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耽美堂

手机版

耽美堂 > 玄幻小说 > 万历革新 > 第90章 借鑑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90章 借鑑

    第90章 借鑑
    有大量后备的好处就是大明再次全军覆没什么的,就可以在短时间內重新武装大量的军队。
    就如土木堡故事,不管英宗损失了四万兵马也好,八万兵马也好,乃至二十万兵马,
    五十万兵马。
    事实就是,当也先因为俘获皇帝,担心明廷抢回皇帝,於是遁走浪费了几十天的时间之后,他围攻京师的时候,大明已经有了二十二万兵马守城。
    在这种情况下,所谓大明的亡国危机纯纯是耸人听闻。
    也先除非人人都是高达,不然如何攻破二十二兵马守卫的京师。
    这就是大明卫所制度的意义所在,这些兵马都是大明军户家庭中抽调的。
    这些军户因为世袭当兵的缘故,从小耳濡目染,对於军令,规矩,乃至武器的使用都是有基础的。
    理解成本极低是极好的兵员,哪怕有部分人身体弱,病秧子,也不影响其排列阵型。
    个人勇武和军阵斯杀是两回事。
    如满清,近战搏斗哪怕到了南明时代也不是明军的对手。
    哪怕是满清最精锐的士兵,廝杀搏斗一样打不过大明的披甲书生,乡勇。
    但是没用,满清照样能击溃明军。
    包括后世,別看兵王小说很多,纵横都市无所不能,现实中的兵王其实是打不过一个练散打的人。
    只要一个省级的散打运动员就可以轻鬆搏斗击败一个特种兵王。
    盖因兵王擅长的,就不是什么搏斗。
    军队的体术教官其实很多也是请一些散打之类的冠军,职业选手来当的。
    “此外,今后再有损失也能拉低军费。”
    朱翊钧越想越觉得这个办法不错,如果是募兵制的话,损失过大,或者敌人过於凶猛,那么几十万军队全军覆没,那么愿意为了钱去卖命的人就不会选择参军了。
    毕竟人家赚钱是为了生活,而不是去送死,因此再想要招募军队,就需要提高价钱。
    换而言之,募兵制是一种国家强盛、打顺风仗的时候才能使用的一种制度。
    一旦是逆风局,那么就是毒药。
    此外养兵的费其实和养马、让民夫送粮食是一样的。
    这些人如果不当兵,那么就可以从事其他的工作,成为生產者。
    但是一旦当兵就成为消耗者。
    只消耗不生產的消耗者。
    他们需要消耗粮食,还需要拿军,训练也会消耗武器储备、火药储备。
    如果每天都有战爭,那还好说。
    可偏偏战爭这种东西具有不確定性。
    也许每天都有,也许每天都没用。
    就算有,也是北方多,南方少,北方某地多,某地少。
    但是这些地方出於安全考虑都设置了军队,这些都是开支。
    因此朱翊钧才要维护好大明的卫所制度。
    修修补补,但是绝不能废除,
    “歷观载籍,军制维护最好的就是汉和大明两朝了。”
    “其他朝代的军制运行一半就开始名存实亡了。”
    “大明的卫所战斗力相比国初锐减,但是结合营兵制度,也算是有了新用处。”
    朱翊钧感慨,卫所战斗力下降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因为大明在国初打的就是总体战。
    大多数军队本就不是什么常备军队能种地,能训练的军队才是朱元璋所需要的。
    这是参考了府兵制,大明的卫所制度就是府兵制的变种,但是奇怪的是没人喷府兵制,但是一堆人喷卫所。
    大家都是种地练兵。
    很非常奇怪。
    朱翊钧將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孙德秀。
    “此为汉制,却又比汉制仁厚,阁老们应当不会反对。”
    孙德秀立刻就明白这是怎么回事。
    朱翊钧的想法不算很超前,这种制度早在秦汉就有了。
    只不过那会儿的军制不是像朱翊钧这样,当几年兵就可以回家。
    正所谓,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那会儿当兵是真要当一辈子的。
    不过这种制度在这片土地上算是很常见,但是在西方算是很超前的制度了。
    这其实几乎相当於一二战的徵兵制了。
    秦汉的军事制度说句军国一点都不为过。
    那与其说是个国家,不如说是一个大军营。
    因此对於基层的控制力度还是格外强大的。
    不过经济活力就不太行了。
    算是有得有失。
    “嗯,告诉先生,就说此制度只是补充缺额,並非要大举徵兵。”
    “军营艰苦,朝廷可给这些人酌情发放衣服、粮食,至於军餉可以少点。”
    朱翊钧的话让孙德秀有些绷不住,打算开口劝諫,但下一刻就闭上嘴了,因为皇帝又说话了。
    “念及这些人也算是为朝廷出力,可以给予优待,日后科举、选官可以酌情加一等,
    优先录用。”
    “陛下圣明。”
    孙德秀挤出笑容,他几乎已经可以想到一些举人、秀才去挤破脑袋报名入伍了。
    要知道科举三年才一次。
    入伍也不过两三年。
    与其寒窗苦读十多年,不如入伍几年,再苦读几年。
    而且入伍之后又不是不能看书学习。
    “以后怕不是有人贿赂卫所士兵逃兵役。”
    孙德秀琢磨著还別说,搞不好真有这样的事情发生。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此外,对於军队裁撤老弱士兵的安排也要定下章程。”
    朱翊钧不会再让大明重复歷史上的错误了。
    歷史上西北流贼之所以能到处跑,祸害数省之地,导致大明財政进一步被放血,最终整个大明王朝崩溃。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流贼都是军队。
    后世说什么农民起义都是子虚乌有的事情。
    李自成算什么农民。
    人家可是在银川驛工作,银川驛是什么地方?那是西北茶马贸易的节点之一。
    包括李自成本人,別看他好像是一个驛站工作的,放在现在是个邮递员什么的。
    但是古代送信、干驛站的人可都是骑兵。
    李自成是一个技艺高超的骑兵。
    放在现代,不说什么飞行员,再差也是一个坦克手。
    这样的人居然失业,这就离谱。
    而且明末的大明很缺骑兵。
    尤其是辽东地区,但是没办法。
    大明虽然缺骑兵,但是更缺钱。
    於是魔幻的一幕出来了,大明紧缺的骑兵反而被裁撤。
    更加离谱的是,大明对这样的失业士兵没有任何的安排。
    任由其离开。
    这和满清完全不同。
    满清掳掠的人要么发配当农奴,要么当矿工,要么乾脆杀了。
    满清不会留著一些毫无作用的人在自己的地盘上活著,给自己製造混乱。
    更不会允许具有军事技能的人脱离自己的掌控。
    但是大明不同,大明是真的不管李自成这样的士兵。
    於是西北流寇成了大明的心腹之患。
    “今后各地衙门捕快、巡检司等兵丁之职位皆可让退伍之人担任。”
    “不可让各地隨意任命。”
    朱翊钧算是给这些人找个一个兜底的工作。
    失业问题引发的造反在大明並不少见。
    如正德年间的刘六刘七起义,这在百度上也是所谓的农民起义。
    但是这些人就不是什么农民,和农民八竿子打不著。
    人家是马户,养马的,他们在大明的生態位比农民高多了,这些人虽然是养马的,但是骑射等本领从小一直练习,盖因大明的骑兵很多就是从这些人中选的。
    但是还是那句话,大明很缺骑兵,但是让大明扩充骑兵有点不可能。
    因为没钱。
    所以这些人的存在就很尷尬。
    此类马户在永乐年间就因为渴望上进给永乐皇帝联名写信,恳请允许他们参加北伐。
    最终朱棣允许他们加入军队。
    那会儿的大明有钱。
    但是到了明中期就不是这么一回事了。
    狼多肉少。
    养马生態位高,但是难赚钱,偏偏这些马户骑射本领都精通,於是这类群体就开始仗著本领给自己搞副业。
    先是偷偷的当响马抢劫,最后是变成贼寇打劫,
    再到最后就是梁山伯的绿林好汉,打出旗號造反了。
    “这些人必须要纳入体制,在朝廷的掌控之下。”
    “要有一个兜底机制,兜住大明的下限,就算日后有万一,这些人不能脱离朝廷的掌控。”
    朱翊钧非常清楚一件事情,那就是大明各地的叛乱多了去了,凭什么西北贼寇就那么厉害。
    李自成能入京师,张献忠能入四川。
    这些贼寇其他省份就和逛后园一样。
    其他地方就没有贼寇吗?
    为什么没有成气候的?
    就是因为这群人是军人出身。
    人家真懂打仗。
    所以其他的地方明廷可以轻易的平定。
    但是西北的流贼不行。
    “让內阁好好商量一番,不管是去当看犯人的牢头,还是去当什么捕头,捕快,看城门,矿场的监工,这些人要给他们一份差事。”
    “胥吏制度既然要改革,那么一些特定的职位可以专门分给军队的这些老兵,允许他们报考。”
    朱翊钧决定分蛋糕。
    “是,皇爷,若是如此,此等人必然对朝廷感激涕零。”
    孙德秀很快就理解了皇帝的意思。
    他连忙起草詔书,然后让人交给內阁票擬。
    內阁。
    自冯保死后闹出风波,內阁的气愤就开始古怪起来。
    大家对於张四维敬而远之,不过也不是什么泥塑,直接上书皇帝请辞,点出自己在內阁年老多病,眾人体谅他,也不怎么让他票擬。
    虽然是一片好意,他心中万分感动,但是人要脸,树要皮,张四维表示自己內心煎熬,不能容忍自己这样户位素餐。
    於是决意请辞。
    张居正自然巴不得这人赶紧走,但是朱翊钧怎么可能顺了张居正的心思。
    支持改革是一回事,让张居正主导朝政是一回事,但是让张居正在內阁乃至朝野一家独大,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朱翊钧又不是什么狂热的追星粉丝,怎么可能看著张居正一家独大。
    於是让张居正不要太过分,又让张四维自己选几个舍人进来,张四维这个次辅这才摆脱了被人孤立的局面。
    或许是因为政务繁忙,又或许是因为张居正也觉得自己最近风头正盛需要低调,总之,张居正难得没有强势一次,继续打压张四维。
    不过张四维还是没有放下警惕。
    但张四维不知道的是,张居正这些天是真的忙。
    一个是辽东战场推进速度的確快。
    眾所周知,进攻越远,补给线越长,
    补给线越长则需要调动的民夫、使用的民力就越多。
    张居正为此焦头烂额,同时,朱翊钧还在不断的搞事情。
    虽然朱翊钧没有给他特意添乱,但是张居正总觉得皇帝是故意分散自己的注意力。
    自己苦心想要推行的一条鞭法被否决,皇帝提出矿税、开矿等事情,各地上报自己当地有矿的消息此起彼伏,张居正一直外派户部官员以及工部官员还有御史前去查看。
    以至於朝廷的人手都开始不够用了。
    还有关於背吏改革的事情,背吏虽然地位不高,但是负责的事情却相当重要。
    皇帝也说开始应该提拔能力高的,少空谈而重实务。
    道理大家都懂,但是怎么考试呢?
    考几门呢?
    怎么算成绩,要不要按照科举那样设置数门考试,从童生到秀才。
    如果不要,那么怎么分配职位?
    收税的和管刑名的考试要一样吗?
    除此之外还有肯更和官的等级问题。
    皇帝竟然允许司礼监也招收背吏,日后批红之权竟然要交给这群人。
    好是好,这群胥吏出身的人对於公文以及地方极为了解,在皇帝手下掌握批红之权总比让宦官掌握要来的好。
    但是这就有了一个新问题。
    背吏的地位以及品级怎么算?
    现在的背吏可不比以往,如果推行新制度,那么背吏也算是有了一套完整的流转体系,各级背吏也算是有上司撑腰,但是话又说回来,改革归改革,改可以。
    但是不能倒反天罡啊。
    这一个闹不好,各地的官员就要被胥吏给架空了。
    这怎么行?
    大家寒窗苦读数十年,好不容做官是为了给这些学渣胥吏当傀儡背锅的吗?
    为此,张居正在內阁和六部、六科道官商量了数次,谁都不能说服谁。
    张居正为此头髮都掉了一把。
    “相国,宫里面来人了。”
    舍人稟告,张居正只觉得头疼。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