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0章 瑞雪兆丰年
第340章 瑞雪兆丰年兴华二年,十一月。
南方下雪了。
实际上,从康熙中期开始,困扰了前明长达两百多年的小冰河灾害已经基本结束。
南方几乎没有再出现过六月飞雪,长江太湖结冰的罕见现象,南北各地的气温差异也逐渐趋于稳定。
当然,这对于两广的老表来说是个噩耗,因为他们再也看不到冬天下雪了。
明朝的小冰河到底有多厉害,两广的老表最清楚,明末的广东人甚至见过夏天下雪的牛逼天气。
广东,夏天下雪,好小众的词汇!
却说今年的初雪正好下在了十一月,时间上不早也不晚。
瑞雪兆丰年嘛!
雪下的越大,证明来年的雨水越充足,年景收成自然也就越好。
不过,瑞雪能兆丰年,自然也能冻死人,往年冬季但凡遇上了下雪,各地方基本都要冻死许多百姓。
没办法,这个烂透了的康乾盛世,甚至史书都从未真正认可,全靠后世的某些“别有用心”的教材牵强附会,才给冠了个“盛世”名号。
说实话,这还真的算是个冷知识了,聂宇都是一次偶然间知道,原来以前常听到的康乾盛世,它的最初版本差不多还是来自于电视剧,之后又不知道哪本教材开始,将康乾时期恬不知耻的冠上了“盛世”名号。
在此之前,任何史书教材以及官方认可,从未将康乾时期当成盛世来看待。
反而这段时期,中国的人口经济损失极为惨重,文字狱盛行,文化发展几乎被阉割断绝,而且战争爆发频繁,吏治腐败到了极点,怎么看都跟盛世沾不上边。
至于说康乾时期的中国人口增长了三倍?
讲个笑话,别的国家也在增加人口,英国甚至因为人口太多,强行利用严刑峻法,把多余的人口到处流放到殖民地。
荆州的天空下着鹅毛大雪,内阁各部主官都来到汉王府开会。
林文昌拿着一份文书说道:“湖南、江西、皖南的电报都已经发来,湖南、皖南、江西也都在陆续的下雪了,湘北、赣北、皖南下的都还好,地方官吏根据雪情判断,应当不会出现雪灾。”
“倒是湘南、南赣地区,雪越是往南,下的越少,而且持续的很短,地方官吏害怕这些地方来年的雨水不会很足,甚至南赣整体可能还会爆发小旱。”
“户部以为当提前做好规划,若湘南真的爆发小旱,也便能够及时救灾抢险。”
“至于南赣……”
林文昌顿了顿,忽然不再说话。
王若愚上前拱手:“兵部以为,明年可收取南赣!”
这并非是兵部和户部在互相打配合,好趁机打张地盘的同时也能捞取军功,而是户部通过各地方官吏报告分析得出,南赣明年可能真的会爆发灾情。
在这没有天气预报的古代,冬天要是不怎么下雪,或者雪下的又小又短,那十有八九来年就是要早了。
南赣虽然名义上是大汉的土地,但这里的实际控制者是杀尽王,现在是大汉的南赣大将军,相当于汉王分封出去的割据诸侯。
南赣民风剽悍,还有许多客家人,这些客家人往往喜欢抱团,尤其对外十分团结,跟南赣本地乡绅百姓干架,愣是能够打成势均力敌,不落下风。
杀尽王朱五一开始得到大汉的封官,带着大汉的旗帜进入南赣,南赣乡绅对他并不买账,南赣客家人也不鸟他。
朱五是靠着手上的刀把子,强行在南赣杀出了一条血路。又在幕僚周济的辅佐下,既用刀把子杀戮,又主动施放善意笼络,这才把南赣逐渐理清理顺。
现在,经过快两年在南赣的征战,南赣已经基本成了朱五的地盘,乡绅、客家人都被朱五给打服,不服的也上了山,跟朱五继续硬碰硬死磕。
所以,大汉确实可以收取南赣了,朱五能解决的反抗势力,已经清理的差不多,剩下的就是可以一口吞下的顺民百姓。
而且,来年南赣要爆发旱灾的话,南赣的穷山恶水,几乎没办法自己解决问题,只能来求助大汉。
聂宇看着兵部递上来的奏本,兵部给出的方案,就是趁着来年的南赣大旱,大汉官府伺机派人进入南赣赈灾,收拢民心。
同时,再给朱五一道旨意,让他不要再坐镇南赣,接着南下坐镇潮州,同时可以放开给朱五封爵。
这法子看着有点熟悉,似乎是当年大汉解决齐王韩信时用的办法,通过不断移封来让韩信失去造反的根基,最终轻松灭掉了韩信。
聂宇问道:“若他不肯受呢?”
“为人臣者,旨意不肯受,岂非叛道谋反乎?”王若愚皱眉喝道。
好,懂了。
朱五肯受的话,大汉就轻取南赣,把南赣并入大汉版图,让江西真正统一,等于是摘了朱五的桃子。
朱五要是不肯受,那大汉就直接下令出兵,以谋反罪名诛灭朱五。
果然,这帮读书人都是心黑的,三言两语间就能杀人于无形!
难怪之前内阁对江西的农业发展计划里,把南赣也划在了里面,这么看却是早有预谋了。
南赣虽然穷乡僻壤,但好歹是种植苎麻、茶山、桐油的好地方,内阁对南赣的农业发展计划,就是把这里变成茶山、苎麻的重要产地,来为大汉提供源源不绝的茶叶和苎麻布。
“嗯,”聂宇点头,“南赣若真有灾情,百姓不能不救。让江西地方官都做好准备,来年若爆发早灾,便前往南赣赈灾,孤会去道移封旨意与封爵的诏书,爵位就定为潮州侯吧!”
聂宇简单几句话,南赣就成大汉的地盘了。
没有人把朱五放在眼里,要是朱五当初能在吉安就抗拒大议,就算最后打不过战败了,大汉也能略微高看他一眼。
可这厮居然打都不敢打,就主动让出了吉安府城,还接受了大汉只封大将军的条件,带兵南下去啃南赣这块硬骨头。
先不说朱五的性格如何,就说他这连番操作下来,他的军队士气就不可能跟汉军继续作战了。
而大汉正好明年会南下广东,跟那里的天地会一起,先把粤东清军清理干净。要是朱五不愿意乖乖就范,那这支南下的汉军,就会直接动手把他也给吃掉。
说完了明年取南赣,大汉的战略规划一下子又扩张好大,广东、南赣、贵州、四川、淮南全都要动兵。
这财政压力看着很大,也确实很大,但比起最开始已经好了许多。因为明年要攻打的这些地方,大汉已经不再是毫无根基,不用再大规模征发招募民夫,后勤补给压力应该会轻松不少。
商部的吴泰宁这时说道:“大王,今年各地的雪情虽然不是很大,但各地的官营煤炭店铺,已经开始对外出售平价蜂窝煤。同时又派出市场纠察官,防止各地的私营店铺趁机囤货居奇,确保百姓都能买到优质煤炭烤火取暖。”
蜂窝煤,顾名思义就是后世使用的那种蜂窝煤,制作工匠是一个胡姓工匠,但发明人来自汉王。
聂宇看到前几年冬天的大雪,对于百姓还在使用传统煤炭,觉得这样不太安当,就给了工匠配方和制作方法,了不少时间终于把蜂窝煤给搞了出来。
再加上连续拿下了皖南、江西二省份,这些省份发现了几处大型煤矿。
比如萍乡煤矿,被誉为江南煤都。
而且外来的商人也看到了大汉夺取天下的潜力,纷纷开始走私往大汉卖来各种货物。
廉价煤炭对大汉来说已经不缺,所以早在今年年中的五六月份,各地就已经开始承办起了官办煤铺。
跟盐铺、铺一起,官办煤铺,只售卖蜂窝煤。
蜂窝煤一开始百姓不清楚具体情况,所以都不怎么敢买。
直到后来传出王后和几位王妃娘娘,也在官办煤铺购买蜂窝煤,百姓们才试探性的去买蜂窝煤回来烧。
而后,就一发不可收拾。
这蜂窝煤实在太耐烧了,尤其搭配官煤铺子里卖的那种特制煤炉,比一般的煤炭都还耐烧。
一户百姓人家,一天三四个蜂窝煤,就足够火源昼夜不断。
而且,蜂窝煤耐烧就算了,价格上也很便宜。
可以说,官煤铺子的蜂窝煤一经推出,立马就风靡了荆州城,又以荆州为中心对外辐射。
因为蜂窝煤的大卖,许多做煤炭生意的商贾,别说囤货居奇了,甚至都被迫降价卖煤。
就这,还是竞争不过蜂窝煤,不少商贾干脆亲自买来蜂窝煤,让自己手下的匠人,去尝试仿制蜂窝煤,还有那种特殊煤炉。
聂宇翻着吴泰宁递交上来的奏本,说道:“商部做的不错,但还要继续从严监察。不光是各地市场的私营煤铺,还有各种柴米油盐,凡是涉及百姓衣食住行,都要重点关注,还有那些官办铺子,同样不可放松了监察。”
“诸卿当知,百姓才是国家根本,只有百姓富足了,国家才可强盛。伪清为何号称盛世,如今却反而天下皆反,正是伪清鞑虏看不清这一点,以为坐上了北京城里的那张龙椅,天下人就该都听他们的,任由他们欺压盘剥。”
“水能载舟,焉能覆舟。”刘骏适时补充道。
若是抛开别的不谈,伪清自立国以来的各种操作,确实堪称抽象。
先是剃发令激化地方反抗,好不容易扛过去了,又跑马圈地,设立满城,明确搞民族区别对待,就差指着汉人鼻子说,你们就是下等人了。
而上一个这么干的,是特么的元廷,没有百年国运的蒙古元廷。可以说,伪清的运气,确实是好到离谱。
后金晚期,努尔哈赤去世,后金内部因为他晚年的残暴统治,导致各族矛盾尖锐,就连女真内部都互相争斗,几乎就到了崩盘的边缘。
然后,天降猛男皇太极来了,这货的能力简直没得说了,能在那种危急局面下稳住内部,而后又设立满洲八旗缓和各族矛盾,通过满洲把各族绑在一起,将原本的民族矛盾转移对外变成军事战力。
而且,皇太极深刻认识到蒙古的重要性,通过连打带拉的形式,成功把漠南蒙古吸收到了自己的满洲强盗集团。
明朝的蒙古防线就此崩溃,孙承宗、袁崇焕制定的战略完全失败。
之后,皇太极又更进一步,削弱八王议政的权力,自己登基称帝,确立大清的政治法统。
至此,清廷才有了跟明朝争锋的政治资本,才有了汉人士绅、降将降官的投靠支持。
而伪清窃据中原以后,到康乾盛世的前半段,就已经不行了。
吏治腐败,国库空虚,满汉矛盾尖锐,西边又有准噶尔强敌虎视耽眈。
眼看就要到了王朝衰败的分水岭,结果又来了一个雍正。
只用短短十三年的时间,就让吏治一清(对比乾隆朝确实很清廉),国库充盈,同时通过大量任用汉官,亲自下场缓和满汉矛盾,还积极发展火器,让清军战力得以恢复,成功帮伪清续了一波狗命。
要不然,就乾隆这烂样,刚愎自用,好大喜功,真以为他能创造什么盛世出来?
打个缅甸,都打出一地鸡毛,还恬不知耻说这是十全武功。
啧啧!
不过,六十年的狂欢享受,已经把雍正留下来的家底挥霍一空。
雍正年间,伪清能从康熙朝的年入四千万到年入七千万,而现在的嘉庆朝,能不能年入三千万都够呛了。
可嘉庆既不是皇太极,他也不是雍正,甚至比不上乾隆。
他只能算是个比崇祯更仁厚,又没那么喜欢折腾,家底也比祟祯稍微更厚一点的崇祯plus版。
大汉这边蒸蒸口上,君臣上下齐心,百姓爱嫩拥护,而伪清地方却是实打实的在江河日下。
浙江巡抚阮元,现在已经是庞文才的好友,特别喜欢庞文才送来的“雅物(阿片)”。
庞文才搭上了浙江巡抚的线,趁机通过对方关系进入江苏,开始腐蚀江苏官场。
不出意外,富昌这个江宁将军,怕是跑不了了,而且富昌还把徐州总兵爱隆阿调到了江宁。
这个爱隆阿估摸着也走不了了,汉军还没打来江南,这里的官场就已经被庞文才腐蚀一半,地方官员到处都是阿片大烟鬼。
(本章完)