来?”
沈鲤决定用皇帝手中的书作为聊天的话题。
“哦?”
朱翊钧抬头看去,原来是沈鲤站了出来。
他不再敷衍,而是认真了点,笑道:“先生小瞧我了,水滸一词出自《诗经·大雅·
》,『古公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滸,至於岐下。』”
“水滸”在此指水边的安居之地,象徵生存与发展的根基,暗合《水滸传》中梁山好汉聚义反抗压迫、寻求安身立命的主题。
但是,如果真把水滸当做安身立命的意思,那就是有点望文生义了。
《诗经》可是五经之一。
是儒家经典。
这一段中的古公父乃周太王,是周的首领,这一段所说的迁徙,为后来的周人崛起奠定了重要基础。
因为周人所在的土地本来是不適於耕种的,自他们迁徙之后,才来到了周原,自此安居乐业,有了王霸之基。
因此,水滸也指周原。
而周一直被儒家推崇,儒家所谓的克已復礼,其中礼就是说周礼。
周礼,周公,这些才是儒家思想的起源,甚至是诸子百家的起源。
周原又是周的龙兴之地。
因此,这个水滸一词是非常了不得的,它还可以引申为理想之地、理想乡、天堂、伊甸园、旧约里的迦南、应许之地等宗教概念。
梁山好汉入伙前大多穷困潦倒,或者走投无路,梁山就好像一个善堂,这些好汉来多少收多少。
这里面是有说法的,所谓绝望之人来到了希望之地。
自然可以找到归宿。
与其说是宋江等人赚了谁上山,不如说是这些好汉之前就期盼著一个收留自己的希望之地。
於是希望之地应允,他们便上了梁山。
水滸传虽然是现实主义作品,但是其实是理想主义的描写的。
立意非常高。
前世的朱翊钧大概知道一些,但是却没有认真研读过。
现在有了原主万历的儒学知识,再结合自己前世学到的艺术知识,以及很多专家对於水滸的赏析,他看的时候还真的称得上津津有味。
“陛下博闻强记,臣佩服。”
沈鲤恭维了一下。
朱翊钧看著沈鲤,等著他下面的话,他之所以对沈鲤格外看重是有原因的。
因为沈鲤对原主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不仅讲学讲得好,让自已能听得懂。
为人也很有原则,人品也好。
总之,很受原主的敬重。
朱翊钧自然需要保持习惯,为此他还专门下旨让沈鲤来继续讲课。
本来沈鲤已经到翰林任职了。
“那陛下就该知道,即使身在水滸之地,这梁山好汉依旧奈何不得朝廷。”
“而朝廷中,宋徽宗昏庸,乃至民乱四起,对外不能抵御大辽,对內不能平方腊,乃至到了最后,虽有这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听其命,却依旧留不住。”
沈鲤一脸认真道,“其人还是端王时就是有名的轻桃,当了皇帝,又如何能成为一代明君?”
孙德秀张了张嘴,正想呵斥,但是见到皇帝好像並不在意,便忍住了。
“哼,你们这群整天在翰林的混帐,如何知道皇爷这些天多么操劳?”
孙德秀有些愤愤不平,虽然这段时间皇帝各种使唤他,还给他找了很多事情,但是皇帝很多的想法他还是看在眼中的,
能来当宦官的人,除了个別野心勃勃之辈,大部分都是穷苦人家出身。
贪,克制不住自己的欲望,仗势欺人是真的。
但是希望有个圣主贤君为民做主也是真的。
这个想法或许经过宫里的勾心斗角之后,已经渐渐消失。
但是在以前受苦受穷的时候,却不止一次的期望过。
至少牛鼻环的发明让孙德秀彻底看到了朱翊钧圣主贤君的可能。
这玩意儿的作用太大了。
精耕细作能提高粮食產量,这事情谁都知道。
但实际情况是,很多农民是没有什么条件精耕细作的。
只有部分地主和地很少的农民才有这个条件。
前者是因为富有,后者是因为地太少。
很多家庭则是有著一定数量的土地,但是根本没有足够的人力耕种完。
耕牛太宝贵了,就算有,也不能玩命的使用。
“我只是看书而已,何至於沦落到宋徽宗的地步。”
朱翊钧无奈,沈鲤这话越来越夸张。
“况且,这书,我以为读了有益於治国,书中描写地方贪污腐败,勾结豪强,陷害忠良可谓详实,我也好针对此类事件颁布政策。”
朱翊钧一口咬定水滸传有益於治国,得好好看,另外,他还忍不住道。
“民间描写也颇为有趣,若不认真研读,真確没想过这些好汉不仅武艺高超,人情世故也不比武艺差。”
“陛下此言谬矣,书中好汉懂得人情世故哪里有趣?如此好汉,如此武艺高强却又如此懂人情,可见其碰壁多少次。”
余有丁忽然拱手道,他对此深有感触,他也算是年少成名,年近一岁就能记事发问,
父母为之惊嘆。
而后没几年,他就可以每日诵读数千言,为诸生第一。
但是家中贫寒,即使如此聪明又能如何?
科举、生活屡屡碰壁,
也渐渐的懂了很多人情世故。
这些所谓的人情世故,哪里是自己愿意主动去学的。
“先生此言醍醐灌顶,我还是太年轻,只看到了一些表皮,这书还是得反覆看啊。”
朱翊钧闻言肃然,他还真的没想过这么多。
因为看了水滸传之后,他发现像鲁智深这样豪迈的人也懂得人情世故,还特別会说话。
却没想过这些都是碰壁所悟。
“陛下不必如此,此书虽为民间杂书,但是民间杂书也有好书。如西游记乃收放心之喻,而这水滸之妙,已无需多言。”
沈鲤没有因为水滸传是杂书而贬低,直接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他认为水滸传是一部好到不需要多说的书。
其他的几个侍读虽然没有说话,但都点头认同。
余有丁虽然看不惯皇帝看水滸传,但是此刻也没有反驳这话。
“想不到,诸位先生对此书如此高看。”
朱翊钧感慨了一句,他知道水滸传在明朝的地位不一般,但是没想到眼前的这些人也对水滸传如此推崇。
要知道,读书也是有鄙视链的。
鄙视链这种东西不仅仅是在后世。
哪怕在古代也是有鄙视链的如三国演义,在万历年间,三国演义已经有热度了,但是士大夫一样看不上。
他们只看西游记、金瓶梅、水滸传。
其中水滸传公认第一。
至於三国演义,明代的三国演义虽然立意不错,但奈何市面上的三国演义版本太多,
內容质量各不相同。
刊印质量也堪忧。
因此读过书的人很少看这个,大多数读者都是民间的老百姓。
一直到清代被毛宗岗父子重新修订以后,其书中文字,诗句也才变得好起来。
当然,价值观也不一样了。
但值得一提的是,西游记,水滸传,金瓶梅中,这三本书中只有水滸传的读者聚集了最多的官员粉丝。
当官的喜欢看水滸。
比民间老百姓还喜欢。
並且影响力直达中央,到了天启年间,魏忠贤搞东林党人的时候,就按照水滸传好汉的顺序给人家排了一个东林点將录。
水滸传影响力之大可见一斑。
“陛下说笑了,我等哪里有资格看不起此书。”
一位翰林摇头笑道。
“是啊,陛下,此书自国初便有,连载二百年,代代有人修订,直至今日方才大成,
其中不知道有多少封疆大吏,多少文坛盟主参与其中。”
沈鲤感慨,说出了一件让朱翊钧惊讶的事情。
“哦?我还以为这书在国初和今日相差不是很大呢。”
朱翊钧惊奇道,他这自然是装的,但是惊讶不是,他没想到沈鲤他们对作者的事情也很清楚,而且好像清楚是谁写的水滸传一样。
朱翊钧还真的好奇作者是谁。
说个文学圈里热点的冷知识。
后世四大名著找不到一个实锤的作者。
什么施耐庵、罗贯中、吴承恩、曹雪芹都没有实锤证据。
这些作者都是仓促之下官方定下来的,目的是为了推广中华文学,因为如果没有作者的话,向外宣传都不好宣传。
於是就仓促定下,成为教科书中的定论。
但其实並没有什么实锤证据。
“陛下,这水滸自国初便有,如此二百年,自然相差极大,以臣看来,国初的水滸不过一街头杂书,不值一提,其作者也不过一落魄小生,学识怕是连当今的一秀才都不如。”
余有丁毫不客气说出了自己对水滸传的最初作者的认识。
他这话说出其他的人也没有反对,沈鲤反而笑了笑。
“先生是从何处得知的?”
朱翊钧好奇,要知道,在后世,施耐庵,罗贯中这两个人,在一些歷史论坛里面被人一些网友吹捧为隱士高人。
余有丁这种言语一旦说出来,那是要被围攻的。
“书中谬处太多,拋开早些年存世的一些古书中的情节不谈,就谈这万历年间的水滸,这里面的好汉竟有一个使得飞石的没羽箭张清。”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此等典故都不知道,这不是貽笑大方吗?”
余有丁摇头,非常不屑。
朱翊钧恍然,他也知道这个典故,每次看到水滸传的没羽箭张清,总是先想到了李广,但是又不是很肯定。
现在有余有丁这个古人佐证,他现在才知道自已前世的猜测没问题。
没羽箭这个外號的出处的確是李广,但是书中的张清却不射箭。
可见作者的確没什么文化。
要知道这种知识,前世初中生都知道。
作者一个古代书生连如此歷史典故都不了解,看来其文化水平的確不高。
至少读的书不算多。
在大明朝考个秀才都困难。
书生也是要学习歷史的,后世一些营销號说什么书生不学歷史,不懂歷史知识,那是胡扯。
如明代科举,不仅要写文章,考四书五经,还要考歷代典章礼仪制度。
不读史,根本考不了。
后世营销號举出的例子也不是假的,很多確有其事。
但那些书生都什么功名?
童生、秀才。
举人,进士又有几个案例?
就是因为他们是学渣,所以才屡次科举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