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开海
第91章 开海“走吧,陛下这是又有新事情了。”
张居正无奈,他越来越看不懂皇帝了。
申时行闻言跟上,对於张居正的无奈,他也是感同身受。
这些天他没少在六部和內阁之间来回奔波。
皇帝的想法的確特別多。
走出直房,收到了旨意,张居正看著这嘆了一口气。
申时行安慰:“相国,这说明陛下关心国事,也不枉您前些年所费的苦心啊。”
张居正在皇帝身上费的心思他还是看在眼中的。
比如他申时行之所以能平步青云就是因为张居正要为皇帝选一些学问好的侍读学士。
於是他这才有机会在皇帝面前露脸要知道,这差事可是有很多人盯著的,他虽然资歷什么的都够,但是没什么用。
因为他年轻的时候气盛,得罪了高拱,因为高拱要收他为门下,结果被他拒绝。
自那以后,什么好事都轮不到他了。
原本申时行都已经要绝望了。
但是张居正绊倒了高拱,还对他格外赏识。
让他好好教导皇帝读书,因此申时行对於张居正在皇帝身上费的心思还是很有了解的。
张居正頜首,要说他因皇帝想法多就厌烦皇帝,那自然是不可能的,相反,皇帝想法如此之多,张居正心中的欣慰也是不少的。
不管怎么样,皇帝的態度很对,至少是一心为了国家社稷著想的。
因此对於皇帝的很多想法他都没有硬回去,而是和其他人仔细商量,研究具体方案儘量推行。
比如这胥吏改革,这东西真要说起来可比一条鞭法费事多了,而且更加难以推行。
盖因背更改革会触碰地方官府的利益,
背吏不见得乐意,一旦如此,很多人家的世袭的职位关係就无法动用了。
就算是地方官也不见得乐意。
这无形中削弱了他们掌握的人事权。
加强了朝廷的权力,但是削弱了地方的权力。
除此之外老百姓也不见得乐意。
因为增加了这些编制,收税就要增加定额了。
虽然都收的差不多,但是正税增加了份额,不代表摊派就一定会减少。
搞不好地方官府当作什么都没有发生,继续收税呢?
这种事情一些地方官还真的不是干不出来。
可以说这个政策是一个朝廷乐意见到,但是其他人都不乐意见到的政策。
但是好处所有人也都可以看得到。
朝廷对基层的控制力度会增强,以后地方办事效率会提升。
地方权力会更加均衡。
这些事情很多人都可以看到。
所以张居正一直在努力推进,不管怎么样,至少在这件事情上,六科、六部、內阁等中央机构都是支持的。
大家之所以爭吵不是有人反对,而是觉得有些人的办法太慢,或者有些方法不太行而已。
“但是太急了,太急了,胥吏改革也就罢了,开矿也就算了,对女真用兵也算是势如破竹,还行,但是还要继续开海,清查田亩。”
张居正非常头疼。
这种基层制度性的变革,皇帝居然还要一边改革一边搞什么丈量土地,开矿税。
实在是著急。
“相国,我倒是觉得陛下此举並无太大错误,改革之事就是要一鼓作气,一件也是改,两件也是改,若真的一件件的来那得等到什么时候?”
“且到时候地方推不断,朝廷能威镊地方一次,两次,三次,能为了这些新政,屡次震镊地方吗?”
申时行也是语重心长。
在他看来,皇帝急切归急切,但这样也不是完全没有好处。
相国的虽然稳妥,但是也未必就没有坏处。
同时改革固然乱,可也能快刀斩乱麻,先把事情定下来。
政治的很多事情,定下基调是很关键的。
而且官僚机构最厌恶持续性的改革,因为官僚机构就是按照章程办事的。
老是变,不仅是民眾怨言,官僚內部也混乱,不知道该怎么办。
皇帝的急切固然会造成短时间的巨大混乱,但是也会让稳定早点到来。
张居正的办法短时间可能井井有条,但是长期確是混乱的。
对於老百姓而言,可能还真的更喜欢皇帝的办法,折腾结束的快。
至於折腾的力度,对於老百姓而言或许还真的不是特別在乎。
官府毕竟也是有一个下限。
除非彻底崩溃,不然再怎么折腾也不会严重数倍。
“但愿如此吧。”
张居正觉得很不靠谱。
“相国,当年商鞅变法,同时进行的何止两三条。秦国不也因此强盛吗?”
申时行举出了案例,在这个时代,尤其对於官僚而言,说的再多也没有旧例有说服力度,
张居正无言以对。
“我观歷朝歷代变法,鲜有缓缓推进,多为疾风骤雨,一鼓作气。那些缓缓推进的新政,大多都是成功一小部分便没有生息了。”
“相国,这新政必须得让您看著完成,我朝才能安稳啊。”
申时行说得格外隱晦,张居正的身体也不如几年前了。
他虽然年轻,但已经是阁老了。
张居正对他也不错,但是一码归一码,若是张居正的新政真的改到一半撒手人寰,最后会交给谁?
申时行对此非常的清楚,至少不可能是张四维。
那么还能是谁?
当然,张居正也可能在六部尚书中託付一个贤臣。
但是那又如何?
他年轻啊。
这首相的位置对於他而言就是一个单纯的时间问题。
可问题在於六部尚书的岁数没几个小的,若是张居正晚走几年,天知道,新上任的首相能活几年,申时行是真怕自己接手一堆没有完成的烂摊子。
改革这种事情是真的不好搞。
不仅要提防地方以及朝廷官员,还要堤防皇帝的背刺,
没有威望,不能掌握大权,想要改革就是天方夜谭,这样的事情目前只有张居正有能力。
等到他上台,再早皇帝也都二十多,三十了。
他拿什么和皇帝叫板。
“放心,我不会让新政留下尾巴的。”
张居正看出了申时行的担忧,出言安慰,这倒是让申时行有些不自然。
张居正对此倒是没有太多的想法,申时行的性子他还是清楚,挺温和的一个人。
性格也不是特別强势,甚至可以这样说,就是因为申时行性情温和,行事温和细雨。
他才让申时行年纪轻轻的入阁。
“抽籤补兵?汉制?役?”
张居正看著詔书中皇帝的意思陷入沉思。
这不是什么新奇的想法。
用来补充卫所的缺额倒也可以。
“如果服役满三年不走,可赐予其军籍,或者赏赐一些银两。”
“另外,要公平的分配兵额,抽籤之前要统计各地独子以及不是独子的家庭数量,多子之家足够,那么独子之家免签。“
张居正觉得皇帝给这些人的条件太少了,省钱也不是这样省的,尤其是对一些穷苦人家,万一抽到人家独子,家里面失去劳动力,这不是逼著人家逃兵,全家死绝吗?
虽说如果再逃可以再抽籤,但是这是国家制度,不是什么儿戏。
哪能让人隨便跑,这会引起各地效仿的,对朝廷的威望也是一个打击,能减少一点逃兵是一点。
“是,我这就去起草。”
“如此一来,就是需要担心一些人买通胥吏,篡改信息。”
申时行有些担忧。
“天下哪有万全之法?胥吏改革之后,我朝此类情况应当会减少。”
张居正摇了摇头。
“不过这赐予军籍倒是好办法。”
申时行感慨,这真的是一个好办法,只能说张居正也不愧是军户出身,对於此类情况立刻能想到靠谱的执行办法。
大明的卫所就是一个围城,里面的想出去,外面的人想进去。
很多人不知道,別看卫所逃兵多,但是逃兵多不代表军户逃跑。
逃兵指的是卫所里面当兵的人跑了,军户指的是卫所內部的家庭。
这是两码事。
王家小哥从某卫所跑了,不代表王家跑了,如果王家还有男丁,那么王家就会再出男丁去补缺。
没有男丁就查王家的族谱,找王家宗族的男丁,找到了,拿就找这个王家人出人,同时军户的福利待遇转移给这家人。
如果王家只是一个小家族,没有男丁,那就卫所就等著,要么等王家生儿子,要么等王家绝户。
绝户之后再想办法申报,招收一个新家族承担兵额。
换而言之,卫所某种意义上来讲,很像后世的国企工厂。
厂二代不学无术,无所事事,但是一直在厂里长大,忠心,而且耳濡目染之下入行门槛低。
替补父母的职位能很快適应工作。
而这些职位也是有限的,是以家庭的形式承包的。
有些厂子效益不好,厂长没有经营好,或者厂里面有霸陵、勾心斗角,潜规则的矛盾,导致一部分人离开。
但是厂子外也由大量的人想要进去。
可要进去並不是说进去就能进去的,
这需要门路,而且机会也难得。
后世的人认为这是什么农奴、乞写不如的时候丝毫没有想过,这可是一份世袭罔替的工作。
真正的铁饭碗。
工作地还是包饭、有福利、包教育的。
卫所在南北呈现两种比较大的状態。
南方在倭寇之乱没来之前,很多地方都是相互传递继承的。
假如一个家族有两个儿子,那么一个军户这一代给哥哥,下一代则给弟弟。
军户不仅给工作,还有科举名额,专门的升学。
后者才是很多人眼红的地方。
至於农奴、乞弓之类的譁眾取宠的言论听听就行了。
要知道一支箭的价值等於中產阶级一天的收入。
在大明可以换半斤到一斤的牛肉。
更別提卫所兵的鎧甲以及刀剑的价值了。
能说出士兵不如乞弓的话来的人丝毫没有意识到在古代养一名士兵的费是多么夸张,工资其实只是士兵成本最低的一环。
士兵的训练、粮食消耗、武器装备等等都要比什么工资高得多。
这口饭在大明可不是什么人都能吃的,至少不是一些电视上那样,有人徵兵,一个乞写去应聘,然后徵兵的人大喜过望,连忙让他报到。
这是胡扯。
乞弓营养不良,鎧甲都披不起来,要之何用?
做慈善吗?
这种剧情只能发生在一战、二战,那会儿的战爭已经简化,对於体能要求不够,只要能跑,不適残废,眼晴不瞎就可以入伍。
但是古代徵兵要求非常专业。
现实的徵兵则是一堆人在那挤著,大明只要一千人,八千人报名,徵兵处详细登记询问每个人的信息,做记录,然后统一带到校场,让这些人展示自己的技能,射箭,比武,
周围的人记录观察。
最终精挑细选一千人。
甚至大多数情况下根本选不到一千人。
最多六七百。
因为寧缺毋滥。
哪怕指標是一千人。
但是朝廷寧可少要,也不要滥等充数,养兵实在太贵了。
当然,这是营兵的选拔流程。
卫所兵是世袭的,就是单纯的训练、配合。
也是因此,经常训练的卫所兵是大明营兵的预备役,营兵里面六七成都是卫所兵出身。
“如此甚好,卫所兵额短缺不再是问题,唯一忧虑之处就是营兵补缺的问题,此辈终究不適从小在卫所长大,习武、军略大多不通。”
“日后恐怕难以补充营兵。”
申时行唯一能想到的坏处就是这个。
张居正抚摸鬍鬚,无奈道:“有得必有失,若是卫所兵额不短缺,则各地治安必然大为好转,这也算是幸事。”
两个人没有再討论此事,但是脸上还是忍不住忧虑。
很多时候就是这样,解决完第一件事情,第二件事情就会出现。
“到时候还是让天子,定夺吧,到时陛下所言的开海之事,相国如何想?”
申时行终於问到了这个他不怎么愿意討论的问题。
张居正无奈,对此这种事情他也不想討论。
开海的事情,放眼整个大明,也没有几个人想要討论。
因为海岸线太长,哪怕大明数千艘战船也没办法保护东南沿海。
在这样的情况下,谁会提议开海这种费力不討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